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戰疫情 築牢社區暖心牆

在延慶區沈家營鎮天成家園社區,活躍著一支由10名平均年齡29歲年輕人組成的工作隊。該小區共有2814戶8100餘居民,自疫情發生以來,居委會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做實做細各項防疫工作。

京郊走筆||黨建引領戰疫情 築牢社區暖心牆

京郊走筆||黨建引領戰疫情 築牢社區暖心牆

織密“防護網”,嚴把“卡口關”

從1月25日接到防疫命令後,社區居委會開始全員停休,堅守在防控一線。剛實施24小時門禁全封閉管理、出入登記測溫措施時,由於人員配備不足,居委會工作人員要四處“支援”,在社區4個出入口配合物業輪流執勤,進行信息登記和巡查,加上人員摸排工作,一天下來經常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現在好多了,一方面精簡減少了1個卡口,區裡還協調了70多名志願者支援社區。”想起剛開始那段沒黑沒白工作的日子,居委會負責人李慧敏依然十分感慨。李慧敏、王志娟兩名同志還是懷孕二胎“準”媽媽,由於工作需要,她倆經常是孩子已經睡熟才疲憊的回到家中,早晨孩子還沒醒卻已經在上班的路上,每天挺著肚子和同事們奮戰在一線。

京郊走筆||黨建引領戰疫情 築牢社區暖心牆

由於卡口管理標準嚴格,常常會遇到居民因不理解、不配合疫情防控舉措產生的各種難題。“我有出入證、我是小區居民憑什麼不讓我的工人進小區給我送貨!”居民康女士要搬家,但搬運工人卻在查詢漫遊地時顯示有出京記錄無法進入社區,於是當場撥打了12345熱線。接到派單,青年社工溫春燕、程曉豐馬上趕到現場,耐心向康女士解釋為了小區居民安全,不能讓工人進小區。他倆還和小區保安一起幫康女士搬家,在執行防控措施的同時,也讓居民感受到了“大家”的溫暖。自1月份以來,社區共接到工單68個,其中因勸返延期返京、出入口檢查過嚴或者尺度不一等原因引起的涉疫工單22個,滿意率為95.5%。

京郊走筆||黨建引領戰疫情 築牢社區暖心牆

織牢“排查網”,管控“常態化”

為了更好地摸排清楚社區居民情況,居委會10名工作人員排成3班,從早7點半到凌晨1點,統籌黨群志願服務力量做好人員排查、巡邏檢查等工作。將社區37棟樓劃分為5個責任區,以134個單元樓門為網格,採用電話、敲門、微信等方式逐戶開展網格化精細排查,工作隊還分工協作完成了學習製作網上信息錄入系統,返京人員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錄入個人信息,點面結合開展常態化管理。

京郊走筆||黨建引領戰疫情 築牢社區暖心牆

“96年”小夥張晶雖然年齡最小,但是主動報名值守夜班,從大年初三至今已經連續3個來月吃住在社區,毅然擔起了居民的各項服務保障工作。“剛開始幾天,我們每人每天要打二三百個電話,要敲開100多戶的門。”隊員們一邊逐人逐戶通過電話排查京外返延人員,通過身份證號篩選方式電話摸排重災區居民,一邊實施“敲門行動”上門逐戶排查,確保小區2814戶8100餘居民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京郊走筆||黨建引領戰疫情 築牢社區暖心牆


織厚“服務網”,架起“暖心橋”

為了更好地服務居家觀察人員,閆笑寒、馮二麗等隊員主動當起了“壯勞力”“代購員”,從送快遞到代買送貨服務,小到孩子的尿不溼,大到10L的桶裝水,無論是沒有電梯的六層,還是位置較遠的樓棟,居委會工作人員都“使命必達”,沒有絲毫怨言,有效保證了居家觀察人員的日常生活需求,累計為居家觀察165戶304人提供代購代買服務279次。

京郊走筆||黨建引領戰疫情 築牢社區暖心牆

賀先生是個80後男孩,包樓幹部發現他在獨自居家觀察期間每次購買的食物不是麵包就是方便麵、速食食品後,考慮到周邊的飯館還沒有開業訂不到外賣,在與上級溝通後,每次勻出一份工作餐送給他。居委會的走心服務,社區居民看在眼裡,也記在了心裡。社區公租房項目管理處和居民先後為社區居委會送上錦旗表達謝意。

來源:“北京農村經濟”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