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都有哪些主流思想、分別提倡什麼主張?

在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出現了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之間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在這些流派之中,其中影響較大,流傳較廣,較為著名的主要有以下幾家:

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和孟子。

其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揚“仁政”,認為“民貴君輕”,主張“法先王”。

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中國思想、文化兩千餘年。

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

他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他主張“尚賢”,反對世卿世祿制度,要求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主張“非攻”,要求有一個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對互相侵犯;他提出“兼愛”的理論,對卑賤的人也要給予平等的地位,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人人平等,四海一家,這在當時只能是一種幻想。

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

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一書提出了禍福相依等樸素的辯證法觀點,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倡導“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他著有《莊子》一書,莊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萬變無常,沒有什麼是非標準;他還認為要想社會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毀滅,還說人生只是一場大夢。

道家更適合存在於的最理想社會,是個烏托邦,現實中不太可能存在。所以漢朝政府初期施行了道家“無為而治”的國家治理辦法,卻也不得不在武帝時撥亂反正,將儒學立為國家獨尊的學術思想。

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認為“法”是根本,“術”是政治鬥爭的策略手段,“勢”是君王的地位和權力,只有將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韓非曾為秦所用,他的學說也成為秦代的官學,對秦始皇統一中國、鞏固政權起了積極作用。法家,是謀士的思想。法家只為君主服務,不考慮理想,只關注現實,是最現實主義的思想。

法家思想認為管理國家,只能靠嚴刑峻法,來恐嚇,恫嚇,使人不敢作惡,不能作惡。由此,則天下太平。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法家思想都被人們討厭。“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

這套學術思維,老百姓討厭,當官的也討厭。唯一對其喜愛有加的,便是君王皇帝了。

兵家

代表人物:孫子(孫武)(代表作《孫子兵法》),孫臏(孫臏兵法)。兵家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兵家主張運用武力通過戰爭來達到統一國家的目的,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