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衣旰食皆為國,奈何群臣誤蹉跎!崇禎皇帝的悲情救國之路

提起亡國之君,很多人會聯想到昏庸無能、不理朝政、橫徵暴斂等一系列亡國之君共有的特徵,對他們也都沒什麼好感,但是,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確是個例外!

宵衣旰食皆為國,奈何群臣誤蹉跎!崇禎皇帝的悲情救國之路

崇禎皇帝劇照

崇禎皇帝非但沒有那些亡國之君的喪國行為,而且還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勤政皇帝,但怎奈何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已是內憂外患不斷,氣數將盡,即便他終日勤勉政事,也無法扭轉明朝走向滅亡的局面。

煤山赴死千秋恨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起義軍攻入紫禁城,崇禎皇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懸頸自盡,大明王朝兩百年的國祚,隨著崇禎之死也一起終結。

宵衣旰食皆為國,奈何群臣誤蹉跎!崇禎皇帝的悲情救國之路

煤山赴死

在崇禎皇帝臨死前,他扯下衣襟,咬破手指,用血寫下一道遺詔,這道遺詔被《明史》給完整的記錄下來,具體內容如下: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從這道遺詔來看,崇禎帝將亡國的原因歸納為自己德行缺失,勤勉不足,以至於招致上天的責罰,但歸根到底都是大臣們誤了他,其實,崇禎說自己涼德藐躬,導致上天責罰是主動攬責的謙辭,畢竟大明江山是在自己手上丟掉的,但如果結合崇禎皇帝在位期間複雜的局勢以及君臣的作為來看,他說皆是眾臣誤他,也一點也不為過。

君非亡國之君

翻遍中國歷史,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要麼荒淫無度、昏庸無能,要麼橫徵暴斂、專橫寡德,要麼玩物喪志,不理朝政。然而,這些亡國之象,在崇禎皇帝身上,我們統統看不到,歷史上的崇禎皇帝是一位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勵精圖治、具有雄心大志的君主。

宵衣旰食皆為國,奈何群臣誤蹉跎!崇禎皇帝的悲情救國之路

崇禎皇帝劇照

崇禎皇帝登基之初就對當時的局勢有很清晰的認識,他深刻意識到大明王朝已經危機四伏,於是他登基之後就開始著手挽救即將傾覆的王朝。為此,他常常“雞鳴而起,夜分不寐”,終日勤勉於政事,每日白天在文華殿批閱奏章,接見群臣,晚上則在乾清宮看奏章,遇到軍情緊急時便連續幾晝夜不能休息,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這都是他過度勞累所致。

與明朝的其他皇帝不同,崇禎非常熱衷於學習,而且他學習也帶有很強的目的性,那就是希望從那些經典的史籍中找出挽救大明王朝的辦法,所以,不管形勢如何危急,從未放下書本。關於他痴心學習,《燼宮遺錄》中有詳細的記載,“上喜讀書,各宮玉座左右俱置卷帙,坐則隨手批覽。嘗作《四書》八股文,以示群臣,因而頒行天下,士子鹹誦焉。”而且,他還堅持參加經筵日講,學習治國之道。

宵衣旰食皆為國,奈何群臣誤蹉跎!崇禎皇帝的悲情救國之路

崇禎皇帝劇照

此外,崇禎皇帝還非常的節儉,他對自我約束很嚴格,甚至近乎於苛刻,他在位17年間從未修過殿宇,並帶頭節省開支:“先自朕躬始,若祀典豐潔,仍舊不敢議減外,朕久服浣濯之衣,此無可議”。有一次他在講筵,發現自己所穿的衣袖子已破損,露在外邊很不雅觀,不時地把它塞進去遮掩,感動的一旁官員為之流淚。

“上焦勞天下十有七年,恭儉似孝宗,英果類世廟(嘉靖帝),白皙豐下,瞻瞻非常,音吐如鍾,處分機速,讀書日盈尺,手筆逼似歐陽率更。有文武才,善騎,嘗西苑試馬,從駕者莫能及。”

這是在崇禎皇帝死後,明末文人們編撰的《綏寇紀略》對他的評價,雖有吹捧的成分,但也足以看出崇禎皇帝超高的人格品質,從這些角度來說,崇禎皇帝怎麼也不像一個亡國之君。

臣是亡國之臣

崇禎皇帝繼位之初,權力被魏忠賢架空,等到他剷除魏忠賢以後,卻發現一股更大的勢力無形之中把持著朝政,使他的政令常常不能下達執行,而這股勢力就是東林黨。

宵衣旰食皆為國,奈何群臣誤蹉跎!崇禎皇帝的悲情救國之路

崇禎與魏忠賢

東林黨是由文人組建的一個政治團體,經常借講學的名義,議論朝政,抨擊朝中官員。在崇禎繼位之前,東林黨人為扳倒權宦,紛紛上書彈劾魏忠賢,遭到魏忠賢的瘋狂報復,左光斗、楊漣等一批頗有影響力的東林黨成員都被魏忠賢或殺害,或下獄,東林黨也樹立了一種正義的形象,與魏忠賢勢力形成互相壓制的態勢。

