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难治的精神病手术为何能让患者立即变正常

精神病难治,诸多家属都知道。多数病史超过五年以上的精神病人,因为长期服药,机体出现“耐药”现象,使得病人无论怎样调药治疗,最终病情均无法获得良好的控制。

虽说药物治疗精神病是临床首选方案,但是长期单纯的靠药物来有效控制精神症状的患者少之又少。多数患者会随着患病的时间推移,季节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为何重症精神疾病会成为药物的难治之症,这要从疾病本身说起。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特异性或针对性治疗;其次,是精神症状的持续存在所引起的持续精神兴奋,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可以使神经细胞膜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这让神经细胞从功能性改变转化为器质性改变;也使患者对药物产生抵抗,难以产生治疗应答,这让精神疾病越来越难治;另外,由于某些脑区神经环路病变,神经递质代谢亦发生异常,而现行的抗精神药物对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的影响非常微小。所以,在精神病人发病初期的几年内,其药物治疗效果较好;5年后则发展成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在精神病后期,则很多药物失去效果。

从治疗方式来看,一旦精神内科的药物治疗精神病难以有效控制精神症状,就必须寻求另一种治疗方法来弥补药物治疗的空缺。那么功能神经外科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人的一切行为、思维等皆有大脑控制,精神也不例外。专家认为,调控大脑边缘系统相关的神经核团(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可以有效控制精神症状。

与药物治疗方式不同,神经调控手术,是直接调控病变的神经环路,发挥长效治疗作用。神经调控技术是通过微创手术,用物理方法即射频技术,将射频电极插到神经病理环路的特定靶点上,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热凝固,即调控其神经病理冲动的传导。因为直接调控了神经病理信号的传导,不必像药物那样需要参与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所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例如,术后麻醉药代谢干净后,病人清醒过来就显示了治疗效果,如脾气暴躁的病人立刻变得温和、有礼;原来敌视家人、没有亲情感的病人,术后立即变得对家人亲切、友好;甚至顽固的幻觉、妄想也可立即消失;以前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的,以前掌握的技能丢失的,术后又会恢复兴趣、重拾以往爱好。例如,以往爱读书的患者,术后第2天就愿意看书学习;以往会弹琴的,术后出院回家又弹奏起钢琴等等。

药物难治的精神病手术为何能让患者立即变正常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术后的病人一方面绝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可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另一方面人的本性与情感回归正常,并且自知力恢复,自愿接受后续治疗。因手术提高了药物的敏感度,术后病人的服药量平均减少了三分之二。

有一部分家属认为,手术风险高,术后致残率高。其实不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类疾病的方向已朝着精准、微创方向发展。为攻克精准微创治疗难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运用高精尖的医学设备即DT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有效的揭示出患者脑内神经纤维的细微反常变化,寻找并发现脑内神经核团的异常情况和病理学表现,分析脑白质纤维束的损害程度及范围,为医生判断疾病进程、患者的差异化发病机制提供诊断依据,为精准化诊疗奠定基础。

药物难治的精神病手术为何能让患者立即变正常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采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和“数字化微创神经调控术”有效联合。术前,将颅脑多图像融合导入计算机手术计划系统,从而计算手术靶点入口位置并有效避开脑部重要血管、神经,从传统的颅脑手术提升至可视化、精准化,最大限度减少对脑组织手术创伤,误差控制在0.01毫米范围以内,从而提升术中安全性。术中,靶点切口根据手术计划系统计算后得出。并根据手术计划导航计算出颅内调控路径、位置进行精准调控。调控位置视患者病情和专家会诊后得出,比如兴奋、冲动、攻击、敌对行为,如控制情绪冲动的杏仁核;控制各种妄想、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的伏隔核;控制幻觉的丘脑背内侧核等核团,从而改善患者的冲动行为、异常情感状态等等,极大的保障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度。

此外,精神疾病的微创定位手术,手术操作不在脑的智能区、运动区和语言区域,术后不会出现呆傻、偏瘫、失语等现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致头条读者:

您若有疑问可以发表文章评论,若您想咨询或更深层次的交流可以通过本平台“私信”功能进行对话

,我会尽力帮助大家,解决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