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脱皮的中医治法

中医认为是由脾胃有热,血燥生风,血不能荣养皮肤而成。

#本草中国超能团#​​

手脱皮这件事,困扰过很多人。

虽然是小病,然而当病发之时,往往手心起红紫斑块,燥痒难宁,继而手掌中大片表皮脱离,老皮脱去后新皮娇嫩,不任触碰,稍遇水浸或受燥热则掌皮枯裂作痛,或痛痒相兼,难受不已。

手掌脱皮的中医治法

掌心风(手癣鳞屑角化型)

生理上的痛苦或者尚可以忍受,然而当病发之时,若与人握手致意,往往尴尬万分,手掌中支离破碎之状,恐被他人惧为传染病,影响交际。

询问很多病人之发病,往往并没有很明显的发病原因,不过有很大一部分小朋友,是在玩耍的时候用手接触沙土之后发病的,还有很多人在使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后发病。

这种病在中医这里叫做“掌心风”,西医称作“手癣”或“湿疹”。

西医认为手癣由真菌感染引起,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而湿疹不具有传染性,发病原因不明。但其实在临床上手癣的传染性并不明显,与手癣病人接触,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导致传染发生,自身手足之间传染倒比较多见,应与患者体质有很大关系。手癣与湿疹两者症状比较相似,不动用显微镜检查手段的话,是难以区分的,也不必强分,因为即使分清,抗真菌效果也并不好,或者用时稍好,停用即发。

西医所说的手癣,分为水泡型和鳞屑角化型,中医的“掌心风”一般对应于手癣的鳞屑角化型。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梅毒的病人,在梅毒发病的过程中会在手掌中出现梅毒疹,以红斑及手掌脱皮为主要表现,与此病相似,这种情况医生需要高度警惕,仔细鉴别。古人对这种梅毒疹的情况早已有认识,称为“鹅掌风”,清代《医宗金鉴》中论述:“此证生于掌心,由生杨梅余毒未尽,又兼血燥,复受风毒,凝滞而成。初起紫白斑点,叠起白皮,坚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


手掌脱皮的中医治法

梅毒手掌疹

古人称梅毒为杨梅疮,杨梅余毒即是梅毒未痊愈之意。

对于掌心风,中医主流一般认为是由脾胃有热,血燥生风,血不能荣养皮肤而成,因此治疗需要以清脾泻胃,养血祛风的中药内服,小编常用《医宗金鉴》载治疗鹅掌风的内服药方祛风地黄丸加减来治疗此证,效果颇佳。

祛风地黄丸

生地4两,熟地4两,白蒺藜3两,川牛膝(酒洗)3两,知母2两,黄柏2两,枸杞子2两,菟丝子(酒制)1两,独活1两。

每服3钱,黄酒送下,夏月淡盐汤送下。

掌心风之发病,由体内因素而发,因此内服药物治疗为根本大法,外用药物无论中药熏洗抑或西药抗真菌等治疗,均为辅助治疗,无法彻底根治。

清代名医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一书中认为,此病多由不慎房事,泄精之后,或手洗凉水,或足触雨露而发,主要发病机制为心肾二经乘虚而受毒引起。观其治法,以六味地黄丸加柴胡、麦冬、白芍、菖蒲为方,虽立论高爽,然治法实与《金鉴》之祛风地黄丸之养阴祛风相类似,录此以供读者参考。

陈士铎又有外用治法,以槐花煎汤,瓦松破皮乘热蘸汤擦手,一日擦三五次,其云三两日即能痊愈,读者可试用之。

笔者临床中常以华佗膏外用辅助治疗此病,其效亦佳,华佗膏现有中成药在药店中售卖,方便可得。

又有一方,笔者曾亲试用有效,以医用酒精100ml,浸泡生甘草30克,浸泡一日后倒出少许与等量开塞露(主要成分为甘油)混匀,涂手掌中。

值得一书的是,西医很多以维生素C及维生素B6内服治疗此证,疗效颇佳,但不能除根。忆起清代鲍相璈的《验方新编》中曾记载以米糠油外用治疗掌中风之法,似与维生素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一大碗以纸紧糊碗口,纸上用针刺破多孔,上铺细米糠二三寸厚,手钳燃炭放糠上缓缓烧之,烧至离纸三分光

,将炭与糠一并弃去(不可将纸烧穿),取碗中糠油时时擦之,数日断根,屡试神效。

米糠油中富含维生素,古人虽不知,然于中医理论之指导下,已久用之矣。治病之法,当中体西用,衷中参西,以中医之理统西医之治,吾辈当努力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