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九卿具體負責什麼?

豬大大的精彩故事


歷代中央政務或由九卿、或由六部分工負責,直屬於中樞機構。秦漢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十多個,重要的有九個,後稱九卿。九卿分掌國家一部分事務,從職務的性質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皇帝服務的:

(一)奉常,漢初沿用此稱,後來改稱太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

(二)郎中令,漢初沿用此稱,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祿勳,掌宮殿門戶,主管諸郎侍衛。

(三)衛慰,漢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衛尉掌官門衛屯兵。

(四)太僕,掌皇帝輿馬及苑牧。

(五)宗正,掌君主親屬,凡宗室皆登記譜牒,以序九族,以別嫡庶,如有罪,則除其屬籍。

(六)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為君主私藏。

第二類是管理國家事務的:

(一)廷尉,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掌司法,是全國最高法官。

(二)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掌諸侯及各部族首領朝覲事,典其禮儀,又接待地方上計諸吏。

(三)治粟內史,景帝后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掌谷帛財貨,以充軍國之用,凡全國賦稅皆上報內史。


月夜luck


“九卿”,系九品。國語《周.中》有:“外官不過九品。”之說,既是古代官職的九個等級。周代官有九等之命。

漢自中二千石到百石凡十六等,東漢分十三等。魏、晉開始,立九品之制。北魏時每品各分正、從,共十八品;四品以下每品正、從各分上、下階,共三十階。唐、宋文職輿北魏同,武職三品起分上、下階。元、明、清保留正、從品,無上、下階,文武均同。

九卿是我國古時中央政府的九個高級官職。周以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

秦以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為九卿。

漢改奉常為太常、郎中令為光祿勲、典客為大鴻臚、治粟內史為大司農。歷代因之,也稱九寺。

北齊改延尉為大理,少府為大府。

明改宗政為宗人府,廢衛尉、司農、太府,以六部尚書、都察院都衘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為九卿。

清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大僕寺、通政司、宗人府、鑾儀衛為九卿。

僅敘明清時“九卿”減略官責:如“六部”,是沿襲隨代設置的吏部、祠部、度支、左戶、都官、五兵等“六尚書”的改革。又如“都察院”,是沿襲漢以後的“御史臺”,專職監察彈劾官吏的官暑。於明洪武十三年改革,以都御史為長官,其次有副都御史、僉都御史、監察御史等。清因明制,置左都御史滿、漢各一人,左副都御史滿、漢各二人;另有史、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及京都等各十五道監察御史。如“通政司”,全稱通政使司,亦稱銀臺。沿襲了宋、遼的通進司,原隸屬門下省。明初只置察言司,洪武十年始置通政司。有通政史、副史、參議、經歷知事等官。凡臣進言、陳情、申訴及軍情災異等事,録其事送所司辦理,事重者得旨裁決。清承明制,權力較小,職掌收受各省提本,送內閣辦理。該司於光緒二十八年廢止。再如“大理寺”,系秦、漢時置的延尉,掌管刑辟。隨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齊置大理寺,歷代沿至;清皆相沿。明、清時與刑部、都察院為三法司,會同處理重大的司法案件。從原始掌管刑獄之官暑,演變成封建時代的“最高法院”了。

(因歷代“九卿”司職權責,大多已在前期相關內容中發表過,故不在此重複贅述了。)





國粹繁榮絢麗日


古代中國,“三公九卿”通常指地位很高的朝廷重臣。三公九卿的官職名稱,歷朝歷代也不盡相同,職責也會有些許差別。

據《禮記》所載,三公、九卿的官職,在夏朝時就已經設立,“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夏、商、周時期,三公九卿的職責,就是輔佐帝王,處於朝廷官員的核心地位。但是,三公九卿中的每一位,具體負責什麼事情,並沒有詳細的記載。

《史記》中記載了殷紂王“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西伯昌就是周文王,具體三人分別負責什麼並沒有說明,應該是同時都掌有軍政大權。而周成王則以召公、周公為三公,“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以地域為職責範圍。周成王年幼時,周公輔政,又掌管有天下的軍政大權。

參照“三公”的職責情況,所謂的“九卿”,應該也就是居三公之下的九位官員。九卿具體所負責的事務,應該也不固定,就看君王怎麼安排了。三公、九卿、大夫、(元)士,在夏商周時期,更多的應該只是一種官階。

到了秦朝,秦始皇以皇帝為至尊,建立了高度集權的金字塔式的秦朝官吏制度,三公九卿的官職名稱,以及所負責的職責範圍,自此都有了明確的規定。

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

1、丞相(漢代曾改名大司徒),是最高行政長官,上承皇帝詔命,下統百官,負責總攬政務。

2、太尉,為最高軍事長官,是皇帝的最高軍事顧問,通常情況下,不會直接領兵。

3、御史大夫(漢代曾改名大司空),這是秦始皇的創舉,跟之前負責記錄和檔案管理的御史不同,御史大夫主要負責監察百官。御史大夫之下有副職御史丞,還有負責掌管侍御史和各郡監御史的御史中丞。在秦之後,因為御史中丞權力極大,可以命令御史彈劾百官,所以,監察的主官逐漸變為了御史中丞。

秦朝的九卿分別是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

1、奉常,主要掌管宗廟祭祀禮儀,屬下有負責禮樂的太樂,太廟祭祀的太祝,負責皇帝及祭祀食物的太宰,還有負責巫醫的太醫,太史、太卜等。古代眾禮制,宗廟祭祀是重中之重,所以,奉常就成了九卿之首。

2、郎中令,負責宮殿事務,宮廷宿衛之職。郎中令權力很大,各類諫議官都歸郎中令管,諸如諫議大夫、中大夫、議郎等等。還有陪侍皇帝的各類郎官,如侍郎、中郎將等。另外,負責傳遞奏章的謁者,以及禁衛軍也都歸郎中令管。

3、衛尉,是把守皇宮諸門的宮城屯兵主官。把門的士兵跟宮廷內部的禁衛軍,不屬於同一個系統。

4、太僕,負責掌管皇家車馬,皇家司機班班長,兼皇家弼馬溫。

5、廷尉,負責司法的最高長官。廷尉同時還掌管有廷尉獄,專門關押有罪的大臣。

6、典客(漢代曾改名大鴻臚),外交事務長官,主要負責管理諸侯及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朝見,接待郡縣來訪等事務。

7、宗正,負責掌管皇族親屬、宗室的譜牒登記。皇族、宗室犯法,如果沒有交給外廷審理,則由宗正出面審理,以家規處罰。

8、治粟內史(漢代曾改名大司農),掌管穀物、金玉財物等稅收,以及儲存、支出的長官,相當於國庫大總管。另外,還負責京師及各郡的物價管理。

9、少府,掌管皇帝的私人財產,照顧皇帝日常生活的長官。少府負責專供皇室的稅收徵集,管理皇帝服飾、冠冕、飲食、醫藥、洗浴、起居等,還管轄宮中文書的呈送。宮內的宦官、宮女、樂人,以及普通太醫(非巫醫),也都歸少府管轄。

以上就是九卿的主要職責。

漢代,出現了眾多與九卿同列的官職,比如提高了地位的中尉,就是負責京城衛戍的長官。後來,秩在兩千石之上的朝廷高級官員,都被泛稱為九卿。魏晉及之後,嚴格的三公九卿逐漸消失,“三公九卿”成了朝廷中官階、俸祿較高大臣的統稱。而之前的“三公九卿”的官職,則多數成了虛銜,用來加官、贈官,提高俸祿、官階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