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一首诗

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一首诗,那份小女人的柔情,尽显其中。

诗的题目叫《偶感》。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 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诗里的每一句,都是妻子思念的心,都是对丈夫的牵挂。她是多么希望能看见自己的丈夫。

但是,年轻的毛泽东结婚不久就参加革命,总是不在家。对杨开慧来说,个中滋味并不好受。

不仅如此,他还要承受丈夫的政治风险,东躲西藏。

最大的遗憾是,她写满思念丈夫的诗,主席到死也没有看到。

最早发现杨开慧的这首诗,是在1982年,而毛主席在1976年,已经离开人世。

1982年,人们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在杨开慧卧室后墙离地面两米处的泥砖缝中发现了一叠杨开慧写给毛主席的书信手稿。

1990年8月中旬再次修缮时,又从卧室门右上角的砖缝中发现了一叠杨开慧的手稿。

两次发现的杨开慧书信手稿,无一例外记述她对丈夫的无尽思念和忧伤。

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一首诗

伴随在诗里的,还有这样的文字,现摘抄部分:

“第一次初见,你的言谈举止,忧国忧民、雄心救国的宏图壮志,使我深感你是个不平凡的男子,令我着迷。喜欢听你讲话,几天不见就心烦意乱,坐卧不安。”

“谁把我的信带给你,把你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

“革命有牺牲,若哪天你不幸离开了我,我和你一起面对!”

“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你的尸体。”

这是多么深情的语言呀。读之,柔肠寸断。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父亲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教授。他思想先进,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候的启蒙老师。

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毛泽东9月间来到北京,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正是在这一段时间,毛泽东和杨开慧两人开始相爱了。

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回湖南。这一年冬天,在长沙市船山书院内,杨开慧和毛泽东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一首诗

婚后的毛泽东和杨开慧聚少离多,这对革命伴侣为了执着的信念经常天隔一方。年轻的杨开慧毕竟是女人,情感世界里,自然也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长期的分离,让杨开慧承受了巨大的情感磨难。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

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抓捕。出身书香门弟的杨开慧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她带着儿子岸英在狱中度过了一段极其黑暗的日子。

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开慧勇敢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可以给她带来生路的选择。她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死于狱中,年仅29岁。

杨开慧牺牲的时候,毛泽东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后来得知杨开慧被杀的消息,痛彻心肝,他在给杨家的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一首诗

那个时候的杨开慧,不可能知道自己的丈夫日后会成为共和国的主席。她对丈夫的感情,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感情。她信中的文字也有抱怨。

“你不至丢弃我吧,你不来信也许一定有你的道理。你难道不思想你的孩子吗?不过,这是悲事,也是好事,因为我可以做一个独立的人了”。

信中的哀婉、凄楚,恰恰表现了妻子最真实的情感。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妻子,为了丈夫,以及丈夫的事业,至死不渝。

这又是多么伟大的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