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居秋暝》看“詩佛”王維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是唐朝著名詩人、畫家。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這不僅是說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是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他的詩風格多以山水田園生活為主,也有不少邊塞詩和送別詩都很出名。而且他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藝術全才。

從《山居秋暝》看“詩佛”王維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唸佛。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王維將其修繕重建後自己居住。

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佈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在詩中說道:“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從《山居秋暝》看“詩佛”王維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他的著名山水詩《山居秋暝》就作於此時,因著雨後山中空氣清新,月光柔和,潺潺溪流,景色十分宜人。便引發的王維的詩意,寫下了這首詩: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已經進入秋季,一場雨過後,山裡的空氣變得清新起來。松林裡緩緩升起一輪明月,潺潺溪流從石頭中淌過。不遠處的竹林裡音樂可以聽見浣女歸來的聲音,划著小船驚動了蓮葉卻不見人。任他春天的芳菲逝去,這山中的秋天可任由王孫居留。

此詩將秋雨初晴後傍晚、山村中的旖旎風光以及山中居民的淳樸風尚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表現出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之中並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王維的這種意境一般人很難體會到的,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美。

從《山居秋暝》看“詩佛”王維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首聯先告訴我們,時間:剛下過雨的秋季,地點:傍晚寂靜空曠的山裡,從時間和空間勾勒出一種自然美;頸聯鏡頭一轉換,從天上的明月到山澗的松林再到地上的清泉,自上而下展現了山澗景色的細節美。

寫景不寫人是不可能的,所以頷聯就寫了竹林裡喧鬧的浣衣女,以及撥動蓮葉的小船,一下子讓整個幽靜的山澗顯得活躍了起來。但是有人就想不明白了,不是說空山嗎?為什麼會有人?作者前後寫法不一,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實不然,詩人這樣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是因為山林茂密將人的活動痕跡完全掩蓋了,所以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是空山。這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中的意境是一樣的,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中也說到“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因為雲霧遮擋所以看不清採藥的師傅去了哪裡。

從《山居秋暝》看“詩佛”王維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中,這就宛如一個世外桃源般,怪不得王維最後兩句要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隨便你春天美景逝去我也不會感到惋惜了,因為我找到了一處可以留下來盡情享受的地方。

這裡雖然沒有直接誇讚秋季的美景,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有種秋天勝過春天的美。也是王維心中的立場,潔身自好的表現,寄予了他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完美追求。和劉禹錫的“我言秋日勝春朝。”可比擬,劉禹錫則更加直白一點,王維卻是委婉內斂的,更加細膩恬適一些。

從《山居秋暝》看“詩佛”王維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將人與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情景交融、渾然天成、流動空靈,正是體現了王維“詩佛”的禪意特點。

它就像是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是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其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更是成為寫景的千古佳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