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南二俊:李经野与徐继儒

李经野与徐继儒

引言李经野和徐继儒,曾经是清末民初时期声名显赫的曹南大儒,虽然他们离世不过百年,但如今已识者了了。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有句云“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正如先生所说,人生的富贵荣华皆如云烟,就像白驹过隙一样转瞬即逝,但那些曾经为乡邦故国、为华夏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贤者,他们的美名却能够像金石一样寿延千古。无疑,本文要讲述的李经野和徐继儒二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 诗社结曹南
曹南二俊:李经野与徐继儒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在鲁西南大平原上产生过一个著名的旧体诗诗歌社团——曹南诗社。曹南诗社以今天菏泽地区的曹县为中心,辐射菏泽一州十县,就连当时河南的考城、商丘、滑县、宁陵以及江苏丰县也有社员积极参与诗歌创作活动。菏泽古称曹州,因其境内有曹南山,春秋鲁僖公十九年,在曹南山曾发生过宋、曹、邾三国会盟事件,所以后来的文人就用曹南来代指曹州。比如,唐朝天宝十二年,诗仙李白从大梁再一次来到今天的曹县游历,他的好友、文学家独孤及就写下《送李白之曹南序》为其壮行,“是日也,出车桐门,将驾于曹,仙药满囊,道书盈箧,异乎庄舄之辞越、仲尼之去鲁矣”。李白在曹南寓居数载,留下许多赞美鲁西南的诗歌。当他即将离开曹南到江南远游的时候,曹南诸好友为其设宴饯行,李白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道成本欲去,挥手凌苍苍。时来不关人,谈笑游轩皇。献纳少成事,归休辞建章。十年罢西笑,览镜如秋霜。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图,腰垂虎鞶囊。仙人驾彩凤,志在穷遐荒。恋子四五人,裴回未翱翔。东流送白日,骤歌兰蕙芳。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范蠡说句践,屈平去怀王。飘飘紫霞心,流浪忆江乡。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淮水帝王州,金陵绕丹阳。楼台照海色,衣马摇川光。及此北望君,相思泪成行。朝云落梦渚,瑶草空高堂。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怀君路绵邈,览古情凄凉。登岳眺百川,杳然万恨长。知恋峨眉去,弄景偶骑羊。

李白用“愁为万里别”、“相思泪成行”的诗句,真诚表达了对曹南这片热土的依依惜别之情。

清末民初,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一时神州大地兵荒马乱、国难多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是什么人非要成立一个诗社呢?说到曹南诗社,那么就必须要提到两个人,就是清末民初的曹南名儒李经野和徐继儒二位先生。

曹南二俊:李经野与徐继儒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天国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就在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多灾多难的中华大地上又发生了一场水灾,那就是黄河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北部铜瓦厢决口改道,此后的数年间,正好地处黄河下游的曹县全境遭灾,就在这个黄水漫漶、饥荒遍野的艰难时期,李经野就出生于今天曹县境内的苏集镇土地庙村。当时的土地庙村虽然地处曹县境内,但是它却归属于菏泽县绥宁都,是菏泽县在曹县的一块扣地,李家的户籍应归属菏泽县。所以李经野考中进士后,官方在进士碑上就刻下“荷泽李经野”[1],李经野在以后的书法题跋落款中,多属"菏泽李经野",其原因就在于此。

李经野出生于清贫农家,天资聪颖,敏而好学,虽身处偏僻乡野而胸怀凌云之志,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光绪五年(1879年),二十四岁时考中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会试,荣登三甲第九十一名进士。

曹南二俊:李经野与徐继儒

就在李经野出生三年后的1858年,徐继孺出生于曹县县城西南的徐楼村。徐家本是书香门第,祖父徐祈,秀才出身。父亲徐本荣亦是拔贡,家设教馆三十余年,生徒遍及曹南。据史载,徐继儒天资聪颖,过目成诵。6岁能辨四声,11岁就考中了秀才,而且还是被优选为廪生。15岁的时候,因为学业优秀,又被选为拔贡。随后,徐继儒曾到济南著名的泺源书院学习,在同窗中,虽然他的年龄最小,可是每次考试却都名列前茅,据说深得书院主讲、胶州的匡鹤泉先生的嘉许,认定其必成大器。不久即以拔贡身份参加朝考,选为山东黄县担任训导一职,这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风华正茂的徐继儒相继参加会试和殿试,登进士第,高中二甲第四名。经过三年散馆学习,成绩优异,被授为翰林。