等到魏忠賢倒臺以後,這種互相壓制的政治平衡被打破,無人掣肘的東林黨人開始重回朝堂,並迅速的佔據了朝中的重要職位。不僅如此,掌握實權之後的東林黨人開始主導朝政,並大肆的攻訐那些與自己政見不合的官員,不管對錯,只要與東林黨人政見不合的,都成了他們打擊的對象,逐漸的東林黨的理念就發生了變化,由政黨變為了朋黨。

宵衣旰食皆為國,奈何群臣誤蹉跎!崇禎皇帝的悲情救國之路

東林黨

東林黨人形成朋黨之勢後,他們整日抱著程朱理學的思想,空談治國之策,對那些實幹的官員,他們以“非我族類”的態度,肆意打壓,導致朝堂上能幹的官員少之又少,崇禎皇帝在位17年間,他總共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平均每年換一位刑部尚書,每年換3位內閣大學士,如此頻繁的更換官員,除了崇禎帝的不信任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能力有實心辦事的官員太少了,而崇禎皇帝又急於改變帝國的頹廢之勢,所以,也就沒有多少耐心讓那些能力平平的官員慢慢磨蹭了。

當時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並起,在外,關外的清軍屢屢襲擾,在內,自然災害頻發,農民糧食收成銳減,一些飯都吃不上的農民就開始聚眾起義,於是朝廷派出了大量的軍隊去鎮壓起義軍,然而軍隊打仗的花費是巨大的,單單是與清軍作戰的軍隊花費就已經讓讓財政入不敷出了,再去供給這些平叛的軍隊,更是捉襟見肘了。

宵衣旰食皆為國,奈何群臣誤蹉跎!崇禎皇帝的悲情救國之路

大明官員

為了能搞到錢,崇禎皇帝採納了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建議,繼續給農民加稅,而地方官員接到加稅指令後,以加稅的名義,盤剝百姓,搞得百姓叫苦連天,讓原本就窮苦的農民階級雪上加霜,逐漸的對朝廷和起義軍的態度出現反轉,於是起義軍越剿越多,朝廷派出的軍隊也越來越多,花費也就越多,朝廷財政的缺口也越來越大,然後就繼續加稅,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外患不止,內憂升級,大明王朝的頹勢進一步加劇。

如果給出加稅的建議,是朝臣們的無能、無奈之舉,那麼,他們在貪腐斂財的時候,能力可就不一般了。到了崇禎後期,財政缺口巨大,無奈之下崇禎皇帝讓群臣們捐出些家產,用於禦敵平亂,並定出“三萬兩為上等”的標準,然而,實際的捐款情況卻讓他大跌眼鏡,最高的也只捐兩萬兩而已,而大多數人“只有幾百兩”,純粹就是為了打發崇禎皇帝,敷衍了事,更多的是有權勢的人在哭窮,耍賴,逃跑。


宵衣旰食皆為國,奈何群臣誤蹉跎!崇禎皇帝的悲情救國之路

白銀

可實際呢?等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縱兵在北京城內大肆的抄家劫掠,甚至用敲詐的手段來逼迫京城的達官貴族們,用意很明顯,就是拿錢換命,而且他們也定出了標準:“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刀架在脖子上,官員們為了活命,紛紛交出自己的財產,經過數天的搜刮,李自成在北京城共掠奪財物、銀兩,合計有7000萬兩之巨。而之前崇禎讓大臣們捐銀,還是在他的苦苦哀求之下,最終也不過收集了二十餘萬兩,可笑,可嘆,更可悲!

結語

綜合來看,崇禎皇帝可能是最委屈的皇帝了,他胸懷大志,勤勉於政事,為了扶大廈於將傾,挽救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他盡了一個皇帝應盡職責,他執著過,努力過,但怎奈何他志大才疏,又被庸臣所誤,即使有心中興,卻終究無力迴天。

寫完這篇文章,感慨頗多,胡謅小詩一首,以饗讀者:

宵衣旰食皆為國,奈何群臣誤蹉跎。十七年來煙雲過,一朝命喪煤山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