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兩千字!阿里資深面試官的私藏求職乾貨合集(下)

於是在淘寶設計第一期對外的圓桌討論會中,我們請到了4 位淘寶資深「體驗設計」招聘面試官,以及 18 年校招加入的體驗設計師,跟大家說說過來人的心裡話。說那些學校老師沒教過;畢業的師兄師姐沒傳達的;你在象牙塔中不曾設想過;一些如何自信走出校園,開啟設計工作生涯的誠懇建議。雖然說找工作是看緣分,但還是要替我們操碎了心的招聘面試官們吼一句:同學,你準備好了,就來試試阿里巴巴


圓桌討論內容概要

  • 招聘官眼中平平無奇的作品集
  • 校招生的什麼能力和品質會吸引我們
  • 如何走出校園,踏上工作之旅

本期我們主要討論:校招生什麼能力和品質會吸引我們,以及同學們如何走出校園,踏上工作之旅。

往期回顧:

一萬兩千字!阿里資深面試官的私藏求職乾貨合集(上)

我們邀請了4位淘寶資深「體驗設計」招聘面試官,跟大家說說過來人的心裡話,說那些學校老師沒教過,畢業的師兄師姐沒傳達的。你學會了,就來試試阿里巴巴。

閱讀文章 >>


一萬兩千字!阿里資深面試官的私藏求職乾貨合集(下)

一萬兩千字!阿里資深面試官的私藏求職乾貨合集(下)

有什麼能力和品質的學生會吸引我們

1. 視覺能力

YUNGU:

我反正說實話,視覺能力是很重要的一個選項。現在因為我們的崗位定義,導致看的人會有一種誤差:覺得好像視覺能力不是那麼重要,好像觀念好,有用戶思維,有商業思維好像就可以了。

但其實在大公司供職的話,視覺能力基礎設計能力的全面性,以及基本功的紮實度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是設計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們所有在阿里巴巴的設計師都不會是君子的我不動手,對「手的能力」還是有要求的。

只不過你的出身並不一定是美術類的出身,也許是工科類出身,我們不會對你做那麼苛求。但最基礎的一些視覺語言,平面都可以作為一個基本考核。這在我們看到作品集的瞬間,對它的排版,字體大小等等,我會得出一個基本的判斷。

2. 多元化的技能

CHASHAN:

我會特別看重同學多元化的表達能力。咱們畢竟是在做體驗,其實解決體驗的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是有多元化的這種表達方式和手段的。

HOST/BAIYU:

怎麼說多元化的,舉個例子?

CHASHAN:

比如說這個同學既能設計界面,同時還能畫插畫;還有在調研過程當中,通過數據可視化的方式,然後把這種路徑用可視化方式進行表達。

其實他的多元化的設計能力,代表了他對於體驗多視角,多維度的一種素質。我認為。假如說你的一個界面品質高達到了 90 分,而且你整個作品集裡邊全是界面,一看就非常驚豔,我也會考慮你的多元化的表達能力行不行?

YUNGU:

講能力的多樣性,我所有校招的學生,比較佔優勢的就是你本身會的技能比較多。但是這些技能我們最後也會考核,會看這個技能怎麼為這個項目服務。

比如說,有的同學會代碼,就一個寫個程序,把設計真的做出來的。可能一個項目六週時間,寫代碼就兩三週時間,那麼倒推他前期的設計時間會很短。所以我們也會考慮他多樣的技能怎麼去分配的,以達到項目裡面最好的一個結果。真正考核的時候還是會根據項目本身的邏輯來判斷。

要不要在作品集裡放設計模型以及我會用各種方法論?