李经野中进士后,被留用户部,次年就任户部主事。清光绪三十二年,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同年又升为福建司郎中兼财政处提调内仓监督。此间,李经野一直在京中做官,前后长达25年。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8年,李经野因为主张宪政,被朝中同僚排挤,李经野被贬到偏僻的廉州担任知府。廉州地处广西边陲,瘴海万里,贫穷闭塞。李经野慨然赴任,到任后,宵衣旰食,与民同忧,政绩显著,三年后,被朝廷委任湖北造币厂总办。在普通人的眼里,造币厂可是个肥缺,同僚歆羡不已。此时,李经野已经年近花甲,半生宦海沉浮,神州大地依然国弊民穷,他自知在官场不可久留,就向朝廷称称病,坚辞湖北造币厂总办一职,毅然回到故里。第二年,辛亥革命就在湖北武昌爆发,胶州显宦、大学者柯劭忞由中赞佩李经野,认为他早就看出了大清就要灭亡的征兆,柯劭忞感佩地说道:

宣统二年,君以广东知府擢道员,董湖北造币厂,固辞不就。明年辛亥湖北兵事起,国祚遂微,人始服君知几之早,去就之衷于义也。[2]


曹南二俊:李经野与徐继儒

广西合浦李经野捐修“惠爱桥”遗迹

与李经野长期担任京官不同,徐继儒殿试成绩优异,入翰林院。三年散馆,被钦点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徐继儒被朝廷委任陕西乡试副主考,从此便开始了他在地方任职的经历。清光绪二十年又出任河南省学政,尽管当时清朝已大厦将倾,国事日艰,但徐继儒依然坚信“大厦谁能支,梁栋方待汝”,他把国家中兴的希望都寄托在后世俊学之身,全力为朝廷选拔地方优秀人才。据曹县志记载,徐继儒仅在光绪二十三年“一年就选拔贡、优贡126人,皆饱学之士,一时称极盛。”[3]从光绪二十四年起,徐继儒开启了在山西省的政治生涯。他先被被任命为山西省清源局总办,专司清理库银。徐继儒严查藩库历年积弊,上任仅半年,就将全省款项整理的井然有序,致使“奸吏咋舌,莫敢支吾”,徐继孺因此声名大振。后调任汾州知府,光绪二十六年(1900)冬,徐继孺又转任山西潞安州知府。是年五月,帝国主义列强英、法、德、俄、奥、美、意、日等八国联军悍然侵略中国,意欲瓜分华夏,全国上下掀起一股抵抗西方列强的爱国热潮。时义和拳兴起,一味愚忠的山西巡抚毓贤[4]力撑义和拳运动,徐继儒面对洋人的欺凌,也热血沸腾,他积极响应毓贤的号召,要“扶教灭洋”。当时,在中国的西方教会中有部分不良传教士在治外法权“宽容”下,公然藐视清朝政府,欺压当地百姓,造成许多命案。当时潞安州境内某天主教神甫为扩建教堂,无视法律,强占民宅。徐继孺刚接到状子后,该教堂神甫即来威逼要挟。传教士的飞扬跋扈使徐继儒满腔义愤,当即要按大清律来处理此案。可是他的下属却惧怕洋人势利,规劝说:皇上尚且畏惧,地方更无能为力了。彼时,徐继孺却大义凛然,他慷慨激昂地说:

洋人目无法纪,嚣张至极,欺压百姓,当杀无赦。既为知府,怎能不为百姓伸张正义?当备文请示巡抚,即行办理。[5]

