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跨界視角:旅遊業“寒冬期”自救

國內疫情大環境:開門找死 VS 關門等死

從1月23日武漢封城至今已經過去了三個月,而新冠病毒實際在國內傳播的時間可能至少還要提前一個月,這一次的疫情可以說對實體經營來說是一次傷筋動骨的打擊,店鋪關門,個體經營者資金鍊斷裂,有些本打算在春節期間發力的經營者無業可開,無貨可出,一時間人心惶惶。有些人戲稱,這時候開門做生意,那就是找死,而關門繼續這麼熬下去,遲早也得完蛋,那是等死,橫豎都逃不過。好在是目前各行業都在逐步復工復產,逐步復甦,但仍有一個行業,目前仍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旅遊業。

影視跨界視角:旅遊業“寒冬期”自救


全球疫情期間:旅遊業經營慘淡

這兩天,一個開傳媒公司的朋友打電話給我,說:“前段時間大多沒開工,這段時間好點了,慢慢來活了,今天去了一家旅遊公司,那叫一個慘,全部都在家辦公,線上開會,境外遊都停了,國內也不行,都開始做“在線旅遊”了。”

所謂的“在線旅遊”其實是本來預售接的訂單因為疫情的影響而無法成行,這裡面很多都是夏令營或者親子游之類的訂單,按照目前的形勢來看,境外的人來不了,國內的人出不去,但錢已經收了,總得做點什麼,所以這家旅遊公司想到了,利用“視頻”與“網絡”讓客戶在網上體驗旅遊。


經營維度下的可行性分析

聽了朋友的介紹,對這家旅遊公司的“線上旅遊”也有了一個初步大概的瞭解,針對其運作模式簡單說:

線下組織 + 環節設計 + 導遊講解 + 互動參與 + 全程實拍 + MG包裝 + 後期剪輯 = 90分鐘視頻體量

目前的旅遊業大小公司都不景氣,無非是資金鍊充裕與否以及業態拓展緩衝的差別,從經營維度分析,首先要考慮這個方案的“成本”。

從線下組織劃定該起的旅遊景點到環節設計,如果具備策劃和電視語言思維的旅遊公司,可能會在前期節省一部分的成本,但既然是跨界,裡面對於環節設計的把控,肯定是需要專業影視人員進行參與與把控的,這就涉及到“前期成本”,流程從:

景點與“主題”整合策劃——與導遊溝通挖掘亮點——整合信息設計環節——內容下沉——腳本創作

很多不從事影視行業的人對於從拍攝到成片是沒有具體的概念的,前期時間成本與人員成本都要計算在內,而不是簡單的拍一拍 剪一剪,就能出“我要的感覺”,這也是影視從業者對於甲方爸爸吐槽最多的一點。

而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90分鐘視頻體量,其實對於視頻來說,是一個“標準院線電影時長”,如何讓90分鐘的內容不那麼枯燥,富含轉折與矛盾衝突、高潮、趣味,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將營銷景點與文化內涵有機結合,如何將視頻趣味與感官體驗互為互補,將成為這個方案的重點。


客戶體驗維度下的可行性分析

針對那些無法成行的遊客(家長 孩子)來說,這個視頻的意義,不僅僅是特殊時期的轉型服務,更是一個從”遊玩”到“學習”的升級過程,所以家長們更看重的是“寓教於樂”背後的教育投資價值。這就需要“線上旅遊”視頻的內容升級,而不是走馬觀花,機械式的報讀相關歷史信息或典故。

如果想要視頻精彩的同時家長還能充分認可,孩子也不至於從娛樂變為變相學習,產生心理負擔,那麼對於“乾貨“與”趣味互動“的拿捏,就一定要精準把控。這裡面涉及到的”服化道“”演員”“場地協調”各方面的成本,都需要有一個清楚的量化。

目前旅行類的Vlog層出不窮,如何區別於Vlog,展現視頻的價值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動感的音樂,節奏感極強的專場,配合濾鏡文字特效,在短時間都能給人以視覺感官上的強烈刺激,但大多是流於形式符合年輕群體的潮流習慣,而旅遊業的視頻可以利用時長優勢,多角度的展現,比如:一期節目的拆分若干板塊,搭配VLOG形式的片頭引出主題,而後循序漸進的展開,類似電視專題節目或綜藝節目一樣,那麼就會在內容深度上,既方便受眾吸收,也更契合“文旅”的核心價值。而自身平臺的網絡搭建,業態體系的豐富將決定實際的效果。現在不缺帶貨的人,前提是你的貨足夠好。


行業與跨界同步 做好兩個垂直

跨界已經不是一個新詞了,但跨界的魅力仍在繼續,從頭條到抖音,從主播到全民帶貨,這是一個壓力與機遇並存的時代,也是一個需要創新與實幹同步的時代。以旅遊行業這個話題談到了今天所說的這些,我想需要所有創業者 經營者思考的,應該是自身領域的垂直與跨界整合的垂直,是否都能做到“足夠深入”。

借用一部影視劇的經典臺詞:

生存法則很簡單,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兩者的間距就是生存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