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提到管城回族區,那回族便不得不提,哪裡算是鄭州最具有回族氣息的地方呢?

那就非清真寺街莫屬了。

本期的"講述老鄭州",就來探探清真寺街。

老街

清真寺街,是以街上有清真寺而得名。

這條街也是"老馮"命的名,要說鄭州的一些路名,乃至河南的一些地名(例如博愛縣、民權縣等等,後續會專門講到馮玉祥命名的故事),都得益於馮玉祥將軍。

明朝的《鄭州志·輿地》記載為"巷",清朝時《鄭州志》記載為"營",我想這個"營"應該和《探清水河》裡的"火器營兒"的"營"字一樣吧。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清真寺街,原本只有南北走向的一段。從現在地圖可以看出,清真寺南起法院東街,先為南北走向,在北大清真寺處增加了東西走向的一條街。現在的這種格局,是在民國時期,和另一條街道合併而成的。

東西走向的路,東邊舊時叫做五道廟衚衕,西邊就是當時有名的寺衚衕(因清真寺得名)。1927年,"老馮"將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合併,改名為清真寺街。

在那段特殊的時期,這裡改名團結街,意思是回漢兩族團結一心的意思。1978年,這條路恢復"清真寺街"的名字。

編外話:在我實地探尋的時候,黃色筆標註的這條幽靜的小路沒有名字,只有近清真寺街的入口處的標示牌上簡單的標註了一下這裡也是清真寺街。因為舊時這裡分為裡營街和外營街,所以我想這裡應該也是清真寺街的一部分吧。這裡應該是舊時地圖上的"外營街",但這純屬自己判斷,沒有經過仔細考證,如果各位看官有了解的,請在評論裡指點一下,在此叩謝。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新貌

現在的清真寺街,因為管城區要建設商城歷史文化片區,這裡的街道被從新設計改造,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從喧鬧的商城路進入清真寺街,一切突然都變得安靜了起來。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路邊的牆上,還掛著一些"老鄭州"的記憶: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還有一些精美的浮雕,為這條街增添了一份藝術氣息,也能從中找尋一些關於“老鄭州”的回憶: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看到上面的"招牌菜",牛肉丸、白燉羊肉、原油肉、黃燜雞塊……你是不是和我一樣,也餓了呢?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之後經過了街上的牌坊,我們就能看到清真女寺,之後在道路轉彎處,就到達了北大清真寺,但是寺廟清淨,不便過多打擾。

之後在老張"走遍鄭州"的專欄,會詳細講述鄭州的清真寺,到時免不了再來叨擾。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番外:談點兒想法

收集清真寺街相關資料時,看到網上有關於清真寺街的文章,便打開來拜讀,讀完甚是不解。此文觀點大抵是:清真寺街的"仿古"做的太新,沒有文化底蘊,實屬"硬凹造型",街道太窄,太難找。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

“講述老鄭州”第七期——“回回營兒”清真寺街

……

老張對此不敢苟同。

清真寺街在翻修之初的用意,就是"師古,但不刻意仿古",而且這裡是商城歷史文化片區中的衙署片區,不是旅遊文化一條街,是六個大片區合併成一個巨大的歷史文化片區。

再說,新做的東西當然是新的。“仿古”,可不是為了"做舊"啊,“仿古”的目的更多是讓人通過這些"眼前一亮"的"物件兒",更加想去深入瞭解這裡,更加想去了解鄭州,從而更加尊重歷史。

新作的“仿古”,可不是“硬凹造型”這麼膚淺。

還有年代感,這東西是藏在這條街的歷史中的,是藏在老鄭州心中的,也是“老照片”、“老影像”給人帶來的“回不到過去”的懷念,而不是“老”就是年代感。

最可笑的莫過於,一方面說著這裡仿古做的太新,一方面又嫌棄這裡的街道太窄太難找。

殊不知曾經鄭州最繁華的街道也不過是現如今北大街的規模。

更何況清真寺街作為一條"衚衕"、一個"巷子",一個"營",您期待有多寬呢?

一面追求著"古老",一面又嫌棄著"太古老",大大的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