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語文之魯迅來了)

域外小說集有多少人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

有多少人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語文之魯迅來了)

魯迅

有多少人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語文之魯迅來了)

青年魯迅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的逝世紀念日。看到一篇文章,就是郜元寶先生的《祭魯迅文》。魯迅的人與文,作為學生,都會學習一些。也曾經是學生三怕之一,不知道為什麼用怕來總結,我們的“民族魂”的思想與文筆是用來怕的嗎?我想從邏輯起點用“怕”字就已經錯了。不過,讀次祭文,除非對魯迅作品比較熟悉,否則很難讀懂,當今的學生,估計讀起來更加吃力,比較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在下不揣孤陋,聊作簡單註釋,以助閱讀理解,如有謬誤,敬請指正。謝謝。歡迎關注。

有多少人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語文之魯迅來了)

魯迅 民族魂

有多少人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語文之魯迅來了)

魯迅 民族魂

有多少人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語文之魯迅來了)

送別魯迅

祭魯迅文 作者:郜元寶

公元2018年10月19日,海內外各界人士齊集上海虹口,謹具鮮花時羞之奠,公祭魯迅先生,敢告於先生之靈曰——

1.時羞:shí xiū應時的美味。羞,通"饈",食品。唐·韓愈 《祭周氏侄女文》:“維年月日,十八叔叔母具時羞清酌之奠,祭於周氏二十娘子之靈。”

時羞之奠:用應時的食品祭祀鬼神。舊時迷信,所謂虔誠的祭奠。【出處】:唐·韓愈《蔡十二郎文》:“乃能銜哀臻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2.敢:謙辭,“不敢”的簡稱,冒昧的意思。敬告。

先生以公元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稽山鑑水,古稱沃衍,先生之誕,天命有所寄焉?汝南周姓,遠紹姬氏,先生之降,天命有所託焉?不幸家道中落,由小康墮入困頓。險阻艱難,實多罹之。

有多少人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語文之魯迅來了)

吶喊

1.稽山:會稽山的省稱。唐·李白《送友人尋越中山水》詩:“聞道稽山去,偏宜謝客才。”宋陸游《沈園》詩之二:“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2.鑑水:鑑湖。1.湖名。即鏡湖。又稱長湖、慶湖。在浙江紹興城西南二公里。為紹興名勝之一。唐杜甫《壯遊》詩:“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元薩都剌《題汀州丁三溪知事卷》詩:“鑑湖分半曲,賀老竟何如。” 2.浙江紹興的別稱。因境內鑑湖得名。清末紹興籍革命黨人秋瑾自號鑑湖女俠。

3.沃衍:沃衍,土地肥美平坦。借指肥美平坦的土地。

4.汝南周姓。汝南為周姓的郡望。汝南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孫周跋扈邕。

5.紹,shào1. 連續,繼承:~復(繼承恢復)。~述(繼承)。~世(連續幾世)。2. 指中國浙江省紹興市:~酒。~劇。~興師爺(這一職務舊時大多數由紹興人擔任;後來就稱刀筆吏、訟棍為“紹興師爺”,含貶義)。這個解釋頗具巧合意義。

6.由小康墮入困頓:《吶喊·自序》:“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注意,原文是“墜入”,此文是“墮入”。

7.罹lí 遭受苦難或不幸。

然君子弘毅,不餒不棄。幼承義方,根本厥美。負笈金陵,始接新知。又赴東瀛,為學日進。棄醫從文,知首在立人;掙天拒俗,端賴摩羅詩力。於是造作大文,以涵養神思為指歸。又翻譯小說,務求信達;域外文術新宗,自是始入華土。

1.弘毅,寬宏堅毅。謂抱負遠大,意志堅強。《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義方,行事應該遵守的規範和道理。《逸周書•官人》:“省其居處,觀其義方。‘《左傳•隱公三年》:”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後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晉葛洪《抱朴子·崇教》:”愛子欲教之義方,雕琢切磋,弗納於邪偽。”

3.厥美,厥,其,其他的,那個的。第三人稱。屈原《離騷》:“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遊。“西晉傅鹹《紙賦》:“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貞。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此新。”

4.負笈,背著書箱。指遊學外地。《後漢書•李固傳》「常步行尋師」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固改易姓名,杖策驅驢,負笈追師三輔,學‘五經’,積十餘年。」唐白居易《相和歌辭·短歌行二》:「負笈塵中游,抱書雪前宿。」孫中山《中國之革命》:「滿清之昏弱,日益暴露,外患日益亟,士大夫憂時感憤,負笈於歐、美、日本者日眾。」

金陵,南京,《吶喊·自序》:“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彷彿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N指南京,K學堂指江南水師學堂。作者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 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

5.棄醫從文,《吶喊·自序》:“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6.掙天拒俗,掙脫天命,拒絕世俗。

7.端賴,“端賴”一詞,是古代漢語中的口語用法,現代已幾乎不用了。它的意思與“專門請求、只有依賴、惟有”等義相同,一般是身份地位較低的人向高位的人說話時所用。例如:“端賴您老拿個主意”;“端賴大人出面作主”;“端賴您親移貴步,前往處置”等等。

8.摩羅詩力,《摩羅詩力說》是1907年魯迅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一篇文論。當時正值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論戰時期,魯迅站在了革命派的一邊,並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摩羅詩力說》由於是用文言文寫的,故在語言文字方面比較複雜難懂,且篇幅又較長。魯迅在他的雜文集《墳》的《題記》裡曾經提到,他那時“喜歡做怪句子和寫古字,這是受了當時《民報》的影響”。

有多少人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語文之魯迅來了)

魯迅 摩羅詩力說

9.涵養神思,“涵養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職與用也。”出自魯迅的文集《墳》中的《摩羅詩力說》。

10.翻譯小說,他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分兩冊於1909年出版,共收入十位作家的十六部短篇小說,所選作者來自七個國家,有波蘭的顯克微支,俄國的契訶夫、迦爾洵、安德烈夫,英國的王爾德,美國的愛倫坡等。譯者在序言中聲明他們對作家作品的選擇“至審慎”。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