屠光绍、乔依德等:如何加速实现“双循环”新格局

图片 4.jpg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习主席首次提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后,又被写入10月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如何理解“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国内学者和智库纷纷发声。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的第一天(11月5日),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浦东发展银行共同主办的《国际金融论坛:金融服务助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上,与会专家聚焦了“双循环”新格局的解读和上海成为“双循环”新格局的表率及临港新片区的实践等话题。在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上,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屠光绍、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就为何提出、新在哪里、怎样促进新格局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图片 2.jpg

第三届进博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年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较上届增长2.1%。袁婧 摄

为何提出新格局?

为何提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其实是要了解“双循环”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由乔依德牵头成立的“上海成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新发展格局的表率”课题组经过数月的攻关提交了研究成果,在论坛上,乔依德详细分析了三大背景。

图片 5.png

课题组负责人乔依德分享课题《上海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表率》成果

*国内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

首先从我国发展阶段而言,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课题组报告显示,我国的名义GDP总量从1978年的3678亿人民币(按当时汇率折合2139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919281亿元(按当时汇率折合139026亿美元),名义GDP的年均增速高达14.8%。由此,进入“十四五”(2012-2025)时期,高质量主要涵盖在五个领域: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发展高质量、生态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与人民生活高质量,乔依德指出,最后一点包含着生活的幸福度、尊严感等多维度提升,是物质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全方位的高质量,体现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和生活劳动环境的协调发展。

a8ef119f408861648e5bf47141fa860.png

从巴黎过来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日前在上海展出,满足了众多印象派画谜的艺术和精神需求

*外部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从外部环境来看,其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课题组给出了三大变化,第一,全球经济陷入长期性停滞。10月IMF对经济增速的预测为-4.4%,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为-5.8%,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为-3.3%,可见疫情带来的重创。第二,全球科技领域竞争激烈。第四次工业革命正蓄势待发,一系列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到先进材料、量子计算的出现,会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感知、计算、组织、行为和交付方式,哪些国家在这些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就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占据优势。因此,美国不仅在法律和制度上做出调整,对我国科技公司实施经贸制裁措施,试图全力遏制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欧盟也对我国在科技并购上表现出防御性姿态,并立法保护欧盟的战略性高科技资产。第三,美国对我国的全面压制,中美博弈进入“持久战”。

图片 7.png

哪个国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占据优势,就将获得国际竞争力

*我国结构变化:亟需释放内需

从我国内部发展的结构性变化来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大循环动力明显减弱,内需潜力释放的活力日益强劲。从数据上看,依据支出法对世纪GDP核算来看,2019年经济行业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8%,远高于投资的31%和净出口的11%;依据生产法对实际GDP的核算来看,三产比重接近53%,对经济贡献率远远超过二产的40%,乔依德特别提醒,有专家指出,尽管如此,我国处在工业化后期,而不是后工业化时代,国情决定了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必须在国民经济中保持一定比例,亟需通过技术提升第二产业的生产率。

5b6860c34e1826f2501982c027a90ea.png

上海地铁盾构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综合管理保驾护航,体现了制造业的强国作用

内部经济结构和发展功力有所变化,乔依德认为由五大原因导致。

第一,我国劳动力数量和成本红利减退。从2035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人口将达3.8亿,老龄化程度升至30%,60岁以上老人接近5亿。农民工数量增速持续下行且平均年龄显著上升,加上报酬持续上升,三者相加势必削弱了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放缓。从1978年至2007年,中低收入家庭投资子女教育回报率较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社会阶层流动性降低,教育回报率显著降低,从而降低了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而这可能会导致我国经济长期增速的下降。

第三,需求减弱与融资成本上升导致实质资本投资放缓。乔依德指出,一方面,国内产品供给无法满足国内居民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外需疲软进一步压低了投资回报率,居民储蓄率由升转降,两者导致融资成本高企,国内资本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还出现了“脱实向虚”现象,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剧。

图片 10.png

面对老龄化社会来临,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六村为老公房加装了电梯。图源:新华社

第四,技术进步后发优势面临掣肘。我国科技创新方面面临六大挑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依然依赖进口、基础学科的创新能力弱、科技力量分散重复与项目重复导致整体效率低、人才培养机制有碍于在创新中必要的思辨能力。因此,假如技术无法像改革开放前30年那样持续进步,经济增长增速将长期受到拖累。

第五,经济制度改革速度慢于预期。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分别是承包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国企改革、住房改革和进入WTO,这一些列改革每次在我国经济陷入低谷之时重塑了增长动力。在21世纪初,我国国内重大经济制度改革的时间窗口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撞车,政策重点放在稳定经济增长之上,重大经济制度的改革没有如期推行。

乔依德分析,如上三大背景加上新冠冲击凸显了逆全球化给全球产业链带来的安全问题,同时全球金融脆弱性增加对我国金融系统也形成了挑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是为了帮助我国解决由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

图片 9.png

在2020年6月10日举行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高端对话专题活动上,跨国公司们共同讨论如何确保全球产业链稳定

新格局新在哪里?

