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狩獲麟:漢代公羊學家的“微言大義”與兩漢時期寓意的轉變

前言

在中國古代,經書記載了所謂的聖人之言、聖人之道,因此被奉為經典。經書是固定的文本,但對經書的解讀卻在歷史中不斷髮生著變化。西漢武帝獨尊儒術,經學變成了統治者的工具,為政治服務。皮錫瑞在《經學歷史·經學昌明時代》將其概括為:“以《禹貢》冶河,以《洪範》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五篇當諫書

”。

漢代公羊學家的“微言大義”

漢代公羊學家非常重視《春秋》“微言大義”的發揮,這也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他們把經書和漢代政治相關聯,“西狩獲麟”含義的便是其中一例。

孔子修春秋,絕筆於“西狩獲麟”。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 西狩獲麟。”

春秋有三《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春秋左傳》。這三《傳》都記載了“西狩獲麟”這一事件,但不盡相同。

《左傳》: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

《榖梁》: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引取之也。狩地不地,不狩也。非狩而曰狩,大獲麟,故大其適也。其不言來,不外麟於中國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恆於中國也。

《左傳》和《榖梁》相比於《公羊》對於“西狩獲麟”這一事件的記載並沒有出奇的地方,而《公羊傳》將“西狩獲麟”賦予了政治意義。《公羊》:大獲麟,故大其適也。其不言來,不外麟於中國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恆於中國也。春,西狩獲麟。何以書? 記異也。何異爾? 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 薪採者也。薪採者則微者也,曷為以狩言之? 大之也。曷為大之? 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為獲麟大之? 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 孰為來哉! ”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 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 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

西狩獲麟:漢代公羊學家的“微言大義”與兩漢時期寓意的轉變


我們看這一段,很明顯他的中心便是“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通俗點講就是“咱只跟皇帝走,沒皇帝別來找我,有皇帝我會去找他”,麒麟一直被視為瑞獸,《毛詩正義》卷一《麟趾》也說:“麟信而應禮,以足至者也”並且《大戴禮記·曾子天圓》還把麟、龍、鳳、龜和聖人聯繫在一起。麒麟的出現,寓意著聖人出現。不管出現的是不是真的麒麟,還是其他新奇物種,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認為這是麒麟,並且說法有利,那不管它是鹿還是馬,在經學中都可以當麒麟用。

西狩獲麟:漢代公羊學家的“微言大義”與兩漢時期寓意的轉變

元青花麒麟竹石紋大盤

西狩獲麟在兩漢時期寓意的轉變

《論語·子罕》中孔子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的感嘆。鳳鳥指的是靈鳥,舜時有鳳鳥來儀,文王時也有風鳳鳴岐山,伏羲時,黃河中也有龍馬揹負八卦圖而出,這些都是有聖人出世的徵兆,所謂的祥瑞之應。現在這些祥瑞之兆都沒有出現,孔子的一生,我更傾向於李零的“喪家狗”解讀: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孔子絕望於魯國,遍尋諸侯,一無所獲,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卻最終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吾已矣夫”更是絕望之詞。而現在象徵著聖人出世的而麒麟來了以後,《公羊傳》的是孔子發問:“孰為來哉! 孰為來哉! ”問麒麟你為誰來啊,記載並且“反袂拭面涕沾袍”發出了 “吾道窮矣”的感嘆。


西狩獲麟:漢代公羊學家的“微言大義”與兩漢時期寓意的轉變


為什麼《公羊傳》中塑造了一個這樣的孔子形象?明明盼望著麒麟至這樣的祥瑞之應,希望自己有聖人之道的同時也有聖人之位,而麒麟來了以後卻“反袂拭面涕沾袍”。這其實是對孔子“素王”形象的進一步確認。什麼是“素王”?《莊子·天道》郭象註解: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簡單點說,有道無位。而漢武帝后,董仲舒用“受命之符”一說來解釋“西狩獲麟”,《春秋繁露·符瑞》曰: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

西狩獲麟:漢代公羊學家的“微言大義”與兩漢時期寓意的轉變


受命即位,改革舊制。甚至逐漸變成孔子作為“素王”,有道無位,作《春秋》為漢製法等說法。在兩漢公羊學家的筆下,“西狩獲麟”和漢德將興扯上了關係。戰國時期陰陽家的鄒衍推出了五德終始說,整個漢代一共有三德,剛開始水德然後又變成了土德最後變成了火德。


西狩獲麟:漢代公羊學家的“微言大義”與兩漢時期寓意的轉變


何休是繼董仲舒後的公羊學家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生於東漢順帝永建四年,他在《春秋公羊解詁》中以“五德終始”一說來解釋“西狩獲麟”。漢為火德,麒麟為木,《公羊》裡採薪者獲麟,薪採者為火,五行相剋相生,火取代木,所以說是漢代周。


西狩獲麟:漢代公羊學家的“微言大義”與兩漢時期寓意的轉變


何休在作《春秋公羊傳解詁》時大量引用讖緯注經。這源於在兩漢時期風行一時的讖緯之學,所謂“讖” 是“圖讖”,指的是那些昭示吉凶的文字,記載這些文字的圖書,就是讖書,也叫圖讖。所謂“緯” , 就是這些神鬼兇吉之說和儒家經典的結合體,比如《春秋緯》。讖緯之學在大約西漢中後期成型,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以前看過這樣一句話,“讖緯和符命解釋天命所歸,而五行學說解釋歷代興衰交替”,在何休之後,賈誼提出了“修母致子”一說。可見於《左傳正義》。說《左氏》者雲:

麟生於火,而遊於土,中央軒轅大角之獸。孔子作《春秋》,《春秋》者,禮也,修火德以致其子,故麟來而為孔子瑞也.....賈逵、服虔、潁容等皆以為孔子自衛反魯,考正禮樂,修《春秋》,約以周禮,三年文成致麟,麟感而至,取龍為水物,故以為修母致子之應。


西狩獲麟:漢代公羊學家的“微言大義”與兩漢時期寓意的轉變


賈誼“ 修母致子”這個說法概括起來說是:把麒麟定為土獸,而不是之前何休一說中的“麒麟為木”。麒麟改木為土,也許有人會問,根據《公羊》,薪採者為火,這不就正好反過來了嗎?其實不然,賈誼“修母致子”說和何休用“五德終始”來解釋“西狩獲麟”不完全相同。賈誼同樣認定孔子作《春秋》是為漢立法,那《春秋》隨漢為火德,根據《左傳》:“麟生於火,而遊於土”,麒麟(土)是因為孔子作《春秋》(火)而生。


結言

綜上所述,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是為了迎合政治,解釋漢朝是受命於天的,畢竟漢高祖劉邦是以布衣之身獲得帝位,開創一變局。而隨著漢魏嬗代,這些根據時代特質而形成的學說,也就退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