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北匈奴向西潰逃僅僅是對外戰爭的連連失利?

前言

匈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比較常見的一個詞彙,作為有著悠遠歷史的北方遊牧民族,從互相敵對到部分歸順再到部分西遷,他們有著久遠的演化歷程,在最開始的時候,匈奴並不是叫這個名字的,他們被稱為"葷粥"、"獫狁",詩經中就曾這樣描述過。

《詩經》: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直到秦朝時期,他們的名字才被稱作匈奴,一直沿用了很長時間,作為遊牧民族的他們,自然少不了胯下駿馬,因此他們通常生活在自然環境優良,水源、草地比較豐富肥沃的地方,在這裡繁衍生息,發展壯大。

隨著匈奴的日漸強盛,逐漸建立了一個強盛的遊牧帝國,他們不僅掌握著整個蒙古高原地帶,並且還憑藉著兵強馬壯不斷的騷擾一些小的遊牧民族,甚至連南面的漢朝也隔三差五的去挑釁。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北匈奴向西潰逃僅僅是對外戰爭的連連失利?

匈奴士兵


剛開始漢朝雖然不堪其擾,但是也知道匈奴人的實力,輕易不開戰,於是就採取了政治聯姻,以和親的方式以圖和平共存。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大規模的征伐匈奴,動搖了匈奴的根基,再加上匈奴內亂不斷,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附漢後,掉轉頭將槍口對準了北匈奴,和漢軍一直將他們趕出漠北高原。

那麼,北匈奴西遷的原因僅僅就是南匈奴和漢朝的武力驅趕嗎?

匈奴的起源

匈奴興起的時期大概是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他們在大漠南北地區進行遊牧,憑藉著自身強大的實力不斷的征服和吞併周圍部落,於是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實力強勁的北方遊牧民族,並且還率先建立起了奴隸政權。

隨著時間的發展,匈奴的視力已經不容小覷,秦漢時期已經發展到可以和中原分庭抗禮的地步,於是,秦始皇就率先出手了,在公元前215年的時候,秦朝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就派大將蒙恬對匈奴人進行打擊,他將匈奴人一舉趕出河套地區

,過了一段時間的太平日子。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北匈奴向西潰逃僅僅是對外戰爭的連連失利?

匈奴人


之後,這些匈奴人憑藉自身的生活習性和強大的韌性再次發展了起來,並且在西漢時期又入侵中原的邊境,對當時的西漢政權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擾,當時的西漢統治者並沒有選擇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一味的打擊匈奴,而是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措施,戰爭與和親的方式並存,維持著與匈奴的關係。

北匈奴西遷的內部因素

  • 北匈奴連續戰敗,心理落差巨大

在公元48年的時候,匈奴內部內亂不斷,直接分為南北兩個政權,分庭抗禮,南匈奴直接就歸順了漢朝,漢朝根據他們遊牧(便於統治)的特點,也將他們安置在了河套地區。

當時到漢王朝憑藉著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統治者正確的領導策略下,政權穩定,國家不斷強盛,經濟也開始穩步提升,之後就針對剩下的北匈奴開始了討伐之路,歸順的南匈奴也加入了這場戰爭中,甚至比一些當時漢朝的人還要忠誠。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北匈奴向西潰逃僅僅是對外戰爭的連連失利?

昭君嫁到南匈奴


分道揚鑣之後,南匈奴在漢王朝的幫助下發展的越來越好,兩個匈奴政權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再加上北匈奴對抗戰中接連失利,一些士兵和民眾就產生了厭戰情緒,在公元59年到89年期間先後投漢的北匈奴軍民竟然達到了50萬左右

!這一支龐大的力量的出走大幅度減弱他們的民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軍事實力。

厭戰的厭戰,依附的依附,北匈奴的統治者越來越感覺在這場對漢戰當中力不從心,再加上依附漢朝的南匈奴日益強盛,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北匈奴能看到心裡就產生了巨大的現實落差感,矛盾是越來越嚴重,已經達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

  • 奴隸們大規模外逃,來源也被切斷

再加上奴隸是北匈奴政權的重要支撐,而且獲取奴隸最快捷的方式就是通過戰爭掠奪戰俘了,那麼只有長期、連續的打勝仗才能夠保持奴隸資源的源源不斷,經過對漢戰爭的長期失敗,北匈奴獲取奴隸的鏈條已經幾乎被切斷了,對匈奴政權和內部結構的瓦解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由於匈奴奴隸主對奴隸們兇狠異常,經常性的虐待他們,於是,被壓迫的奴隸們也產生了各種反抗鬥爭,趁著匈奴處於南北內戰時期,他們萌生了逃跑的想法,後來,

奴隸們出現了大規模的逃亡,內憂外患之下,匈奴的奴隸制度已經幾乎崩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匈奴勢力的衰落。

北匈奴西遷的外部因素

  • 以夷制夷,策反小部落

當時漢王朝不僅自己對北匈奴實行軍事打擊,並且還聯合那些小部落群起而攻之,這種"以夷制夷"的政策,利用他們民族之間的矛盾,用收買等方式讓他們和漢王朝統一陣地,形成一個較為鬆散的軍事聯盟,並且在班超的幫助下修復了少數民族和漢朝的關係,恢復了漢王朝的有效管理。

除了北匈奴內部的矛盾之外,北匈奴的西遷還與外部的因素有關,除了當時漢朝的軍事打擊外,還有其他少數遊牧民族聯合起來對北匈奴進行打擊,俗話說:出來混的都是要還的,北匈奴是靠武力發家的奴隸政權,對當時的小部落各種壓榨,拿錢糧牛馬,甚至奴隸,暴力維持統治總會遭到反噬。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北匈奴向西潰逃僅僅是對外戰爭的連連失利?

