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在事情未露先兆时解决问题,才是避免祸患的大智慧

道德经:在事情未露先兆时解决问题,才是避免祸患的大智慧。

道德经:在事情未露先兆时解决问题,才是避免祸患的大智慧

01:

任何一件事情,你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在表象的形成背后,则藏着不易发觉的根源以及过程。

诸如人生来说,当我们的人生出现某一些祸患和问题的时候,除了外力不可排除的因素之外,核心原因则存在于自身。

比如,在平时不善于修养自身,让内心错误的心念遗留,某一天问题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心念的驱使让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祸患便由之而生。

人生所有的问题根源都在于自身,因为问题起源于错误的选择,错误的选择背后又起源于错误的心念,任何事物表象的呈现,都只是问题的呈现,而不是问题的直接形成。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事故未露先兆时容易谋划,脆的东西容易分开,微小的东西容易消散,处理问题应在事故未发之前,治理事情要在乱子未闹起来之前。

道德经:在事情未露先兆时解决问题,才是避免祸患的大智慧

《中庸》之中提出一个智慧:慎独。

“慎独”就是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依然善于管理自己的心念,让内心错误的心念不停留一分一秒,否则心念累积的状态下,即便自己抱有侥幸,错误的心念也会在人生生根发芽,造成混乱。

只有在错误的念头形成之前提前预防,才能预防祸患的最后发生,这也是从根源化解表象产生的法则。

商朝的灭亡就是这个道理的验证,商朝后期,纣王对外连年发动战争,而且对内残害忠良,大兴徭役,建造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迷宫,生活荒淫无道,放荡不羁,激起了各路诸侯的不满,这一系列的问题给商朝的灭亡留下了隐患,也造成了惨痛的结局。

在公元前1069年,周武王和八百路诸侯会于孟津,在孟津主持了举行了一场发表声讨商纣王的仪式,当时姜子牙劝告周武王说:商周王虽然说内腐外乱,但力量十分强大,目前征讨商周时机未成熟,建议班师回朝。

道德经:在事情未露先兆时解决问题,才是避免祸患的大智慧

后来到公元1066年,殷商王朝的内部问题再次激化,一干忠臣都被杀害,比干,微子等等这些有的被囚有的被杀,有的外逃,纣王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而这时,周武王看准了时机,断然出兵讨伐纣王,下令各路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

此时纣王正在东南边界与夷族人交战,朝歌兵力空虚,而且内腐外烂,当周军兵临城下之时,纣王慌忙把奴隶和战俘都武装起来,仓促应战。

面对着周武王的来势汹汹,纣王的顽固抵抗早已没有了任何作用,在战斗之中,吕尚率领勇猛的的战车和猛士冲入商军,打乱了商军阵脚,商军本来就没有斗志,最后放弃抵抗,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入朝歌。

这个时候,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露台自焚而死,在历史上存在了500多年的奴隶制国家也从此灭亡。

道德经:在事情未露先兆时解决问题,才是避免祸患的大智慧

02:

商朝的灭亡并不是偶然,而是一个必然,即便没有周武王的出现,商朝也会灭亡在另外一路诸侯手中,因为商朝的灭亡只是一个事情的表象,在表象背后,它的问题早已严重到无法掩饰。

换言之,周武王之所以伐纣成功,也是顺势而成的结果。

因为纣王的腐败淫乱,导致朝廷一干重臣有的被囚,有的外逃,内部矛盾过度激化,又不重军事,当周军兵临城下之时,甚至需要把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迎战,这样的国家怎么能不导致失败呢。

此时的殷商如同一只大病的老虎,早已奄奄一息,而周武王只是补了一发子弹,解决了老虎的性命。

当一个国家混乱毫无组织纪律,不遵循事实,必然会导致祸患。

而一个人也是如此,当一个人的信念混乱,不重视自身状态,一味腐败,对自身毫无自律可言,这样的人生必然产生灾祸。

而人生的智慧就是抛开表现看到本源,在事物未露先兆时,解决问题的根源。

道德经:在事情未露先兆时解决问题,才是避免祸患的大智慧

所以《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所以圣人能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而不是轻举妄动。

我们需要适应的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就是去做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而不是依靠自己的杂乱心念和妄为驱使,做一些荒淫无道,过分贪图的举止。

顺应其规律,才能在根源处避免问题的产生,使其正常健康的发展。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的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