曹南二俊:李经野与徐继儒

河南苏门山

当天夜里,徐继儒精心布置,安排手下截杀了涉案的德国传教士7人。虽然此事一时人心大快,但清廷无能,已自身难保,屈服于德国等列强的压力,敕责徐继孺“戴罪”终身戍边。对于这个处理结果,洋人却极度不满,威逼清廷必须严惩“凶手”,意欲诛杀徐继儒。徐继儒得到消息后,被逼出走邻省河南,藏身于辉县的苏门山中,从此隐名埋姓,以读书治学自娱,并自号苏门山人。苏门山其名不显,晋代著名隐士孙登,长年隐居此山,并自号“苏门先生”。传孙登博才多识,熟读《易经》《老子》《庄子》。善弹一弦琴,常弹琴自娱,尤喜长啸。据说,竹林七贤之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于他。1975年,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跟随中央文史馆考察河南,当时就曾来到苏门山参观,伯驹先生即兴赋诗:

苏门山里白云深,泉水音和啼鸟音。

齐庆丰收歌更舞,弹来何用一弦琴。

诗后有注:“到新乡后,下午即去百泉,百泉后苏门山,即晋县孙登隐居处,登弹一弦琴,作长啸。今农民欢庆丰收,载歌载舞,不须其一弦琴了。”如今,拥有“中州颐和园”之称的苏门山作为新乡名胜,逐渐被国人了解。

曹南二俊:李经野与徐继儒

徐继儒隐居三年后,清廷内忧外患,自身难保,所以对他的缉捕渐迟。看到形势见缓,徐继儒就托人向上伪报死亡,然后偷偷潜归山东曹县故里,从此深居简出,以殚心整理乡帮文献为乐。

李经野与徐继儒原为表兄弟,后来二人又结为儿女亲家,可谓亲上加亲。但从目前史料来看,二人早期接触并不频繁,留下事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各自为功名苦读,考取进士后,又各自为仕途奔忙。直到1910年,李经野决心辞官归隐,回到曹县定居,此时,徐继儒业已回到故乡避难近八个年头。就这样,两位年过半百的曹南赤子,又回到故乡重新聚首,并共同为繁盛清末民初的曹南文化拉开了序幕。

1911年初春,鲁西南大地上春柳刚刚吐出嫩芽,被霜雪囚禁了一个寒冬的喜鹊突然就成群结队的聚集在杨柳枝头,叽叽喳喳的欢叫着争抢最好的地段,准备衔枝筑巢,哺育后代了。李经野辞官从广西廉州回到故乡已有数月,他热热闹闹地在故乡过了一个团圆年。数月以来门生故旧、地方官绅摩肩接踵的拜访,使李经野忙的几乎无暇他顾。眼看年也过去了,春耕在即,来访的客人明显减少,李经野数十年为朝廷效力,走南闯北,从不得片刻消停,突然清闲下来,身边再也没有公务处理,很难一下子适应下来。这时他想到徐埴曾多次写信邀约他到直隶黉山小住,所以决定先到黉山小住数月,一来修身养性,二来也好沉下心思读读书。说到徐埴邀约李经野到黉山养疴,那么徐埴又是谁呢?黉山又在何处?

(未完待续)

[1]明清进士碑林立于北京孔庙,笔者曾多次去考察,碑上所刻原文为“荷泽李经野”,把“菏泽”误写为“荷泽”。

[2]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三集·曹南诗社唱和集十二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540.

[3]山东省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曹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626.

[4]山西教案,无能的朝廷推诿责任,山西巡抚毓贤首当其冲,他先是被撤职查办,后被判流放新疆,刚走到甘肃兰州,就又被朝廷改判为斩首,旋即横尸兰州。毓贤(1842—1901),满族,是清末著名的酷吏。他曾在光绪十五年属任曹州知府,在任期间,他以治盗为名,对普通百姓大肆逮捕,并设立惨无人道的“站笼”制度,利用恐怖手段进行残忍统治,他以扫黑除恶为名残酷镇压曹州百姓,3个月内就杀掉2000多人。因治理曹州“有功”,被朝廷擢升为山东巡抚,后又转任山西巡抚。可以说,毓贤用曹州百姓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戴花翎。清末学者、金石学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毓贤一类的官员,说他们均是"清官若自以为是、危害比贪污严重"的代表。

[5]山东省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曹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6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