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义和镇:精准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在上级政府和包村单位的大力扶持下,我们村发展优质葡萄种植示范基地110亩并成立了合作社,全村所有贫困户都加入了合作社,仅此一项每个贫困家庭人均增收2500元。”河口区义和镇北大屋村村委会主任张光兴指着村子西边的一大片葡萄园,高兴地说:“另外,我们村还流转土地440亩建起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起了80KW光伏发电项目,这些脱贫项目的发展保证了全村贫困户稳定脱贫。”

义和镇通过平台建设、产业发展和项目扶持,在注重为贫困户“输血”脱贫的同时,激活精准扶贫“造血”功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台建设“兜网底”。义和镇多方协调资金1200万元,建成了义和镇便民服务中心和颐正社区、仁韩社区以及同合村、宝一村、梁家村、六顷、大英等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形成了“一核两翼五中心”党群服务集群,打造“便民直通车”。各中心将农村低保兑现、残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办理等纳入代办范围,省去了贫困群众办理各类事项“跑腿”的麻烦,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同时,在各中心设立慈善助力工作站,涵盖贫困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及贫困家庭技能培训等内容,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慈善事业,共同参与脱贫攻坚,确保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收入稳定在全市脱贫线以上。

产业扶贫“强基础”。该镇将着力点落脚于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大力帮扶下,各贫困村通过土地流转,先后发展了寿光大棚蔬菜、西韩无花果、东韩大棚葡萄、博兴生态林、五一黄金桃、北大屋优质葡萄、大英红高粱、六顷黄桃等特色产业项目,使各贫困户都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有了稳定可靠的脱贫致富门路。该镇西韩村贫困户张学岐深有感触地说:“在镇上和村里的扶持下,俺种了三亩无花果和两亩白榆林,每年都有八九千块钱的稳定收入,俺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啦!”

项目扶贫“拔穷根”。为保证贫困户长期脱贫致富,该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先后为各贫困村引进了光伏太阳能发电、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土地开发、村庄易地搬迁等项目,完善配套各村基础设施,提高了村集体收入,达到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目标。大英、北大屋、六顷、五一、西韩等贫困村的80KW光伏发电项目,每村累计实现扶贫收益20多万元,大大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博兴村的石磨面粉加工以及北大屋、西韩、寿光等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贫困群众带来了稳定收入。东韩和西韩两个省定贫困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新楼房,旧村复垦后通过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扶贫项目,完成了华丽蜕变,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春节前刚搬到颐正社区的西韩村老党员于丰水感慨地说:“受了一辈子穷,这老了还住上了带电梯的楼房,还不用自己交暖气费,这党的政策真是越来越好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