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祝福》:祥林嫂雖有服從和妥協的性格,卻也是嘮叨的女人

前前後後讀了《祝福》不下五遍,終是感嘆於其描述的一切,那樣的人、事、物和社會。封建禮教、世俗、迷信以及種種如此的悲劇的原因,對女子的殘害、壓抑、身心。無奈、淒涼、憤慨、痛苦,通過文字的描述亦顯得更為悲慘,從外在到內心精神世界,再到人的命運的變化,隨波逐流中又還有一種註定,難以控制或是選擇。命運是多麼可怕的一個詞語。

當年的魯迅是懷著怎樣的情感面對當時的一切呢?他後悔過嗎?他與許廣平之間的情感、隔膜,個人的孤獨、沉默,終究未能超越這種負累,人的宿命囚禁了太多的哲人。軀殼承載著的精神、靈魂,何以解脫,難覓、難尋、難憶、難思。嘆前人之淵博廣大,息自身之渺小卑微。

魯迅的《祝福》:祥林嫂雖有服從和妥協的性格,卻也是嘮叨的女人

祥林嫂是魯迅小說中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以現代人的意識觀念去解讀祥林嫂的婚姻愛情觀,找出祥林嫂悲劇產生的因素。

魯鎮是中國二三十年代社會的縮影。雖然偏僻狹小、貧窮落後,但這裡卻沉澱了幾千年腐朽沒落的封建文化和傳統習俗,在這裡生活著的是愚昧麻木到極點的病態靈魂。祥林嫂生活其中,也形成了她自身狹隘的婚姻愛情觀。

在這樣一個落後的生產下,在腐朽愚昧的環境中受到長期薰陶腐蝕,再加上這樣一群麻木不仁的群眾包圍,祥林嫂的愛情觀也受到深刻的影響,也是那個時代婦女婚姻的典型代表。

現代的愛情觀是以男女雙方的共同理想和奮鬥目標為前提,以自由戀愛為基礎,以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為己任。在現代愛情觀中,婚姻的首要條件就是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建立起真正的愛情,從而讓婚姻生活穩固、幸福的發展。

魯迅的《祝福》:祥林嫂雖有服從和妥協的性格,卻也是嘮叨的女人

而對於祥林嫂,她的不幸跟她與這些現代愛情觀的違背有關。我們總是理性地關注外在的社會環境,而有意無意地迴避祥林嫂作為一個人而且是女人的情感世界。對祥林嫂來說,她與祥林的婚姻是不正常的,沒有最基本的前提“愛情”。

祥林嫂被衛婆子介紹在魯四老爺家做女工的時候年紀大約二十六七,也算是個年輕的寡婦,作為媳婦的她,與婆婆之間的年齡差只有幾歲,不難看出祥林嫂的“童養媳身份。 對於“童養媳”的概念,即由婆家養育女嬰、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結婚,祥林嫂與丈夫的婚姻關係也是建立在這種不正常的“童養媳”的基礎之上的。

祥林嫂之所以成為“童養媳”是出於貧困,並且連自己的婆婆家也是貧困的,正因為如此,才會有狠心的婆婆賣守寡的媳婦為小兒子娶老婆這個荒誕可悲的場景出現。

從歷史上來看,童養媳和丈夫小時候的關係就像姐弟或兄妹,但他們之間沒有血緣關係,缺乏親情基礎,大部份於結婚後往往難以建立真正的愛情。從現代愛情觀來說,他們違背了婚姻的自願自覺。

因此,祥林嫂與祥林這種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只會成為墳墓,就算祥林嫂不是寡婦,她的悲劇命運也不可改變。

魯迅的《祝福》:祥林嫂雖有服從和妥協的性格,卻也是嘮叨的女人

祥林嫂的婚姻如同浮萍一樣,搖曳飄蕩,無處著根。婚姻愛情,對現代人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祥林嫂的愛情卻近乎輕微,在“貧困”面前,無法抬頭,由於貧困,做了童養媳,從搖籃裡扼殺了愛情的先天本質,婚姻成了舊社會與金錢的交換工具。

她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更別說愛情,她能做的就是等待自己的小丈夫成年正式結婚,安分的過日子。而不幸的是她連這樣的“做穩奴隸的時代”都無法擁有,祥林的去世,加快了她的悲劇命運,無法主宰自己的她被婆婆賣給賀老六做媳婦,儘管採用各自決裂的方式,仍無法改變悲劇。

跟賀老六的婚姻,也是完全背棄婚姻愛情的基本原則,這樣的婚姻,無自願平等,無感情的交流與培養,什麼互相尊重、關愛更是其次,對赤貧的祥林嫂來說,幸福對她遙不可及。這樣的處境下,即使祥林嫂沒有兩度守寡,她的婚姻也是沒有幸福感可言。

柔石《為奴隸的母親》中春寶娘有著與祥林嫂同樣的婚姻命運,她被典當給地主做了生產工具,雖然沒有形成形式上的婚姻,實際也過著畸形的婚姻生活,與一個毫不相干的人生子,過生活,她與祥林嫂一樣,在婚姻生活中,沒有愛情作為基礎,這樣的生活如同無本之木,結局悽然。

魯迅的《祝福》:祥林嫂雖有服從和妥協的性格,卻也是嘮叨的女人

自古以來,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說。男人眼中的好妻子概括起來可以說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祥林嫂是一個善良而平凡的勤勞婦女的典型。展示在《祝福》中的也盡是些平凡的人生。”

她安分耐勞、能幹,即使是恪守封建禮教的魯四老爺家也同意讓她留下來做女工,祥林嫂的勤勞樸實得到了認可。

而作為一個女人,光是勤勞是不夠的。祥林嫂守寡的時候,年紀不過二十六七,可她的打扮卻是非常老土的,“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雖說是寡婦,卻一副五六十歲老太太的打扮,古板老套的著裝以及沉悶的色彩搭配。

