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能读懂这篇祭文——《祭鲁迅文》?(语文之鲁迅来了)

域外小说集有多少人能读懂这篇祭文《祭鲁迅文》?

有多少人能读懂这篇祭文——《祭鲁迅文》?(语文之鲁迅来了)

鲁迅

有多少人能读懂这篇祭文——《祭鲁迅文》?(语文之鲁迅来了)

青年鲁迅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的逝世纪念日。看到一篇文章,就是郜元宝先生的《祭鲁迅文》。鲁迅的人与文,作为学生,都会学习一些。也曾经是学生三怕之一,不知道为什么用怕来总结,我们的“民族魂”的思想与文笔是用来怕的吗?我想从逻辑起点用“怕”字就已经错了。不过,读次祭文,除非对鲁迅作品比较熟悉,否则很难读懂,当今的学生,估计读起来更加吃力,比较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在下不揣孤陋,聊作简单注释,以助阅读理解,如有谬误,敬请指正。谢谢。欢迎关注。

有多少人能读懂这篇祭文——《祭鲁迅文》?(语文之鲁迅来了)

鲁迅 民族魂

有多少人能读懂这篇祭文——《祭鲁迅文》?(语文之鲁迅来了)

鲁迅 民族魂

有多少人能读懂这篇祭文——《祭鲁迅文》?(语文之鲁迅来了)

送别鲁迅

祭鲁迅文 作者:郜元宝

公元2018年10月19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集上海虹口,谨具鲜花时羞之奠,公祭鲁迅先生,敢告于先生之灵曰——

1.时羞:shí xiū应时的美味。羞,通"馐",食品。唐·韩愈 《祭周氏侄女文》:“维年月日,十八叔叔母具时羞清酌之奠,祭於周氏二十娘子之灵。”

时羞之奠:用应时的食品祭祀鬼神。旧时迷信,所谓虔诚的祭奠。【出处】:唐·韩愈《蔡十二郎文》:“乃能衔哀臻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2.敢:谦辞,“不敢”的简称,冒昧的意思。敬告。

先生以公元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稽山鉴水,古称沃衍,先生之诞,天命有所寄焉?汝南周姓,远绍姬氏,先生之降,天命有所托焉?不幸家道中落,由小康堕入困顿。险阻艰难,实多罹之。

有多少人能读懂这篇祭文——《祭鲁迅文》?(语文之鲁迅来了)

呐喊

1.稽山:会稽山的省称。唐·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宋陆游《沈园》诗之二:“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2.鉴水:鉴湖。1.湖名。即镜湖。又称长湖、庆湖。在浙江绍兴城西南二公里。为绍兴名胜之一。唐杜甫《壮游》诗:“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元萨都剌《题汀州丁三溪知事卷》诗:“鉴湖分半曲,贺老竟何如。” 2.浙江绍兴的别称。因境内鉴湖得名。清末绍兴籍革命党人秋瑾自号鉴湖女侠。

3.沃衍:沃衍,土地肥美平坦。借指肥美平坦的土地。

4.汝南周姓。汝南为周姓的郡望。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5.绍,shào1. 连续,继承:~复(继承恢复)。~述(继承)。~世(连续几世)。2. 指中国浙江省绍兴市:~酒。~剧。~兴师爷(这一职务旧时大多数由绍兴人担任;后来就称刀笔吏、讼棍为“绍兴师爷”,含贬义)。这个解释颇具巧合意义。

6.由小康堕入困顿:《呐喊·自序》:“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注意,原文是“坠入”,此文是“堕入”。

7.罹lí 遭受苦难或不幸。

然君子弘毅,不馁不弃。幼承义方,根本厥美。负笈金陵,始接新知。又赴东瀛,为学日进。弃医从文,知首在立人;挣天拒俗,端赖摩罗诗力。于是造作大文,以涵养神思为指归。又翻译小说,务求信达;域外文术新宗,自是始入华土。

1.弘毅,宽宏坚毅。谓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爱子欲教之义方,雕琢切磋,弗纳于邪伪。”

3.厥美,厥,其,其他的,那个的。第三人称。屈原《离骚》:“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西晋傅咸《纸赋》:“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4.负笈,背著书箱。指游学外地。《后汉书•李固传》「常步行寻师」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固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追师三辅,学‘五经’,积十余年。」唐白居易《相和歌辞·短歌行二》:「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孙中山《中国之革命》:「满清之昏弱,日益暴露,外患日益亟,士大夫忧时感愤,负笈于欧、美、日本者日众。」

金陵,南京,《呐喊·自序》:“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作者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 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

5.弃医从文,《呐喊·自序》:“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6.挣天拒俗,挣脱天命,拒绝世俗。

7.端赖,“端赖”一词,是古代汉语中的口语用法,现代已几乎不用了。它的意思与“专门请求、只有依赖、惟有”等义相同,一般是身份地位较低的人向高位的人说话时所用。例如:“端赖您老拿个主意”;“端赖大人出面作主”;“端赖您亲移贵步,前往处置”等等。

8.摩罗诗力,《摩罗诗力说》是1907年鲁迅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一篇文论。当时正值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论战时期,鲁迅站在了革命派的一边,并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摩罗诗力说》由于是用文言文写的,故在语言文字方面比较复杂难懂,且篇幅又较长。鲁迅在他的杂文集《坟》的《题记》里曾经提到,他那时“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这是受了当时《民报》的影响”。

有多少人能读懂这篇祭文——《祭鲁迅文》?(语文之鲁迅来了)

鲁迅 摩罗诗力说

9.涵养神思,“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出自鲁迅的文集《坟》中的《摩罗诗力说》。

10.翻译小说,他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分两册于1909年出版,共收入十位作家的十六部短篇小说,所选作者来自七个国家,有波兰的显克微支,俄国的契诃夫、迦尔洵、安德烈夫,英国的王尔德,美国的爱伦坡等。译者在序言中声明他们对作家作品的选择“至审慎”。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