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狩获麟:汉代公羊学家的“微言大义”与两汉时期寓意的转变

前言

在中国古代,经书记载了所谓的圣人之言、圣人之道,因此被奉为经典。经书是固定的文本,但对经书的解读却在历史中不断发生着变化。西汉武帝独尊儒术,经学变成了统治者的工具,为政治服务。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将其概括为:“以《禹贡》冶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

”。

汉代公羊学家的“微言大义”

汉代公羊学家非常重视《春秋》“微言大义”的发挥,这也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他们把经书和汉代政治相关联,“西狩获麟”含义的便是其中一例。

孔子修春秋,绝笔于“西狩获麟”。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 西狩获麟。”

春秋有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传》。这三《传》都记载了“西狩获麟”这一事件,但不尽相同。

《左传》: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榖梁》: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引取之也。狩地不地,不狩也。非狩而曰狩,大获麟,故大其适也。其不言来,不外麟于中国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恒于中国也。

《左传》和《榖梁》相比于《公羊》对于“西狩获麟”这一事件的记载并没有出奇的地方,而《公羊传》将“西狩获麟”赋予了政治意义。《公羊》:大获麟,故大其适也。其不言来,不外麟于中国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恒于中国也。春,西狩获麟。何以书? 记异也。何异尔? 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 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 大之也。曷为大之? 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 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 孰为来哉! ”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 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 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西狩获麟:汉代公羊学家的“微言大义”与两汉时期寓意的转变


我们看这一段,很明显他的中心便是“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通俗点讲就是“咱只跟皇帝走,没皇帝别来找我,有皇帝我会去找他”,麒麟一直被视为瑞兽,《毛诗正义》卷一《麟趾》也说:“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并且《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还把麟、龙、凤、龟和圣人联系在一起。麒麟的出现,寓意着圣人出现。不管出现的是不是真的麒麟,还是其他新奇物种,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认为这是麒麟,并且说法有利,那不管它是鹿还是马,在经学中都可以当麒麟用。

西狩获麟:汉代公羊学家的“微言大义”与两汉时期寓意的转变

元青花麒麟竹石纹大盘

西狩获麟在两汉时期寓意的转变

《论语·子罕》中孔子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感叹。凤鸟指的是灵鸟,舜时有凤鸟来仪,文王时也有风凤鸣岐山,伏羲时,黄河中也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这些都是有圣人出世的征兆,所谓的祥瑞之应。现在这些祥瑞之兆都没有出现,孔子的一生,我更倾向于李零的“丧家狗”解读: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孔子绝望于鲁国,遍寻诸侯,一无所获,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却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吾已矣夫”更是绝望之词。而现在象征着圣人出世的而麒麟来了以后,《公羊传》的是孔子发问:“孰为来哉! 孰为来哉! ”问麒麟你为谁来啊,记载并且“反袂拭面涕沾袍”发出了 “吾道穷矣”的感叹。


西狩获麟:汉代公羊学家的“微言大义”与两汉时期寓意的转变


为什么《公羊传》中塑造了一个这样的孔子形象?明明盼望着麒麟至这样的祥瑞之应,希望自己有圣人之道的同时也有圣人之位,而麒麟来了以后却“反袂拭面涕沾袍”。这其实是对孔子“素王”形象的进一步确认。什么是“素王”?《庄子·天道》郭象注解: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简单点说,有道无位。而汉武帝后,董仲舒用“受命之符”一说来解释“西狩获麟”,《春秋繁露·符瑞》曰: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获麟,受命之符是也”

西狩获麟:汉代公羊学家的“微言大义”与两汉时期寓意的转变


受命即位,改革旧制。甚至逐渐变成孔子作为“素王”,有道无位,作《春秋》为汉制法等说法。在两汉公羊学家的笔下,“西狩获麟”和汉德将兴扯上了关系。战国时期阴阳家的邹衍推出了五德终始说,整个汉代一共有三德,刚开始水德然后又变成了土德最后变成了火德。


西狩获麟:汉代公羊学家的“微言大义”与两汉时期寓意的转变


何休是继董仲舒后的公羊学家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生于东汉顺帝永建四年,他在《春秋公羊解诂》中以“五德终始”一说来解释“西狩获麟”。汉为火德,麒麟为木,《公羊》里采薪者获麟,薪采者为火,五行相克相生,火取代木,所以说是汉代周。


西狩获麟:汉代公羊学家的“微言大义”与两汉时期寓意的转变


何休在作《春秋公羊传解诂》时大量引用谶纬注经。这源于在两汉时期风行一时的谶纬之学,所谓“谶” 是“图谶”,指的是那些昭示吉凶的文字,记载这些文字的图书,就是谶书,也叫图谶。所谓“纬” , 就是这些神鬼凶吉之说和儒家经典的结合体,比如《春秋纬》。谶纬之学在大约西汉中后期成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谶纬和符命解释天命所归,而五行学说解释历代兴衰交替”,在何休之后,贾谊提出了“修母致子”一说。可见于《左传正义》。说《左氏》者云:

麟生于火,而游于土,中央轩辕大角之兽。孔子作《春秋》,《春秋》者,礼也,修火德以致其子,故麟来而为孔子瑞也.....贾逵、服虔、颍容等皆以为孔子自卫反鲁,考正礼乐,修《春秋》,约以周礼,三年文成致麟,麟感而至,取龙为水物,故以为修母致子之应。


西狩获麟:汉代公羊学家的“微言大义”与两汉时期寓意的转变


贾谊“ 修母致子”这个说法概括起来说是:把麒麟定为土兽,而不是之前何休一说中的“麒麟为木”。麒麟改木为土,也许有人会问,根据《公羊》,薪采者为火,这不就正好反过来了吗?其实不然,贾谊“修母致子”说和何休用“五德终始”来解释“西狩获麟”不完全相同。贾谊同样认定孔子作《春秋》是为汉立法,那《春秋》随汉为火德,根据《左传》:“麟生于火,而游于土”,麒麟(土)是因为孔子作《春秋》(火)而生。


结言

综上所述,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是为了迎合政治,解释汉朝是受命于天的,毕竟汉高祖刘邦是以布衣之身获得帝位,开创一变局。而随着汉魏嬗代,这些根据时代特质而形成的学说,也就退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