YUNGU:

呃,你覺得這個項目裡面這個模型重要你就寫,這要具體 case by case。

CHASHAN:

有一個很厲害的大師,說過一個觀點:「你的表達,其實映射了你的想法」,我特別贊同。

如果是一個實際落地的項目,你方法論特別多,說明你在做這件事的過程當中,腦子裡想的更多的是方法和體系。但其實我們更看重他的落地產物的表達、呈現和方案的理解能力。

YUNGU:

我之前剛面試過一些類似的同學,尤其海外同學想要去學習一些先進的理念,那項目本身其實對設計的產出要求沒有那麼高。可能 6 周的項目,4 周在調研。調研當中各種訪問老人、訪問社區、走訪制度、更換目標,過程好像是這樣。最後的設計產出就一張圖……

SHIMI:

完成了公益時哈哈哈(所有阿里的員工每年要完成 3 個小時的自主公益項目)

YUNGU:

哈哈,這部分我們會覺得同學主要在講方法,坦白講就是 6 周的時間去完成一套方法的實踐。也許作為一個學習來講過程是這樣的,但是作為一個面試官來看,我們覺得是不夠的。

可能你只是剛剛到海外的第 1 個學期,你不瞭解那邊的學習方法。

但你需要展現給我們的是:你掌握這些方法的時候,如何將他們精煉成你的設計。我們並不想聽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學了一堆方法論跟我們來交流,這個沒有意義。我們還是希望同學可以將這個方法掌握成熟之後,設計上是怎麼體現的。甚至更進一步的話,在結果上是否能印證他的方法論?

1. 嚴謹的思考力

SHIMI:

做設計是思考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答案肯定是都重要,方法論是來體現思考過程的,這個形式本身不重要,放不放取決於你的目的。我更關注你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工具,以及實際帶來的效果。

CHASHAN:

還有個點,方法論大多是「已有」的知識框架或設計體系,是直接可以去參照的內容,坦白說是相對容易的,同學是拿過來套用就好了。但是對於設計的理解和表達,其實是一個 output 的過程,一個自身想法轉譯出來的過程。所以,我覺輔助方法論 input 的應用固然重要,但對於體驗設計師而言,轉譯、表達出等 output 的能力更加重要。

SHIMI:

就像我們收到的作品集,每個同學都會用 Journey Map(體驗地圖),對吧?那我怎麼衡量呢,我肯定不是看你會不會 Journey Map 對吧,我是是看你Journey Map 上你到底做了什麼東西。

YUNGU:

我在這裡還要給同學們一個忠告:如果你自認為你的方法論寫得非常牛逼,非常到位,往往很容易被挑戰。

越複雜的體系、越冗長的流程,中間可能出現的節點問題也越多,你越會被後面的結果所拷問「你的這個方法對後面的結果到底起到什麼樣的映射關係?」你花那麼多時間來研究這個方法,到底意義在哪裡?

所以想跟同學們說,不要過分注重方法。儘管也許在學校當中老師他會要求你去學這個東西,但我們作為一個面試官,其實是想看你畢業之後的樣子,並不是看你在學校裡面學習的好不好,和你的老師想看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HOST/BAIYU:

國內大學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呢?也有這類問題麼?

YUNGU:

也有很多方法論的。只要是研究生一二年級的時候,剛接觸到一些導師給他薰陶的內容,都會非常注重方法,我們不排斥。但他作為一個更加職業化的面試場景,我們覺得這部分不要佔過多的比重。

2. 數據思維

YUNGU:

我坦白講,前期調研感覺個個都是數據大神,後期的結果一個個都不談數據,這個是他們目前的一個現狀。我可以理解。

前期因為他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論文文獻,或者以他簡單的訪談,他可以說是造出一批數據來,不是說造假的造。同學們就以這個數據作為一個指導在做設計的,同樣也不會反思數據的來源準不準確之類的問題。

那麼所以說往往最後的結果,他沒有勇氣去做這個驗證。因為一旦驗證了,可能就會出現跟他的設計的方向不吻合,或者說與他的目標達成不吻合情況。往往結果都是「公司很喜歡」,「甲方很滿意」,「老師很認可」。這個坦白講,其實沒有數據意識的體現。

我們不要求他,因為他沒有數據接口,沒有像淘寶一樣的 API 的平臺,各種賣點都沒有,但還是希望同學能夠跟蹤一下,這個東西做完之後,到底用戶的評價如何。想一想,如果說有怎樣的條件,可以做怎樣的測試和反饋,你會看哪幾組數據,你會拿幾組指標來判斷。如果面試的時候,這些都答不上來的話,我認為他其實是從來沒思考過這個問題的。