與匈奴作戰的漢軍


《資治通鑑》:北虜衰耗,黨眾離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厥後,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復自主,乃遠引而去。

第1個舉旗反抗北匈奴的是烏孫部落,他們在漢軍的支持下直接反抗了北匈奴,反過來搶走了他們4萬多人做奴隸和70多萬頭的馬牛羊,而其他的部族看到烏孫部落成功之後,也紛紛舉起了反旗,都過來踩北匈奴一腳,各民族也開始脫離了北匈奴的統治,在各種打擊下,匈奴直接也分裂成了南北兩部分。

  • 漢王朝聯合各部落對北匈奴進行軍事行動

在漢武帝時期,曾經三次重創北匈奴的政治核心,將他們驅趕至漠北地區,並且還增加了軍事要地的部署,嚴防北匈奴捲土重來。但是,好景不長,由於西漢王朝末期腐敗日益嚴重,社會動盪無暇他顧,這時候北匈奴又開始抓住這段時間開始恢復生機,到了東漢時期,北匈奴又恢復了生機,又開始騷擾漢朝的邊疆地區,於是漢朝把針對匈奴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提上日程,並且又聯合少數遊牧民族聯手打擊北匈奴。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北匈奴向西潰逃僅僅是對外戰爭的連連失利?

漢軍


《後漢書》:冬十一月,遣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崑崙塞,擊破白山虜於蒲類海上,遂人車師。

這幾次大的戰役打下來之後將匈奴剛發展起來的勢力又給打散了,在公元91年春的時候,漢軍在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北單于率領著殘部狼狽的逃竄,從此之後北匈奴的政權在漠北縱橫了300多年的政權已經全部瓦解,

這種聯合作戰下取得了極大的勝利,證明漢王朝的"以夷制夷"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聯盟的勝利也擠壓了北匈奴的生存空間,迫使他們西遷。

自然環境的影響

在當時的自然條件下,北匈奴作為遊牧民族深受自然災害環境的影響,"靠天吃飯"的他們更需要有充足的空間發展,但是這種粗放式的流動性經濟實際上是非常脆弱和依靠外界環境的,若當外部的環境發生鉅變時,他們就很容易造成衰敗甚至滅亡。

他們在關鍵性戰役中接連戰敗,豐茂的草場已經丟失後,剩餘的遊牧空間已經不多,再加上漠北的生存地帶生態極其脆弱,資源可再生的能力十分有限,遊牧經濟實在是無路發展,並且而在漢書中也多次記載匈奴多次遇到暴雪等自然災害的侵襲。

《漢書:傳·匈奴傳》:其冬,單于自將萬騎擊烏孫,頗得老弱,欲還。會天大雨雪,一日深丈餘,人民畜產凍死,還者不能什一。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北匈奴向西潰逃僅僅是對外戰爭的連連失利?

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為了尋找水草肥美和環境適宜的地方,遊牧民族但是發揮了他的遷移功能,並且在公元46年的時候記載了匈奴曾經發生過一次非常嚴重的蝗災,匈奴人人畜死亡大半,這次極為惡劣的生存環境給了北匈奴致命一擊,所以不得不放棄現有的居住地,尋求更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地方。

結語

最終,北匈奴人的向西遁逃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結果,漠北地區向來被古人是為蠻荒之地,晝夜溫差大,大氣稀薄,經常會發生大規模的暴風雪,並且還曾記載有過乾旱、蝗災的情況,各種災害頻發,給北匈奴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此為"天時不順"

北匈奴有著臨水草而居的天性,在蒙古高原又主要以草原戈壁為主,土地相對來說是很貧瘠的人為干預的農作物都難以耕種,更別說遊牧經濟的北匈奴了

,畜牧業生產不足,就更加難以生存了,是為"地氣不利"。

並且,匈奴在自身強大後用武力欺壓其他的小部落,使得小部落的人民怨聲載道,還接連騷擾漢朝邊境,最終漢朝聯合各部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打擊時,北匈奴之前的所作所為在外面樹敵頗多,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再加上內亂不斷,奴隸們反抗、逃亡層出不窮,動搖了經濟,傷到北匈奴的根基為"人不和"

種種原因迫使北匈奴為了保存生命的火種不斷向西遷移,史書上還有他們西去的零星記載,但是最終逃到哪裡無人知曉。有的說法稱北匈奴一直遷移到歐洲,而匈奴的後代被譽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更是將歐洲攪了個天翻地覆,還迫使羅馬帝國割地賠款,進獻大批黃金,拱手稱臣,還造成了其他人種的大遷徙。也有說法稱北匈奴西遷打下基業後就慢慢地融入了當地的生活,隱匿在歷史的長河中......


參考文獻:《漢書:傳·匈奴傳》《後漢書》《資治通鑑》《詩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