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日进斗金,你却在还“花呗”?

为什么别人日进斗金,你却在还“花呗”?

一个好朋友最近跟我抱怨:

每个月工资一发下来还清“花呗”、“借呗”,再加上信用卡的欠款,基本上就只剩下生活费了。平时上班心不在焉,天天想着怎么赚钱,得过且过。

同事因为家里两栋房子出租,租金比工资高了几倍,而且工作上特别上心,工作能力受到领导的肯定,每次升职加薪都少不了她。

两人同时入职,现在同事都升职为管理人员……

听了朋友的话,我经常想:为什么很多事情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呢?

为什么别人日进斗金,你却在还“花呗”?

相信很多人都有网上购物的经验,每次在淘宝京东搜索购物时,在价格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是不是大多都会选择销售量最大的商品。

从概率论的角度考虑,销量越高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小,因为质量足够好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购买。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淘宝商家花钱找网络掮客刷单。

只要销售量上去了,搜索排名就能更靠前,被消费者看到购买的可能性就大。

于是,销量越高的“日进斗金”,而销量越低的则门可罗雀。

为什么别人日进斗金,你却在还“花呗”?

在教育方面,每个孩子在刚进幼儿园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为什么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之后就会有“好学生”和“坏学生”、“学霸”和“学渣”之分呢?

可能是某次考试超常发挥取得很好的成绩,老师和同学们纷纷称赞,该学生受到了极大鼓励,开始在学习上用心起来,慢慢地成绩越来越好,成为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学霸”。

而那些被称为“坏学生”、“学渣”的学生呢,可能因为某件事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从此一蹶不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干脆“破罐子破摔”。

老师对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关注,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爱理不理。

好的学生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差的学生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这就是优势的积累。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马太效应”用以概括“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社会现象:

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将这种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任何群体、个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或进步,产生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也就是说成功是有倍增效应的。

为什么别人日进斗金,你却在还“花呗”?

在强大的“马太效应”下,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

那么如何破局呢?

1. 第一桶金

李嘉诚曾经在香港当学徒,凭着多年的积蓄和从舅舅那借来的5万块,开了塑胶花制造厂,生意越做越大。

当塑胶花开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看到了另一个商机房地产,然后抛掉了自己经营了十几年的塑胶工厂,转而投入房地产成立长江实业,长江实业从香港不知名的房地产,到成为香港最大的房地产,以及在福布斯排行榜中前十位经常出现李嘉诚的名字。

撇开李嘉诚个人能力不说,如果没有当初那借来的5万块,恐怕就不会有塑胶花厂,更不会有后来的长江实业了。

从穷苦潦倒到亚洲首富,你缺的也许就是第一桶金。

2. 集中自身所有资源,专注做好一件事

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

把所有的资源聚集在一个方向,形成头部效应。

在某一个方向上,你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情。

能够拿到你最想去的学校和公司的offer,比拿到在你Reference排名中名列2-5位的Offer要好。

而在一件事情上能够做到99%,也比在2件事情上都能做到90%,或者3件事情上做到80%要强很多。

3. “一专多能零缺陷”

这三个概念的“武力值”分别是100分、80分和60分。

“一专”:要有一门自己特别擅长的技能,能够在相关行业达到顶级,得分在90~100分。

之前盛行的“短板理论”基本失效,你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取决你最擅长的技能,也就是最长的那块木板。

“多能”:有很多其他能力,虽然不如专长那么出色,但是也能够用来解决很多问题,大概分值在80~89分之间。

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中有一个“斜杆青年”的概念: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例如:张三, 律师/作家/摄影师。

如果你拥有多重能力,那么你的收入来源就不仅仅来自你的“专一职业”,而是来源于多个方面。

“零缺陷”:对于不擅长或者是弱势的地方尽量将其影响降到最低或者达到及格,60~79分左右。

相信大家都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整体来说田忌的马不如齐王的马,扬长很重要,避短更重要。

田忌的中等马不如齐王的上等马和中等马,这是短处,但是强过齐王的下等马,通过扬长避短赢得了比赛。

打破“马太效应”是一个与自己对抗的过程。

就像宇宙飞船驶向太空,不断受到地心引力的牵制,你需要有能与之抗衡的信心和动力。

否则,你依然是社会金字塔底那数量极其庞大的“落后分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