儘管這個要求很高了。

CHASHAN:

學生對數據不敏銳,跟他們所處的階段是有關的。他們在學校裡,很難有資源 push 一個產品直接上線,然後還能追蹤後續的有效數據(有的學校,在這方面還是很專業的)。因為,大部分依然是課題研究,所以數據反饋方面沒有天然的優勢,就無法有效培養學生在這方面的敏銳度。但依然可以通過定性的調研數據,進行用戶反饋並制定迭代思路。

HOST/BAIYU:

學校的系統裡其實沒有這方面的培養,或者說很多諮詢公司的方式也是,沒有培養過同學去學習收集這個數據,再判別或者優化設計的過程。

KUANGLU:

海外的學校還是有一些的。我自己或者我瞭解的幾個好一點的學校,現在都有讓學生去做綜合性的項目。它會有一些商業思維的課程,以及做完之後它會有一些原型測試,可用性測試會讓同學去做。我們學校的課程,當時有大概 1/3 的時間是商業課的教授來,讓我們判斷一個市場情況。如果沒有現成的論文數據,就讓我們拿著原型去街上去測,看看說估一下有多少人願意用你的這個東西。當然那個時候是作為一個設計迭代的依據,跟我們現在這種說判斷結果不太一樣,但是那個方法其實都是可以用的。

HOST/BAIYU:

所以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會讓你們去就去覆盤這一輪的結果,然後再去重新審視一遍自己的設計,這是課程要求的麼?

KUANGLU:

我們那門課是 1/3 時間調研,1/3 時間設計加原型測試,1/3 是商業思維,請了另外一個學校商業課的教授過來。但是一般海外的學校現在多多少少有一些,我們是會去把它想成一個創業項目,包括資金流這些,都在課程規劃裡要完成。

YUNGU:

我們遇到最多的情況就是「社會問題就跟中國不一樣」,同學瞭解當地的社會問題上,可能就已經花了三分之一的時間。然後測試方法不是很好,探索方法又花了很長的時間,然後做設計就是留到最後的幾天。

你想設計做完之後,就算同學前面全部的推論是對的,那怎麼能代表說這兩三天的設計產出一定和前面是完全吻合的?這個其實是個很大的問題,前面所有調研都非常華麗,最後的結果就是不了了之,這個是我們目前為止遇到最多的一個應屆生的問題。

稍微好一點的同學他就會比重會分配得比較均衡。即便是他當年比較稚嫩,回過頭來今天再交流的時候,表述得會稍微成熟一點,幹練一點。

創意設計方向是需要側重在「個性的展示」還是「商業思維」?

PIANER:

很多設計公司都會談到或者明確要求「商業思維」,我想這個詞可能比較大,或者說本身說得不是很具體,以至於可能很多申請同學對「商業思維」的理解是「我有非常清晰的商業觀點和自己的商業邏輯」。

在我看來設計師之所以還是設計師,而不是產品經理或產品運營或是別的什麼崗位,是因為設計師所擅長的一定是自己的設計專業,但設計專業在很多時候是不能獨立轉化為商業價值的,它必須依附於某些業務即某些商業邏輯上,所以「基於對商業邏輯的理解,洞察設計發揮價值的機會點」才是一個更為明確的要求。

我們在考察設計師的時候一定是看他:基於對商業邏輯的理解和洞察,在設計過程中中,能把設計的價值發揮多大,設計方案執行得如何,而不是他對商業理解有多高深。

在校生沒有商業項目,這個可以理解。這個時候我們看的是同學是否從用戶/消費者出發的,或者他們是從什麼問題和場景出發的。

首先,是否有足夠好的視角去洞察到了機會。然後,基於這些洞察是否有足夠好,足夠創新的解決方案。最後,解決方案執行得是否完整、出彩。

也有很多同學可能是純創作的,就是作品完全出於自身的一個想法,這個也沒問題。我們考量的點也是前面這三層邏輯,你想表達的觀點是什麼,如何用創意方案來表達,執行效果怎麼樣。

