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新老基建同時發力 以擴大內需對衝外需的疲軟

4月17日,中央再次召開政治局會議。

雖然從疫情爆發後,政治局會議召開的頻次明顯增多,但此次417會議與其他幾次有所不同,有較多筆墨著重在經濟領域,對當前的經濟環境做出了定性的同時,對未來逆週期調節工作做了更詳細的佈置。

中央認為“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具體體現在何處,通稿沒有做進一步的表述。

但結合2019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以及當前的形勢來看,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挑戰可能包括:

短期,一季度經濟遭受重創,失業與需求恢復問題亟待解決;海外疫情升級,將對二季度經濟產生較大的衝擊,全年經濟可能迎來罕見的低增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難度較大。

中長期,我國本身就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期,在疫情導火索下,未來又可能面臨民粹與保守主義勢力增強,經貿關係多變,逆全球化加速的複雜局面。

政策如何發力騰挪,在保證短期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同時,避免留下後遺症,有效應對中長期的挑戰是中央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從本次政治局會議來看,中央給出的解在於:

1、財政積極,新老基建同時發力,擴張需求的同時兼顧新興產業的發展

財政可用手段其實在327政治局會議上,已經說的比較清楚了,包括:擴大赤字(可能到3.5%),提高專項債發行規模(可能3萬億到4萬億),發行特別國債(可能超萬億)。

這次會議,帶來增量的信息在於:

1)特別國債,明確了是抗疫特別國債,所募資金將主要用於抗疫相關。

但抗疫相關的範圍依然非常廣泛,具體用在何處,仍有不確定性,可能是彌補疫情對居民收入的損失,用於促進消費,也有可能是扶持受疫情影響較重的中小微企業,穩定就業。

按照1998年和2007年的使用方法來看,每次特別國債都需要形成對應的特殊資產,1998年是注資四大行,形成四大行的資本金;而2007年是注資設立中投公司,形成中投公司的資本金。

此次特別國債的使用,可能也會形成相應的特殊資產,其方式與1998年和2007年可能相似,如注資設立專門的金融機構扶持中小微企業或促消費。

2)明確了要加大傳統基建和新型基建的投資,發揮基建的穩增長作用。

新型基建雖然能同時兼顧需求擴張和形成正外部性推動新興產業發展,但其規模畢竟有限(按照我們的測算,規模可能在萬億左右),對大盤子的基建投資增速的帶動作用有限。

要發揮基建的逆週期調節功能,依然需要能上規模的傳統基建助力,這也是增加專項債發行的意義所在。

2、貨幣更加寬鬆,今年以來在政治局會議上首提降息

今年以來的政治局會議,在談及貨幣政策時,多用指導性的言語,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引導貸款利率下行”等表達。

但417政治局會議,對貨幣政策下一階段需要使用的政策工具和目標都做了細緻的要求,這是本次政治局會議最大的亮點,也是我們認為此次會議與其他會議最大的差異。

具體表述為“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

這裡面,我們能很明顯看出的是:1)央行下一階段工作是進一步寬鬆貨幣,並推動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

2)中小微企業是中央重點關注的群體,這可能與中小微企業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就業有關。

如果是要扶持中小微企業,那麼與中小微企業有關的政策工具可能會得到央行更多的使用,比如定向降準,再貸款、以及很久沒有操作的TMLF。

相對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是,降息具體指代的是什麼?

按照16年以來央行的操作與口徑,降息通常已經被默認為降低OMO與MLF等政策利率。

但如果是指代OMO與MLF,那麼這是否值得在政治局會議上專門提及?

從邏輯上講,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對銀行支持實體,引導貸款利率更有效,畢竟存款是銀行最重要的負債,存款基準利率的下調,對緩解銀行的經營壓力,提高銀行支持實體的能力更有作用。

其特殊性也更值得中央在政治局會議上專門提及。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不排除降息指代的是“降低存款基準利率”。

不管最終降息會以怎樣的方式實現,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降息這一說法,說明貨幣政策在下一階段將更加寬鬆,至少在經濟得到有效修復前,貨幣可能都很難退出寬鬆,這對債和股都是利好。

3、繼續堅持“房住不炒”,穩定房價地價與預期,不走老路

這次政治局會議,對房子的定位仍然是“堅持房住不炒”,這是今年幾次重要的政治局會議少見的提及這一點。

這可能與寬貨幣寬信用環境下,房地產市場容易出現房價暴漲有關,比如最近深圳等地就出現了失業和房價暴漲的尷尬局面。

經歷多年的房地產和土地驅動經濟的發展模式,高房價已經從前期的財富效應促進消費的正面作用,逐漸變成了債務效應擠壓消費的負面影響。

如果在寬鬆的政策環境下,貨幣再次流入房地產市場,造成房價暴漲,那麼不僅貨幣寬鬆“誤入歧途”,造成資產價格泡沫,消費與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會進一步下降,使提振消費穩經濟的政策大打折扣。

因此,這一次即使面對著穩經濟保就業的重大挑戰,刺激房地產這一政策選項大概率也不會再全面鋪開使用。因城施策、實行結構化的調控政策可能會是房地產市場調控下一步的選擇。

4、刺激消費,協同基建,以擴大內需對沖外需的疲軟

短期最大的風險是外圍。新冠疫情海外擴散,截至北京時間4月17日21:00,除中國外已累計確診212萬人,目前還沒有看到拐點出現。

這對中國出口的影響至少將持續整個二季度,全球經濟衰退後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的影響則更長期、更深遠。

因此,擴大內需對沖外需回落是當務之急。從本次政治局會議看,重點將圍繞兩條主線。

一是釋放消費潛力,明確提到要“擴大居民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預計將有更多城市發放消費券、出臺穩汽車等大件消費的政策,通過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和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方式在支出端寬財政。

二是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基建依然是重點。除了提到新型基建投資外,也明確提到要加強傳統基礎設施投資。預計後續將繼續推出大項目,投向上也將向環保、公共衛生服務和應急物資保障等領域傾斜。

注意,有效投資中並未提及房地產投資,這與堅持房住不炒形成了呼應。

5、未雨綢繆,產業鏈,進口替代

相比於以往政治局會議,本次會議對產業鏈更加重視,提出要“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促進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達產”。

著重強調產業鏈,原因一是復工復產達產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合,只有在上游產品供應和下游產品市場有需求的情況下,企業才能正常生產經營;

原因二是疫情海外擴散,全球供應鏈接近停擺,未來可能會影響到原材料進口依存度較高行業的生產,需要加快進口替代;

原因三是長遠來看,逆全球化會進一步加劇,中國需要未雨籌謀,通過產業鏈協同發展提高抵禦全球化倒退的能力。

保障產業鏈短期的重點是加快復工復產,降低某一環節復工緩慢對產業鏈上下游生產的掣肘,長期的工作重點則在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零部件尤其是高精尖核心零部件的進口替代。

6、要素改革,釋放改革潛力

各類逆週期調節的目標在於短期穩定經濟,但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改革。本次會議提到了諸多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是其中之一。

4月9日中央印發文件,提出要加快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

根據新華社報道,該文件在2019年11月26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就已經通過了。此時發佈該文件,可能和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有關,釋放改革信號提振各類市場主體的信心。

作為中國第一份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改革文件,圍繞各種生產要素提出了很多提綱挈領性的改革方向,預計後續會出臺相關配套細則文件。

作為改革的深水區,要素改革涉及諸多利益主體,未來的改革很難一帆風順,有些改革可能會持續多年,這需要決心和毅力去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