这次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之被称为“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这个“新”?曾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多年在上海市领导岗位的屠光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是主导力量之新,这次的主导力量是国内大循环,这是处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危局”、经济增长的“困局”、经济全球化的“变局”的三局叠加所致;其次是循环阶段之新,这一次主要是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和我国产业结构进入新的调整密切相关;第三是层次之新,体现在更高的开放水平。比如过去大量是低端产品出口,现在也有中端产品,甚至少量高科技产品也在出口之列,现在有大量进口,而且讲究进口平衡;不光是引进外资,也有对外投资,其实是对外输出资本;更高开放水平还体现在我们的全面开放、制度开放,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治理,主导“一带一路”和区域合作。

图片 3.jpg

屠光绍解析“双循环”新格局之新 李念摄

新格局的战略意义何在?乔依德分析,从比较研究的方法来看,双循环在时间维度上强调长期,适用周期可能会持续20-30年。其在空间维度上的拓展则有主次之分,这次明确是以内循环为主。而具体的路径上则从不同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来推进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适度扩大总需求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怎样促进新格局?

怎么能更好更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需要抓扩大内需、科技引领两个重点

屠光绍认为首先要抓住“双循环”的要义——循环,而循环的动力在于高质量这个中心,扩大内需和科技引领两个重点。

他分析了动力的三大支撑点。首先是加快城市化新进程。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0%,2019年首次超过60%,预计2035年会达到70%。屠光绍认为,其中的关键是要让1亿进城农民实现市民的转化,也就是人的城市化。其次是科技创新引领。重点要解决卡脖子技术。

图片 8.png

“十三五”期间如期实现了城镇化率60%的目标,1亿农民工进入城市

*包含数据在内的生产要素定价市场化、流动自由化

完善要素市场。他具体分析,对于土地,虽然已经进入到整个经济环节中,在城市里,要完善土地制度,使土地随着整个城市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有功能调整,对于农村,要促成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宅基地这三块地的权益融入到整个流动的要素市场中。对于资金资本,要完成市场化进程。比如,对内利率市场化进程需要推进,对外联通国际国内汇率的市场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已经进行的基础性改革注册制要形成一个系统性工程。对于劳动力市场,和户籍相关的公共服务在制约着劳动力的流通,尤其是高端智力领域;对于技术,核心的问题就是技术市场怎么样能够更好地和技术创新、科技的创新引领相适应。对于数据,屠光绍认为重点要关注三个维度,数据资产化、数据产权界定、数据的安全。在数据资产化上,数据是要素,资产怎么确认?们很多科技公司核心的资源可能就是数据。从法律体系一直到整个数据市场,有很多的问题亟待完善。

f3d3572c11dfa9ec161dc56658b95a05918fc104.jpeg

在即将实施的《民法典》中规定,网络财产、虚拟货币等都属于遗产,可以被继承。图源:央视财经频道

乔依德非常赞同屠光绍的分析,他指出,“双循环”的丰富内涵就体现在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循环。就生产要素而言,2020年4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意见》,核心所指就是要促进要素定价的市场化以及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乔依德补充五大要素如何配置更市场化。

首先是土地。要推动土地所有制改革对空间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土地本身不能流转,但承包权和使用权却可以流转。比如,改善发展农村宅基地制度,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就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其次是劳动力。深化户籍改革制度,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如果能够完善居住证制度,就能走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来的农民工就能享受市民待遇;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劳动力城乡循环,助推经济战略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是资本。通过加快股市基础制度建设,规范债券市场统一标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提高资本要素的循环效率。第四是技术。这就需要举国体制优势来弥补科技短板,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第五是数据。需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乔依德举普遍使用的随申码,“背后就是算法的数据”。

*实现循环畅通的动力最终还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实现循环的关键是要畅通,屠光绍认为要关注以下几对关系:如扩大内需与有效供给,畅通收入分配与促进消费,新城市化和公共服务,要素市场和资源配置。在收入分配中有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居民的收入不光是工资性收入,还有财产性收入,收入分配和促进消费一定是相互密切关联的,也是影响到循环能不能畅通的关键。在资源配置方面,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体现在优胜劣汰,有上市就有退市,否则无法体现资源配置功能。

畅通循环的动力从哪里来?屠光绍强调,还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国内和国际关系。比如金融领域开放了,先在金融服务业取消了国资的股比;金融市场开放上,有QFII的额度取消,开通沪港通、债券通等等。更重要的是制度开放。屠光绍强调:从商品开放到要素开放,最终是要制度开放,这样才能获得最深处的循环畅通的动力。

图片 6.png

2014年11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中右)和香港交易所主席周松岗(中左)在香港交易所一起敲锣,宣布沪港通正式开通

会址在虹桥绿地的论坛举办当天正值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盛大开幕,本市金融机构人员、学者尤其外地学者赶赴会场时都感受到“四叶草”展馆及其周边浓浓的进博氛围——有序的人来人往,兴奋的信息分享。中国再次给不确定的世界一个坚定的承诺,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共享的大家的市场。至今天(10日)圆满落幕,年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较上届增长2.1%,进博会的优秀成绩单展示出的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就是“双循环”新格局的生动写照。这无疑也让这场论坛增加了更大的现实意义和前瞻使命。

作者:李念

照片:除署名外,来自网络编辑:李念、刘郑宁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