1. 商業思維

HOST/BAIYU:

比如說今天有一個學生,他學校裡面做的東西,自己覺得也是太理論,太基礎。他想自己做一些新的項目,你們有什麼建議他們去找一些話題或者針對一些點?比如說我之前學校裡的項目也是五花八門,但我會自己為了找工作去特地做一些相關的作品,來凸顯我的設計能力。

YUNGU:

如果有精力的話,我們是非常歡迎同學去做一些相關的社會實踐。無論是真實的項目,還是說他自己思考的項目,項目中都有一個明確的用戶定位和明確的場景的塑造。至於是不是真的跟 Samsung 或者通用電氣的,如果是的話會加分,但是不是的話也沒關係。

只要用戶是真實存在的,場景和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它的解決路徑是符合這個場景和用戶的邏輯的話,我們也會非常願意去進一步瞭解他。

這就相當於谷歌設計挑戰(Google Design Challenge)一樣,題目各式各樣。那應聘者每個人都有一週時間去做,大家根據題目,快速的做一個設計探索。我們會看他怎麼去定義用戶,怎麼定義產品,最後怎麼解決問題。所以不會特別限定說一定要在學校裡做或者怎麼樣。

我沒有落地項目…如何呈現面試官想看到的內容和細節?

HOST/BAIYU:

我覺得設計細節是很難的點,你比如說在學校彙報,最不重要,或者最少推敲的就是設計細節。但工作上往往一個小功能,我們也會去努力嘗試不同的細節或者可能性。這裡我們是怎麼考核應屆生的?

YUNGU:

其實坦白講,我現在面下來那麼多應屆生了。他就算是做實習的商業項目,坦白講也沒什麼特別多的細節。我們並不會像要求已經工作了很多年的設計師,像細節的完善度,接口的潤滑度這些,不會去要求、或者刻意為難同學們。這裡所謂的設計細節呢,可能就是兩個點。

第一,就是本身的設計產出的完整度和品質感,這個是一個細節。就跟你買一輛車,你會看這個車的「漆面好不好」。第一眼你會看這個細節打磨到不到位,我覺得是一個設計人的基本素養,和商業項目沒關係。就跟你參加紅點大賽,你渲染圖要做的好看一點,也是一個道理。

第二,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思考是不是足夠深入。這個細節我們會通過面試的環節來跟大家做交流。他但凡在做的過程中是有思考過的話,他都不會卡殼,會給到一個比較完整的回答。然後如果說我們要做一些壓力測試,或者一些連續打擊的話,他都可以回答得很到位,我們會認為這個項目他其實是用心做的,整個環節和細節都有考慮過的。即便項目沒落地,即便不是一個真的已經上線的項目,我們都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在公司內部很多創新項目,也未必就一定能夠商業落地。對,這是考核應屆生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不要想著說沒有落地項目,我就不能來阿里。或者他們要很懂商業的,有商業思維的,我不太行就不能來了。這個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1. 沉澱意識 & 批判思維

YUNGU:比如說今天做 XX 打車的項目,後面可能再也不會做 XX 打車項目了。但是這個過程中,你發現自己的調研方法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果用戶觸達和測試方法是有侷限的,那麼下一次測試你會怎麼測?我覺得如果同學能夠有很好的反饋,我不要求你對 XX 打車這個項目本身進行復盤。

但這個測試的能力如果說能沉澱下來,或者至少有這個意識去沉澱的話,我覺得會是一個很好的反饋。

不論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團隊合作的問題,有這個總結的意識和過程會更好。

一部分海外的同學,我們發現他們很優秀,但也有時候會高看自己。通常做完之後,覺得這個項目非常了不起,基本不會去反思這個項目中遇到的問題。我們覺得其實不是態度問題,可能還是總結能力,意識上會差一些。

HOST/BAIYU:

如果往過程上去說,一個學生在作品中能提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案,這種是不是比較好?

