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九不還,毒氣重蒸,被“誤讀”的嶺南

十人九不還,毒氣重蒸,被“誤讀”的嶺南

“嶺南”這個詞彙,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百姓對南部鄉土的一個別稱。騎田嶺、萌渚嶺、越城嶺、都龐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五嶺,是五嶺之南的地區。“嶺南”曾經是表示意見和立場的概念,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承載著某種不解、奇幻,甚至於排斥的意思,它是古中原文化優越心理的間接反映。在《水經注》裡這樣說到。“古人云:五嶺者,天地以隔內外。”。五嶺劃分的內外,不僅僅是自然地理意義上的,也是文化內與外的區分、區別。

十人九不還,毒氣重蒸,被“誤讀”的嶺南

五嶺引起的文化內與外的區分是客觀的、次要的。但是我們去仔細地盤剝梳理大多史實,我們會很驚訝的發現,在歷代中國文化歷史上面,嶺南地區的荒蠻為化,有很大的原因是中原百姓沒去過、不瞭解與獵奇而得來的,它是向南遷徙百姓們悲苦情緒的在塑造,明顯是刻意不自然的誤讀。嶺南方言的長時間缺位,導致了千百年來被妖魔化的嶺南形象。

對於嶺南的誤讀和妖魔化,我們根據歷史可以考證到漢代馬援。馬援因為平定嶺南的功勞被封為伏波將軍,還因為他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精神被後世崇敬,然而,他關聯著嶺南很多迷霧。其中,因為他自身的原因,以及其他故意栽贓他的人,但無一例外地誤導了後來者對嶺南的初步認識。唐神龍元年,《入鬼門關》一詩中,開頭兩句就說“昔傳瘴江路,今到鬼門關。”。這是奠定了對嶺南的第一印象。

十人九不還,毒氣重蒸,被“誤讀”的嶺南

《舊唐書·地理志四》也有一些個記載。“(容州北流)縣南三十里,......,俗號鬼門關。漢伏波將軍馬援討林邑蠻,路由於此,立碑石龜尚在。......。其南尤多瘴癘,去者罕得生還。諺曰:‘鬼門關,十人九不還。’”,那麼,當初馬援南征到此,又有什麼樣的親身經歷呢?

​《後漢書·馬援傳》記載著,建武十九年正月,馬援印為南征被封新息侯,他在犒勞軍士的時候,回憶當初的事情這樣說。“當吾在浪泊、西里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墯水中。”。

十人九不還,毒氣重蒸,被“誤讀”的嶺南

“下潦上霧,毒氣重蒸”對於大多是來自中原的馬援士兵來說,姑且是他們當時身體的感受吧(小編著實受不了南方的溼氣),但是對於“仰視飛鳶跕跕墯水中”就有點誇大的意味了。慰勞軍士的目的來表達艱辛是情有可原的。然而,經過歷代傳揚,到了《舊唐書》已經衍化成“十人九不還”“土地無人老,流移幾客還”了。

在唐詩中嶺南是最為常見的貶黜所在。當這些文人騷客滿懷惆悵心理來到此地,一方面表達自己的悲憤心情,一方面又在有意無意的描述著嶺南的荒蠻。

如果能去嶺南時代看看,不去先入為主,會看別不一樣的風景。早於馬援200多年前,陸賈曾經兩次去南越國,他遊覽了很多地方,會到朝廷後寫了《南越行紀》,描述了嶺南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準確可靠的描述了嶺南風情。現今,僅存的幾冊是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引用的文字,從這其中我們能更好的感受嶺南。一是記載羅浮山上的胡楊梅和山桃。“羅浮山頂有胡楊梅,山桃繞其際。海人時登採拾,止得於上飽啖,不得持下。”二描述了嶺南花草、風俗人情等。

十人九不還,毒氣重蒸,被“誤讀”的嶺南

大多數漂流到此的文人,在他們踏上嶺南這片土地的時候,談們調整心態順時而變,嶺南地區反倒變成了他們施展才華大有作為的地方。今天,當我們回首歷史,會驚訝的發現,那些曾經讓他們感到莫大恥辱的地方,他們認為大不幸的人生歷程,竟然變成了一生中最輝煌的一段歷程。韓愈如此,劉禹錫、蘇東坡亦如此。

歷史選擇了始興。在範雲之前,已經有很多清流官員,這使得始興成為嶺南最早的文化中心之一。百年經濟、文化積澱,把原始荒蕪的荒地,逐漸滋養成肥沃的土壤,嶺南的風土人情才能得以傳揚,促進文化的交融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