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江南水鄉的鹽城,佇立著一座崖山忠魂

江蘇省鹽城市是同時擁有空港、海港兩個一類開放口岸的地級市。也是“京滬東線”的重要節點,是國家沿海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兩大戰略的交匯點。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後裔,因而民俗文化屬於傳統的江南文化範疇。鹽城也是淮劇主要的發源地。2018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56位。

在這江南水鄉的鹽城,佇立著一座崖山忠魂

位於鹽城市區儒學街陸公祠巷內,建於明代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是為紀念南宋末丞相、愛國民族英雄陸秀夫而設的祠堂。現存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復,兩路三進。祠西為城市主幹道解放路,祠南正門前為丞相巷。丞相巷西面立中流砥柱石牌坊,四柱三門沖天式。牌坊背面題字為:海嶽忠貞。

在這江南水鄉的鹽城,佇立著一座崖山忠魂

陸公祠佔地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4平方米,為“三進兩廂”式,整個建築和麵飾充分體現了我國明、清古建築的風格和特點,莊嚴素雅,古樸大方。一進為門廳,正中保留了原“宋丞相陸公祠”碑刻;二進為仰止堂;三進為浩然堂。祠內還有許多古今碑刻、歷代古井陳列、名人楹聯和有關陸秀夫的史料、研究資料等。

在這江南水鄉的鹽城,佇立著一座崖山忠魂

陸公祠始於明嘉靖十年(1531),由鹽城知縣程創建,時分前門、正殿、後院三進,有仰止堂、表忠亭、中流砥柱坊等;嘉靖十七年(1538)縣丞胡鰲重修,又增建“浩然堂”。清代多次重修。1983年,鹽城市政府撥款重修,並對外開放。2008年,恢復中流砥柱坊,新建光前裕後照壁。

在這江南水鄉的鹽城,佇立著一座崖山忠魂

後院正房為浩然堂,面闊五間,盡間較窄,前有廊柱,單簷歇山,二層樓閣。浩然堂內復原了陸公秀夫的生平事蹟。南宋理宗寶祐五年(1257),陸秀夫入南宋名將李庭芝兩淮制置司幕,開始了從政生涯。他先後13年戍邊、6年在朝廷任職。他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為國盡忠,捨生忘死。

在這江南水鄉的鹽城,佇立著一座崖山忠魂

西路最後一進正廳為正祠堂。面闊五間,硬山頂,前有廊道。抱柱楹聯:淚灑西風溼透朝衣渾是血,身沉南海洗清宋骨不沾腥。

在這江南水鄉的鹽城,佇立著一座崖山忠魂

正中懸匾為清咸豐八年御製:光昭史冊。下為陸公身著官服的坐像。兩旁抱柱楹聯寫道:正笏宣南天日日懷崖山帝子,忠魂歸故里巍巍留宋室衣冠。陸公生於建湖縣建陽鎮,三歲隨父母南遷丹徒,淳佑十年(1250),十二歲的秀夫返回故鄉,研修應試。

在這江南水鄉的鹽城,佇立著一座崖山忠魂

崖山海戰,可謂是中華歷史上最慘痛的一頁。後世文人總結為亡天下之役,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的更替。1279年3月19日(南宋祥興二年二月初六日),陸秀夫丞相揹負八歲皇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亡。華夏文明毀於一旦。崖山敗亡。陸公為相九個月十八天,年42歲。

陸秀夫蹈海殉國,舉世震驚,為忠義感佩。陸公祠於明嘉靖十年(1531)在英雄的故鄉鹽城興建。清順治十三年重建陸公祠遺存的樑架題記。

身處艱難,行無愧怍;千秋孤忠,萬古流芳。值得我們後人一觀,有助於我們瞭解那段歷史。教育重地,意義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