YUNGU:

對,我們會認為這個人很強。他面對同樣一個問題的時候,有多種解決方案,權衡利弊本身也是很強的能力。

HOST/BAIYU:

是的,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不錯的思考和執行力的產出了。

YUNGU:

我面試同學的時候,會追加一個問題「這個項目你當時做完和現在肯定隔了一段時間,你回過頭來看,以你現在的認知,你會覺得哪些地方可以被沉澱下來,或者哪些地方可以重新做?或者你對自己哪些環節是不滿意的?」

極少數的同學,會反應很快,滔滔不絕地說出自己當時的問題,我會覺得他的反思和批判性特別強。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從來沒想過,做完了就封存了。我們現在的 Job Model,最後一條是「價值的沉澱」。

如果做完一個項目後,不管結果如何,你自己的「反思」和「得到」的沉澱,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

我上面提到的,其實已經達到 A 類同學的標準之一,能夠有把做這件事情抽象出來的能力。

CHASHAN:

這點我很贊成,我有時候經常也會問這個問題,假如讓你重做一遍,你認為哪些地方還可以改善。之前有深度思考的更好,如果沒有,他當場應該是有一個反應的,基於臨時表達出的邏輯,其實也很考驗他對於這個案例的理解程度。

YUNGU:

是的,有時候能感覺到同學是靠純粹靠聰明和機智,還是真的有想過,這個是能感覺出來的。

HOST/BAIYU:我學生的時候,學的是平面設計。那個時候想申請體驗設計的方向,完全不知道怎麼做啊。開始那段時間我有很明顯的作品集恐懼症,拖延症。我覺得這東西特別難吧,要花很多時間,很不想做。然後每次要做的時候,都想能不能找點什麼東西。

MINGSA:你可以用模板把初步的框架搭好,但內容的具體細節還得要自己去推敲的。

HOST/BAIYU:沒錯,我突破的方式就是逼著自己先搞了個模版或者去看看其他專業的朋友,他們的套路是怎麼做的,是怎麼「講故事」的。

MINGSA:多看模板,對整個審美還是有點幫助的。

如何走出校園踏上工作之旅

1. 學生時期的別人

KUANGLU:

我可以講一下我當時的做法,以及我覺得理想的做法。我當時的做法其實是到了內推的時間,但是我還沒做完,我打算說不內推了。因為作品集如果做成一個 pdf,它有一個一致性的問題,需要整體風格去設計。但網站沒有,網站上可以單個項目去看,然後我就做了一個作品集的網站。網站上大部分的內容其實都是平時項目的彙報或者過程,我就直接 copy 上去。

這個時候我就知道了,做完一個項目作業就要整理出來,理想狀態是「隨時隨地」都有一個拿得出去的作品集給別人看。

你就像前面招聘官們說的:定時做總結。做完一個項目,我會習慣性地把它寫下來。這門課講的什麼?我們組的項目做了什麼?我自己做了什麼?我會做一個總結。一開始我是說給自己當一個考試複習的筆記,後來因為有小夥伴都看我的,就做成了公眾號去傳播。然後有人會在公眾號下面留言給我反饋,反饋有討論的話又會進行一個反思。

以及包括我現在入職之後,也會定期回頭去看上學時候做的作品。因為你有時候會想起來一些東西,你會發現當時東西原來還可以那麼做,其實是一個長期的沉澱和回顧的過程。

CHASHAN:

這一點我特別有感觸,我特別贊同你的做法。我當時申請碩士的時候,我提前了整整一年多就把作品集搞好了。然後,不斷打磨,不斷補充新的東西,不斷完善,那是一種過程和習慣的產物。作品集看似是個「結果」的產物,但你準備的「過程」,能反映出你的「底子」有多深。

話是有點老,但道理還是這個道理

2.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啊

HOST/BAIYU:

大家有沒有特別優秀同學的 case,給同學們分享一下吧~

CHASHAN:

