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全《誰是被害者》開播,自殺背後的辯證觀,新聞倫理的詰問

文/馬慶雲

4月30日,電視劇《誰是被害者》8集完整內容,在網飛一起上線播映。該劇由張孝全、許瑋甯等人主演。早前,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曾引起觀眾的巨大反響,口碑非常不錯。而這部《誰是被害者》被認為可以和《我們與惡的距離》比肩,甚至於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孝全《誰是被害者》開播,自殺背後的辯證觀,新聞倫理的詰問


兩部電視劇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是探討新聞真相和新聞倫理之間的關係,甚至於提出了很多時候新聞倫理比新聞真相更重要的命題。而《誰是被害者》這部電視劇,則提出了一個更為發人深省的內核內容——幫助厭世者自殺,並且讓他們獲得自殺的價值,這種犯罪應該被道德譴責嗎?

《誰是被害者》更像是一部心理劇。在這部電視劇當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帶著自己的心理問題。而大家之間的交流,甚至於故事的整個推動力,也大抵要依靠心理活動的較量去完成。與其說這是一部重口味的連環殺人案的破案劇,不如說,這是一部對當下觀眾普遍心理的一種高度人文關照的電視劇。

張孝全《誰是被害者》開播,自殺背後的辯證觀,新聞倫理的詰問


當然,這部電視劇當中,前7集的劇情,一直在出現“連環殺人”的案件,而無論是法醫還是警方,都在持續跟進破案當中,另一方面,多家媒體記者也在以各種方式跟進,力求接近真相。為何會出現這些連環殺,連環殺背後又藏著什麼真相,確實能夠勾住觀眾的追劇情緒。

但是,《誰是被害者》真正勾住觀眾的,並非這些破案的內容,因為即使是連環殺人,在以往的影視劇當中,也是老生常談的題材了。真正讓觀眾“動容”的,是劇中角色的心理內容,實在更像是對普羅大眾的一種寫照。角色的行為動機和自己的內心世界高度一致,這是一部心理推動劇情的電視劇作品。“心理罪”,最為可怕。

張孝全《誰是被害者》開播,自殺背後的辯證觀,新聞倫理的詰問


外在層面上,《誰是被害者》是一部重口味的刑偵劇。尤其是出現的兇案現場的內容,比如溶屍、焚燒等等,這是以往的電視劇內容當中所不願意正面呈現的。在這部《誰是被害者》當中,出現了這些橋段的直接拍攝的畫面。口味太重,估計讓很多觀眾不能接受。但這些重口味的畫面,卻是為背後更為深刻的主題服務。

連環殺人案的最終謎底揭曉,並且是找出了一個殺人的真兇,而是將前邊的連環殺全部推到了,這不是一個兇手的連環殺,而是所有死難者的連環自殺,大家通過自己的自殺來最後的志願。尤其是每一個自殺者,都是偽裝成別人的樣子,幫助死難者獲得死亡的價值。

張孝全《誰是被害者》開播,自殺背後的辯證觀,新聞倫理的詰問


在這部電視劇當中,呈現了每一位自殺者想要完成的夙願,而每一個夙願,又都是值得我們深度思考的。當我們這個時代對這批自殺者說不的時候,他們真正成為社會的拋棄者。而這樣的人,開始淪為“行屍走肉”。這個時候,要是有一個人站出來,組織他們完成自殺,實現價值,這個人是在犯罪,但這個人有悖我們的倫理道德嗎?

《誰是被害者》的最終劇情當中,林心如飾演的最大“反派”出場。她是一名“臨終醫院”的護工。進入這所醫院的人,都是社會的拋棄者,他們沒有家屬,沒有財產,沒有辦法被臨終前的最後體面。進入這所醫院之後,等待他們的,只能是冰冷的死亡,沒有想象當中的任何救治。就是在這份冰冷當中,林心如飾演的護工,發現了死亡的價值。

張孝全《誰是被害者》開播,自殺背後的辯證觀,新聞倫理的詰問


因此,這個大反派開始組織“社會遺棄者”的自殺,並且通過這些連環的自殺來實現自殺者的自身價值。這是一句多麼拗口的話語,然而,又是多麼冰冷的事實。《誰是被害者》最後一集當中,林心如飾演的“大反派”被最終抓捕,面對警方的質問,這個角色提出了自己的天問——幫助被社會拋棄者以自殺的方式獲得新生,何錯之有?

該劇的終極部分,這種天問被再次升級加碼。《誰是被害者》的女主角,是傳媒業的記者,面對這些自殺的真相,是公開報道呢,還是隱藏報道呢?她選擇了隱藏這些報道,因為這種報道,會刺激更多的厭世者,會形成更多的連環自殺。而和她處於競爭關係上的同事,卻選擇了報道,以讓自己獲取更多的晉職機會。新聞真相和新聞倫理被拎出來摔打,拷問人性自身。

張孝全《誰是被害者》開播,自殺背後的辯證觀,新聞倫理的詰問


林心如飾演的終極反派真的有自己的道理嗎?《誰是被害者》顯然不能將論點真的落腳在這個地方,藝術作品不能鼓勵這種錯誤的行為。所以,最後,女主角見到林心如飾演的角色,告訴她更多的新聞真相,那些自殺者,在生前,都有著更多地追求美好的瞬間和新生的可能性。活著,比死亡更有價值。

而整部電視劇的真正人文關照,則是質問所有觀眾,如何讓劇情當中出現的這些厭世者能夠更好的存活。對於這些厭世者而言,我們又是不是殺死他們的真正凶手呢?《誰是被害者》有著一種自帶光輝的人性溫度,它要求我們努力向善,共求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