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沃爾沃粉對奧迪e-tron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情感?
事件起因:編輯的日常工作
對於汽車編輯,通常研究一款車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它的平臺、發展由來,如果寫文章前連它的平臺都沒搞清,會有想要切腹自盡的衝動。然而,前段時間在查幾款電動車時,卻幾次三番卡在了第一步。在輕易能查到的資料或者官方的媒體資料中,很多電動車都不太想直接明瞭地告訴你它用了什麼平臺,他們就是想讓你猜猜猜,比如:
保時捷不想說Taycan源於MSB平臺的衍生平臺(Panamera誕生自MSB);
奧迪e-tron不想讓你知道所謂MLP平臺本質上來自MLB evo爆改;
奔馳EQC不會說所謂MEA平臺本質上是GLC爆改;
吉利幾何A不想讓你知道所謂GE電動平臺來源於帝豪系列爆改;
就連Polestar這種向來把SPA掛嘴邊的品牌,在最新發布概念車Precept時也極少提及平臺的話題……
鄭重聲明:以上說法雖然有據可循,但十分不嚴謹、不優雅、不官方,請勿模仿。
並且,在和同行編輯們討論時也發現,相對於燃油車平臺的聊熟於心,大家對於電動車平臺多少都展現出了短暫的懵逼和不確定,一番科學上網後才能確定。那麼,究竟為什麼很多車企就是不願意堂堂正正說出平臺來源呢?非常簡單,他們不想被說是“油改電”,可能會被大家鄙視。我相信如果大眾未來推出基於MEB打造的電動車,必定大肆宣揚。
“油改電”和原生平臺有什麼區別?
目前電動車平臺有三種解決方案,一種是油改電。就是基於原有的燃油車平臺,電池替換傳統的動力總成,基本保持原有的底盤、內外飾和整體電氣網絡構架。
第二種是打造可兼容傳統燃油、插電混動、純電動車的可變模塊化基礎架構(比如沃爾沃的CMA和SPA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多種動力的兼容性)。
第三種是打造專屬的電動車平臺,電池佈局、內部空間、安全性等全部根據電動車特性重新設計。
顯而易見,第一種方案最次,但優點是短期內節省成本,快速實現量產。打造電動車專屬平臺自然是最佳方案,主要能帶來什麼好處呢?
1.更易實現的安全性
在原生平臺上,有很多專門保護電池包碰撞安全的強化結構設計。除了將電池組平鋪在底盤這種常見設計外,也有像Model 3這樣,創新地將高壓器件從用於吸能的前艙移出,集成到電池包後部上方,以此避免一些碰撞事故發生時對於高壓件的擠壓。
當然傳統車企也將安全視為命脈。比如Polestar2為了保證電池組的剛度採用雙層電池結構和鋼殼封閉形式,並且設計師堅持認為電池組這種“危險物品”不應該被佈置在車輛底部邊緣,集中在中央區域是更保險的做法。這種堅持自家設計路線,力保安全性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因此在造型和車內空間上做出了巨大妥協。
或許傳統車企油改電也能做好安全性,但相比原生平臺的定製化設計的先天優勢,前者需要付出更大代價。
2.平整的電池佈局,優化續航里程和內部空間
對比左側“油改電”的大眾e-Golf和右側大眾即將推出的MEB純電動平臺,很容易就能看出左邊的電池包結構屬於見縫插針,大部分被安置在後部;而MEB的電池則相當平整地被平鋪在車身底部。在電池能量密度相同的情況下,右邊的能裝下更多電池,從而實現更優秀的續航表現。
其次,少了傳統燃油車的動力總成和傳動機構,電動車可以以一種簡潔得多的形式實現前驅、後驅、四驅而幾乎對車內空間不造成影響。所以理論上來說,大多數電動車首先就能騰出前備箱的空間(蔚來是個例外)。同時前排副駕的腿部空間更寬敞,後排少了傳動軸,地板更平坦。比如Model 3和標軸寶馬3系的外部尺寸接近,但進入車內明顯會覺得Model 3更寬敞。
3.模塊化生產,長期更節省成本
油改電或者多種動力兼容的平臺,短期內確實更省時省錢,但長期來看,如果規模化生產,顯然還是電動車專屬平臺更經濟。
從整車角度來看,各個零部件高度通用化。電池包形狀規則,前後驅動電機和減速機構獨立集成佈置在前後驅動軸上。通用和模塊化的設計可以讓更多快速迭代的不同車型共享平臺,降低成本,成熟平臺也能帶來更高的質量保證。
“油改電”也有高下之分,未必都是垃圾
不得不承認,本人對於Polestar的設計語言沒有抵抗力,尤其是Polestar1優雅的GT跑車造型再加上簡潔、前衛、精緻的內飾風格簡直就是新能源汽車界的一股清流,直到Polestar2亮相,內飾的設計水準依然無人能及。
只可惜,燃油車平臺天生的劣勢和沃爾沃對於安全的理念,最終得到了一個比例不算太和諧的高車身,後排中央凸起的高度也幾乎是業界之最。
即便是粉絲也不得不承認,Polestar 2的油改電方案算不上完美。帶著這種失望,幾個月後我試駕了奧迪首款電動車SUV——e-tron。
只要對比試駕過Q8和e-tron的人都會發現,雖然e-tron尺寸更小,但前排乘員的縱向空間更大,Q8的中央通道被巨大的機械結構佔據,而e-tron的中央通道則更低更窄,並且儲物空間更多,此外四驅的e-tron後排地板是近乎平坦的,雖然續航和加速性能距離特斯拉Model X依然有差距,但同級電動車中算得上比較優秀的代表。並且它還有個小小的前備箱。
誰能想到,同樣是油改電,e-tron和Polestar 2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呢?!
其實,傳統豪華品牌中,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款正兒八經的電動車專屬平臺,基本都是在研發的路上,當然也有像寶馬這種,前腳停產i8,後腳開誠佈公宣佈自己沒有研發電動車專屬平臺的計劃。寶馬高管烏多·亨勒(Udo Haenle)此前曾表示,“為電動車建設一個全新的工廠將花費大約10億歐元(約合77億人民幣),而如果對現有的工廠進行改造來進行電動汽車的生產製造僅需要300萬歐元(約合2300萬人民幣),
不管是從開發還是製造成本上,使用現有平臺都是有利可圖的。”在鄙視這種“不求上進”的行為之前,我們需要意識到寶馬5系插電混動版是2019年中國豪華車市場銷量最高的插混車型,每月大概有兩千多人以50多萬的價格買這車。雖然奧迪A6L、沃爾沃S90以及奔馳E級都有插混版本在售,但都比不上5系的號召力。
所以,個人覺得油改電也有高下之分,消費者和媒體沒必要鄙視油改電,車企也沒必要遮遮掩掩。
總結
除了最基本的安全性、行駛品質、續航里程、快充時間的保障,電動車還應該帶給消費者相對於燃油車更靜謐的環境、更寬敞的內部空間以及更快的加速性能,否則對於用車的人而言就是一款除了免費牌照外毫無意義的產品。
至於用了什麼平臺,平臺叫什麼名字可能不是最關鍵的。即便是“油改電”也不排除有改得好的產品。以寶馬5系、蒙迪歐插混車型為例,以燃油版頂配的價格買到插混版,除了高配功能一應俱全外,限牌城市還送綠牌,對消費者而言怎麼看都不是賠本買賣。所以別再說買它們是交智商稅了。
最後補充一點,這篇文章並不是幫e-tron洗白,雖然從產品來看,e-tron是油改電的優秀典範,但是結合指導價和驚人的選裝價格,還是看看Q5L或者直接上Q7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