我去年面過的一個成功入職的校招生,本科生,大三,讓我印象深刻。他在大三時候,就已經有很多個落地項目經驗了。我們倒推一下,也就是他在大一和大二就開始實戰了,這樣才能保證他在大三的時可以拿出一套成熟度非常高的作品,在校招作品集中出類拔萃。雖然,那個同學是在美國讀的高中,成長背景是一個客觀原因,但是他的「準備」很早就開始了。

所以你看應屆學生沒有學校項目,我覺得是個普遍現象,但是對於特別有準備的一些人,我覺得應該是提前接觸到這些商業項目。他會自己去接私活,有事在外面接了一兩個學期的私活,又解決了自己生活費,回來發表畢業論文的時候,作品水平和課題和其他的同學完全不一樣。

我覺得這樣的人是一些有目標特別明確,而且會提前做準備的一些人。

HOST/BAIYU:

講講你之前在學校裡是什麼樣的?

CHASHAN:

很多年前,我為了申請韓國的碩士,我把我的作品集,用中文、英文、韓文、準備了好多版本,他們不管要什麼版本,我都能第一時間給到。作品集細節上包括標點符號、錯別字,我都會 review,包括招聘官看完第一感覺是怎樣等等,還是要有很多準備的。這些過程都是看不見的,但最終會映射到結果上。

HOST/BAIYU:

我在美國讀研的時候也差不多,我剛開學就把簡歷和作品集做完了,又跟負責招聘的兩個老師約著聊了很多輪,她們幫我改了很多英文上表達的錯誤。這個我後來慢慢知道,一些語病、拼寫、錯別字上的錯誤,在找工作的時候是非常致命的,這比我以為的嚴重多了。不管你設計做的怎麼樣,美國的各種面試官對你的第一印象就是:不認真,後面有可能都不會再深入瞭解你。後來到了第二年的三四月開始有大公司來我們學校招聘暑期實習的時候,很多同學才開始準備,我當時也是很幸運,抓住了很好的工作機會。

3. 關於象牙塔的討論

HOST/BAIYU:

所以說很多大一大二的同學,需要找清楚自己的目標,也不能說不管學校的課題,還是要努力找機會去探索和提升啊。

CHASHAN:

我覺得,這跟「產學研」教育體制相關了,這個話題比較大。我特別希望學校裡可以有這種包容性,譬如允許在學生,去多元化的接觸外面的一些實際項目。當然這是理想狀態,現階段很難,因為體制或教學 KPI 等原因。

HOST/BAIYU:

做兩個商業落地項目,給加兩個學分哈哈。

你是誰?你在做什麼?你想去哪?

HOST/BAIYU:

差不多我們作品集說這麼多吧,大家還有沒有什麼話想跟在校的同學們說?

SHIMI:

相信同學們學了這麼久設計,不只是為了進阿里或其他大廠的。我想表達的是同學你今天做作品集是為了什麼?

希望你們是為了對設計有熱情,為了打磨自己,為了做一個更好的設計師。

所以我覺得不管你在什麼階段準備或怎麼準備,重要的是把你自己想表達的東西,用你全面的能力表達出來。對於找工作的結果,盡力之後就是隨緣。

我們希望有個性的,有自己特質,喜歡設計的同學進來,與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理想去共事。這樣講有點正能量,但是我心裡確實是這麼想的, 我覺得這樣才合理,工作和成長才能長久。

YUNGU:

在基礎上補充一下~

做作品集本身就是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它不存在為了某個特別的目做。

就是你拿到工作了你還可以做作品,你工作了每年要留下多少作品,你也可以繼續,它是一個既時行動的過程。所以說你的作品集其實是可以不斷更新的,而且是每當有反饋給你的時候,是可以不斷去調整它的。

絕不是阿里現在春招了,然後去動手趕一下作品集。或者說看到我們討論的這些反饋之後,再去調,按照我們的要求去調整作品集。我們(面試官們)這些反饋,還是希望說你自己更愛設計,平時都愛關注這些設計問題。而且這樣的人往往其實不愁找不到工作。如果能在阿里的話,我們當然覺得非常好,很有緣分。


畢業要準備作品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