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我爸天纵英明,但有件事仍不敢怠慢,我没他聪明,怎么办?

读清朝《乾隆实录》,发现乾隆替他爸吹了个大牛。不过这牛皮并没有吹上天,而是稳稳地吊在半空,立了面大旗。

圣旨里这样写道:

谕曰:帝王御宇,必周知庶务,洞悉民依,方能措置咸宜,敷施悉协,是以明目达聪,广咨博采,俾上无不知之隐,下无不达之情,乃治平天下之要道也。我皇考圣明天纵,生知安行,智周道济,昭晰靡遗。

啥意思呢?

就是,皇帝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大大小小的事,都清清楚楚,知道前因后果,方能做好决策。我老爸天纵圣明,生而知之……啥都懂。

乾隆:我爸天纵英明,但有件事仍不敢怠慢,我没他聪明,怎么办?

(清朝剧照)

列位看到此处,肯定觉得乾隆把他爸吹上天了,明显违反了大自然发展规律。

韩愈老夫子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哥们,你爸是天子,但天子与天才虽然都有个天字,也只有百分之五十、千分之五百对得上,不是百分之百千分之千的天才啊。

显然,乾隆是个聪明人,他在把爸吹上天之后,趁着还没有飞到外太空,急忙又系了条丝线,使之悬在半空,既能观测天下,又不至于到了顶没空气而窒息。

所以,他的谕旨里还写着:

然犹虚衷延访,公听并观,时令在廷臣工条奏事件。凡有敷陈当理,禆益庶政者,立见施行,并加奖叙。十三年以来,政治澄清,荡平正直,贻天下万世以久安长治之庥,盖所取于集思广益者。

就是说,尽管我爸超级厉害,但还是很谦虚的。他让大臣们条奏天下之下,只要有道理的,利于国家百姓的,马上施行,还给提出问题者以奖赏。正因为能够集思广益,所以他在位期间,我大清那叫一个清明啊……

各位,别觉得乾隆这是在捧他爸,实际上,他的意思是,我大清自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经过大臣们的努力,我老爸的圣裁,没有藏着掖着,很多问题都解决了。

他爸开了“天下万世以久安长治之庥”,所以,这个轮班条奏——每日有一个大臣写折子奏额外之事——一定要继续下去。

以朕藐躬,何敢上拟皇考盛德于万一?

他老人家天纵英明,尚且要人广奏天下之事,我连我爸的万分之一都比不上,如果想要与父亲比肩,你们和我,都得万倍努力。当然,我不敢跟父亲比肩,那就五千倍努力吧……

乾隆:我爸天纵英明,但有件事仍不敢怠慢,我没他聪明,怎么办?

(清朝剧照)

这是我的解读,反正吧,就这么个意思。

但是,别看他把轮班条奏说得如此重要,实际上,此事也是有漏洞的。

《雍正实录》里就有载:

如尔等以轮班密奏为摭拾细事,冒渎朕聪,则轮班为不可行矣。既不可行,则文武大臣之轮班条奏,尔等即当奏请停止,乃又缄默不言,何也?据尔等奏称,皇上于天下之事,无不周知,办理妥协等语。朕于天下之事,无不周知者以进言之路广也。若如尔等之无所陈奏,朕虽欲周知天下之事,其可得乎。

原来,这任务定下之后,并非轮到自己就有事可奏啊。于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也奏了上来。久了,也就乏了,于是有大臣就说,这种事,浪费了圣上的时间啊。

雍正认为,如果你们觉得这事没必要了,就直接上奏停止呗?结果都不说话。还拍马屁,说皇上您啥事都知道,啥事都处理得很好,我们没得说的……你们不知道,我让你们条奏,就是为了广开言路吗?

看完雍正的上谕,我们晓得,轮班条奏这事,或许一开始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久而久之,只是加重了官员们的负担,他们为了完全任务,基本就瞎搞了。

既然如此,为何乾隆还要继承?

乾隆:我爸天纵英明,但有件事仍不敢怠慢,我没他聪明,怎么办?

(清朝剧照)

他有他的理由。

令在京满汉文武诸臣,仍照旧例轮班条奏。其各抒所见,深筹国计民生之要务,详酌人心风俗之攸宜。毋欺、毋隐,小心慎密,不得互相商搉及私为指授。如此,则朕采择有资,既可为万几之助。而条奏之人,其识见心胸,朕亦可观其大略矣。

原来,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测试大臣的“识见心胸”。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他厚待老臣,但还是要建立自己的班底。小事上见大性情,我就看看你们,谁对我又欺又瞒,谁对我开诚布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