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岱嶽區馬莊鎮立足農業大鎮優勢,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新模式,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其中,泰安樂天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推行的“蟲-果-菌”生態經濟複合模式,就是“綠色增收”的典型。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近日,馬莊鎮窪口村格外熱鬧,由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岱嶽區區農廣校主辦,馬莊鎮人民政府、泰安樂天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蟲-果-菌複合經濟體觀摩會召開,各路專家齊聚一堂,圍繞蟲-果-菌複合經濟體進行交流、考察。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發展循環農業,倡導綠色經濟,是近年來農業發展的新理念,也受到越來越多年輕農業企業家的青睞。記者採訪了泰安樂天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健和他的合作伙伴,讓我們聽聽他們是如何走上循環農業發展道路,並致力“綠色增收”的。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泰安樂天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馮健

“之前的工作,我是從事有機農產品出口的工作,看到很多優質的農產品都出口到國外了。我也想咱們國人能吃到放心安全的食品,而且就是價格不要像有機產品那麼高,我們就想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減少成本的一個做法,正好碰到了農大的張博士,他又結合劉玉升教授這種生態質保還有‘黑色農業’的理念,這樣的話就能用短效促進長效的方式降低生產成本。”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在泰安樂天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產業園裡,一大片桃樹十分惹人注意。馮健告訴記者,桃樹下的土壤非同一般,其中添加了蝗蟲的糞沙,是名副其實的有機肥。這樣一來,桃子的產量和品質就得到了保證。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那麼蝗蟲的糞沙又是哪裡來的呢?原來,2016年,馮健和他的創業夥伴整合資金和土地,在岱嶽區馬莊鎮窪口村建起了53個蝗蟲大棚,開始了“養蟲”經歷。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山東農業大學博士
泰安樂天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張大鵬

“種上果園以後,養上幾十個棚的蝗蟲,然後我們把昆蟲比較容易上手的昆蟲選了幾種,首先選的就是(東亞)飛蝗,我們當時引(東亞)飛蝗的目的是處理果園的雜草,因為果園是一個純生態果園,不需要用除草劑的。”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蝗蟲充當“生物除草機”,處理果園雜草,蟲糞沙作為有機肥施入果園,提升果實品質,這就完成了“蟲-果”循環。眼下,馮健和他的夥伴們又著手“果-菌”循環的探索。蟲糞沙中加果樹枝和田作物秸稈,製作培養成基料,用於培養赤松茸,赤松茸採收後的基料腐殖質再返還到果園土壤裡,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果實品質。至此,“蟲-果-菌”的循環模式形成一個閉環。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山東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劉玉升

“關於‘蟲-果-菌’這樣的一個模式,我們應該叫生態經濟複合模式,這就是三個環節步步增值步步增效步步利用上一個環節的廢棄物,實現開源節流。”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目前,泰安樂天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循環農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循環模式裡的“廢物”利用率達到100%,化肥及農藥投入減少50%以上,桃樹每畝年均增收節支1200元。同時,公司還大力推行“公司做兩頭,農戶管中間”的生產銷售模式,將生產環節中最難的菌種培育與廢料處理等環節交給公司,而中間易於操作的環節交給廣大農戶。這一模式不僅讓公司集中資金與精力攻克關鍵環節,另一方面在種植戶中普及了科學種植技術,也提高了廣大農戶的實際收益。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經過這幾年的實踐和探索,馮健和他的夥伴們把小蝗蟲,作出了大文章,循環農業經濟也已經成為帶動當地鄉民致富、鄉村振興的“點睛”之筆。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泰安樂天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馮健

“目前,建設了蝗蟲養殖大棚153個,在這個地方也是每年8%(給貧困戶)的收益,通過我們的努力,也是幫助貧困戶就業,帶動他們的收入,交給他們一技之長,實現長效的脫貧。今年我們要進一步弄一個新的模式增加了一個菌的環節,“蟲-果-菌”這個我們可以教給當地的農民朋友,通過各種方式我們都想的是一個是帶動農民就業,實現鄉村振興,同時能夠把我們的產業規模化,能實現長效的發展,實現多方的共贏。”

(岱嶽區臺 王景曉 孫趙之琳 )

岱嶽區:博士“組團”養螞蚱 循環生態農業助力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