我認為,即便祥林嫂與祥林愛得轟轟烈烈,天才日久,仍然會產生審美疲勞。

當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死後,她仍然是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時隔幾年,她的外表沒有絲毫改變,一副讓人心生厭倦的著裝。

魯迅的《祝福》:祥林嫂雖有服從和妥協的性格,卻也是嘮叨的女人

從現代愛情觀來說,愛情的保鮮劑是保持對戀人的新鮮感,祥林嫂的形象,她的形象是讓人窒息的沉悶,是讓人永遠也新鮮不起來的,這樣長久下去必會破壞婚姻的持久性和穩定性。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容貌美也是其中之一,美麗是一種人們在普遍意義上都非常認可的特質。因此祥林嫂即使再勤勞樸實,她的讓人窒息的死板的外表,終究是導致她悲劇命運的重要因素,她最終難逃被拋棄的厄運。

祥林嫂作為一個妻子,她的失敗還在於她的重心的錯位。她深受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毒害,她默默地遵守著封建倫理道德,思想上的“貧困”導致了她的不覺醒,三次反抗,用逃跑、撞破頭等決絕的方式,都是受著倫理道德上“從一而終”“一女不伺二夫”的貞操觀念所驅使。這樣的女子,她對丈夫的忠貞是無話可說。

在“母以子貴”的年代,喪子之痛更甚。她完完全全把自己的生活重心託在一個孩子的身上,以至於兒子被狼叼去後精神失常。

魯迅的《祝福》:祥林嫂雖有服從和妥協的性格,卻也是嘮叨的女人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說:“後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價值,更可寶貴;前者的生命,應該犧牲於他”。

而祥林嫂也是間接地做了後起生命的犧牲者。在《雪峰文集》中談到魯迅指出: “母愛的偉大真可怕,差不多是盲目的……”。

其實可怕不是母愛的本身,而是在盲目的背後因為這種愛所受到的束縛以及由此而付出的 犧牲。祥林嫂就是這種母愛的釋放者,也是犧牲者。

同時,她也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從她受封建禮教的迫害,一心尊崇封建習俗,“從一而終”“一女不伺二夫”的貞操觀念都來源於她的自私,她的三次反抗,不是因為她對丈夫的愛,而是迫於封建禮教的淫威,只是害怕自己受到懲罰,從個人的得失出發,她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對她自私的最好證明。

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在魯鎮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同情,男人們聽到這些會收斂起笑容,沒趣地走開,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甚至有老女人特意尋來要聽她這段悲慘的故事。

然而她的喋喋不休,反覆的述說她的悲慘故事,讓所有人都聽得厭煩,甚至連最慈善的老太太也流不出一點眼淚來,到後來,魯鎮人還把她的不幸當作笑柄。

魯迅的《祝福》:祥林嫂雖有服從和妥協的性格,卻也是嘮叨的女人

祥林嫂可以說是個勤勞、善良、樸實的好女人,她也是個十足的笨女人,她的嘮叨只會讓所有人都退避三舍,只會加快她的悲劇進程。

她在思想上是“貧困”的,她深受封建習俗封建制度的壓迫和毒害,卻一心遵守封建的陳規陋習,受盡困難,對封建的神聖權威感動恐懼,不得不妥協,“祥林嫂的悲劇也就在於此,受到奴役卻毫無意識毫無反抗,卻把奴役自己的規矩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守則,並掙扎一生去遵循,在無法承受生活的艱難時按照封建迷信所指的道路尋求解脫,在虛無的願望中死去。”

她雖然反抗自己的悲劇命運,但這些反抗全都體現了她對封建習俗、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妥協和服從,她的反抗都是為了維護封建道德中“一女不伺二夫”“從一而終”的貞操觀念,種種反抗竟是對自己性格中服從、妥協因素的再造,她的這種性格決定了的悲劇命運。

春寶娘也是一個生活在舊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她勤勞、善良,但由於貧困的生活,被丈夫典當給一個地主,淪為傳宗接代的生產工具,過著屈辱的生活。

春寶娘與祥林嫂都是勤勞、善良、樸實的勞動婦女,但她們從性格上也有一個共同的性格特徵: 服從和妥協。

魯迅的《祝福》:祥林嫂雖有服從和妥協的性格,卻也是嘮叨的女人

春寶娘雖然沒有祥林嫂的嘮叨,但從本質上來說,她並沒有擺脫自己性格中的軟弱成分。當被丈夫典當給地主時,她只是嗚嗚咽咽地哭起來,雖對幼子百般不捨,卻也無力地隨沈家婆去到地主家。

祥林嫂和春寶娘都是舊社會中野蠻、無知、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犧牲者,她們都在腐朽、愚昧的封建制度的壓迫下過著屈辱的生活,無論是受“從一而終”貞操觀念的影響,還是舊社會的典妻制度,她們的悲慘遭遇都是令人髮指的,而她們的最大共同點並不只是受封建制度壓迫的悲慘遭遇者,而是她們在這種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中,深受其害,卻在身體力行地維護它,向封建制度妥協、服從,沒有一點反抗,我想這就是悲劇中的最大悲劇。

她們的性格因素對她們的悲劇命運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們都是由性格決定命運的舊社會的勞動婦女,這樣的悲劇命運,跟隨她的性格,很難終止。

總的說來,祥林嫂這個悲劇形象,不僅僅是因為吃人的封建禮教對其的迫害,作為一個女人,她在婚姻愛情上的表現也使她走向悲劇命運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