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用中醫中藥治療心腦血管病的對象選擇

適宜用中醫中藥治療心腦血管病的對象選擇

2018-12-6

人們常說的心腦血管病,是指心腦供血障礙和腦血管破裂。本文所述的主要指前者,即腦供血障礙(腦腔梗、腦梗塞、腦供血不足)和心臟供血障礙(心梗、心絞痛、心肌缺血)。

中醫在心腦供血障礙的治療方面,雖然診斷和急救沒有西醫準確、迅速,但藥物治療卻大有潛力可挖。

中醫中藥治療心腦供血障礙(即堵塞性心腦血管病),目前在我國研究的個人和學術團體較多,從學術角度大體分為三類。

1、以辨證施治為主:這類學者以傳統的辨證施治、調理為主,基本抓住按辨證施治的原則用藥,兼用活血化瘀藥。儘管堵塞性血管病的病人臨床證侯不一樣,但其血管基本病變相同。同病不同證的原因是:各人的體質不同、對致病因子的反應不同、各人生活環境不同、體內的伴隨症不同等等,因而表現證候可以不一。如果僅隨證調理,雖症候有一定改變,但其引起血流堵塞的斑塊、血栓無大變化,因而血管狹窄改變也不大,疾病的臨床表現轉變就相對不夠明顯和穩定。此類療法對機體的主要治療作用是:改善微循環、改變血流狀態,但對引起血管狹窄的基本物質——斑塊、血栓作用不明顯,因而臨床療效相對較差。

2、以活血化瘀為主:這類學者認為疾病是氣滯血瘀所致,用藥以行氣通絡、活血化瘀為主,同時也兼顧辨證調理,因而其療效稍好於第一類。但是活血化瘀仍以疏通微循環、改變血流狀態為主,對於消除中小動脈的斑塊、血栓的作用力較微弱,僅管療效優於第一類,但總體療效仍不很理想。多數患者治療後症狀改善明顯但不夠持久,短期療效尚可、遠期療效較差,有的雖經長時間(如數年)治療,但最終療效仍不理想。

經以上二類方法治療過的病人,多數還是逃脫不了安裝支架或搭橋的命運。究其原因仍是血管狹窄、堵塞的病理改變不明顯所致。

3、以消斑溶栓為主:此類學者以西醫明確的病理改變——斑塊、血栓為藥物進攻的主要對象,輔以調理氣血陰陽。這類學者的療效特點是:不僅臨床表現(包括症狀、體徵)能得到比前二者或純西藥更好的療效,而且從病理上(以影像學檢查代之)也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斑塊、血栓、狹窄縮小甚至消失)。

既然中藥治療心腦血管病的療效有如此明顯,那麼是不是所有心腦血管病患者都適宜使用中醫中藥治療呢?在通常情況下應該適用於所有病人,但在現階段,因其醫療環境的特殊性,最好區別對待。

1、不宜立即行中醫中藥治療者:病情緊急,如急性心梗、急性重症腦梗、急性重度心律失常等應首先選用西醫西藥進行搶救,待病情穩定後方可考慮中醫中藥治療。

2、需要客觀事實支撐信念者:病人本身即使思想上多半相信中醫中藥能夠治療心腦血管病,但仍持有一定的懷疑心理,此類對象必需要有治療成功事實病例來獲得心理支撐。

3、需要主觀感受後方能認可者:患者處於半信半疑狀態,有明顯症狀,可通過症狀好轉,使用中、西藥後的療效比較等來轉變觀念,獲得對中藥療效的認同感。

4、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方能認可者:對中藥治療心腦血管病,尤其對於消除斑塊、血栓、狹窄的作用,不是全社會認識一至的。這類病人只有在其生活的周圍大量病例證明其效果,才會認同使用中醫中藥治療此類疾病。這是一類通常稱呼的“隨大流者”。

5、暫緩使用中醫中藥治療者:信念上既排拆中醫中藥,疾病症狀又不明顯,周圍又沒有強有力的成功病例來使其信服,這類病人,還是暫緩運用中醫中藥治療為好。

6、用於預防的對象:一貫對中醫中藥信念堅定,周圍、家庭、朋友中有很成功的病例,自已年事已高、或屬於心腦血管病的高危對象,或是有三高,有預防的迫切需要,患者本人、家屬均支持者,可以行中醫中藥進行心腦血管病的預防用藥。

除上述分析外,臨床上,實際要求用中醫中藥治療者有以下幾類:

1、痰溼嚴重,長期(半年以上)服用西藥而療效不顯著,症狀纏綿不斷、甚或加重者。

2、裝支架或搭橋術後,易復發,反覆多次重複手術(支架、搭橋)治療者。

3、因為患者體質因素或手術難度較大,無法實施手術(支架、搭橋)治療者。

4、患者自身畏懼、害怕、拒絕使用手術(支架、搭橋)治療者。

5、患有特殊疾病,西醫西藥無法治療者(如特殊型高脂血症、高凝血癥、遺傳性血管結構異常等)。

以上的二種分析和歸類,不盡科學合理,但本文的宗旨是表達以下觀點:

1、中醫中藥治療心腦血管病有特殊療效。

2、中醫中藥可以部分或全部消除引起血管堵塞的物質。

3、現階段人們對中醫中藥治療心腦血管病的認識沒有象對西醫西藥那樣深入、成熟。

4、現階段接受中醫中藥治療存在雙向選擇現象(即病人選醫生、醫生也在選擇病人)。

5、中醫中藥治療心腦血管病比西醫西藥有較大的優勢。

總之,中醫中藥可以改善心腦血管病患者的症狀已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要使疾病長期穩定,尤其是使病理結構(斑塊、血栓、狹窄)能夠得到改變,目前能接受、認可者還在少數,因此對病人的認可和選擇就必然要慎重對待、認真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