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末年,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不斷起兵侵擾西晉政權。匈奴亦稱“胡人”,即古文中說的“鬼方”、“犬戎”。匈奴與華夏族有近親關係,《史記》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之苗裔也。”漢朝時,匈奴與漢和親,劉姓公主下嫁匈奴王室,其中有人從母姓為劉氏。劉氏成為匈奴重要的貴族姓氏,與原來的貴族姓


匈奴亦稱“胡人”,即古文中說的“鬼方”、“犬戎”。匈奴與華夏族有近親關係,《史記》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之苗裔也。”漢朝時,匈奴與漢和親,劉姓公主下嫁匈奴王室,其中有人從母姓為劉氏。劉氏成為匈奴重要的貴族姓氏,與原來的貴族姓氏呼延、卜、蘭、喬四支並行。


“東胡”鮮卑族世居遼東、遼西及塞外,魏晉之際,其中的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逐漸發展壯大。公元三八六年,拓跋氏建立北魏,到孝文帝時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孝文帝下令,各部落的鮮卑語複姓都要改為音義近似的漢字單姓。皇族拓跋氏帶頭改元氏,貴族九姓也都相應漢化。據《魏書》記載,鮮卑族各複姓除少數保留外,基本上都改成了漢姓。
羯族向來依附匈奴,散居在上黨郡一帶,同漢人雜處,後改用漢姓,如建立後趙的石勒就是羯人。
氐族自稱是盤古後裔,魏晉南北朝是居於武都郡(今甘肅武都)及涼州(今寧夏、甘肅一帶)一帶,後逐漸入關同漢人雜居,改用漢姓。
羌族又稱西戎,西周時就有姜姓與姬姓之戎。羌人散居於涼州各地,較早地採用了漢姓,如後秦的將領姚萇即是羌人。
經過這次民族大融合,至隋唐兩代,許多重要的政治、文化及軍事人物都具有了鮮卑或其他兄弟民族的血統。唐代民族交融及“胡姓漢化”主要出現在西域諸國(今新疆及中亞地區)及南詔國(今雲南一帶)等地,有西域的“昭武九姓”、“突厥十姓”及“南詔六姓”先後改用漢姓。#國人讀國史##姓氏文化#
敬請關注:



西晉末年,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不斷起兵侵擾西晉政權。匈奴亦稱“胡人”,即古文中說的“鬼方”、“犬戎”。匈奴與華夏族有近親關係,《史記》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之苗裔也。”漢朝時,匈奴與漢和親,劉姓公主下嫁匈奴王室,其中有人從母姓為劉氏。劉氏成為匈奴重要的貴族姓氏,與原來的貴族姓氏呼延、卜、蘭、喬四支並行。“東胡”鮮卑族世居遼東、遼西及塞外,魏晉之際,其中的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逐漸發展壯大。公元三八六年,拓跋氏建立北魏,到孝文帝時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孝文帝下令,各部落的鮮卑語複姓都要改為音義近似的漢字單姓。皇族拓跋氏帶頭改元氏,貴族九姓也都相應漢化。據《魏書》記載,鮮卑族各複姓除少數保留外,基本上都改成了漢姓。羯族向來依附匈奴,散居在上黨郡一帶,同漢人雜處,後改用漢姓,如建立後趙的石勒就是羯人。氐族自稱是盤古後裔,魏晉南北朝是居於武都郡(今甘肅武都)及涼州(今寧夏、甘肅一帶)一帶,後逐漸入關同漢人雜居,改用漢姓。羌族又稱西戎,西周時就有姜姓與姬姓之戎。羌人散居於涼州各地,較早地採用了漢姓,如後秦的將領姚萇即是羌人。經過這次民族大融合,至隋唐兩代,許多重要的政治、文化及軍事人物都具有了鮮卑或其他兄弟民族的血統。唐代民族交融及“胡姓漢化”主要出現在西域諸國(今新疆及中亞地區)及南詔國(今雲南一帶)等地,有西域的“昭武九姓”、“突厥十姓”及“南詔六姓”先後改用漢姓。#國人讀國史##姓氏文化#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