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男孩叛逆,家長怎麼做最科學:瞭解變化 尊重成長

青春期男孩叛逆,家長怎麼做最科學:瞭解變化 尊重成長

青春期男孩對於家長來說是無比頭疼的,這個年齡段會有很多心理生理上的變化,如果家長不瞭解,就會發現孩子脾氣大、不聽話,叛逆不好管。其實如果你瞭解了這個年齡段男孩的生長髮育規律,科學的去管理教育,不但不會破壞關係,反而會在孩子的關鍵時期促進他未來一生的良好成長。

一、生理變化:青春期由於雄性荷爾蒙的變化,容易脾氣暴躁、陰晴不定

青春期男孩叛逆,家長怎麼做最科學:瞭解變化 尊重成長

性激素在人體內含量不多,但是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男性荷爾蒙在男孩的發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胎兒期的6-7周,是雄性荷爾蒙的第一高峰期,而青春期則是雄性荷爾蒙分泌的第二高峰期。瞭解到這個變化,家長就知道,這個階段,青春期的男孩可能會情緒不穩定、原來一個開朗陽光的男孩可能忽然會變得陰晴不定,如果原來和家人關係就比較緊張的男孩,這個階段就會變得更有攻擊性,不易管理。

專家研究發現,年輕男性的攻擊性的強弱和體內主要雄性激素---睪酮的濃度有關。所以瞭解到這個生理上變化帶來的情緒變化,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當孩子情緒起伏、激動、暴躁的時候,明智的方法是:理解他的身體變化帶來的情緒的變化,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家長要冷靜、有耐心,而不是火上澆油、情緒壓制。壓制的做法既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維護和建設。

青春期男孩叛逆,家長怎麼做最科學:瞭解變化 尊重成長

另外青春期男孩發育更快、體力更強,同時荷爾蒙增多,家長需要鼓勵青春期男孩更多運動,一是鍛鍊好身體,為今後一生的良好的健康狀況打好基礎,二來運動還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讓學習更順利,同時運動可以培養孩子的毅力和逆商,能夠有效幫助孩子們對抗青春期的不適。

內向的孩子可以練習跑步、游泳、自行車等個體運動,外向的就可以選擇足球、籃球等團體運動。

二、大腦功能男女不同,導致男女各有擅長


青春期男孩叛逆,家長怎麼做最科學:瞭解變化 尊重成長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青春期前後的人進行了腦組織的研究後,得出結論:男性大腦前後半球的神經連接比較好,有助於大腦與肢體的協調行動,而女性大腦則是左右半球鏈接好,有助於分析和直覺能力。

報告指出:平均而言,男性在學習和執行單一任務方面較好,女性具有優良的記憶力和社會認知技巧,應對多項任務和團隊工作方案時更為出色。不同的腦功能優勢,對男孩意味著,他們的語言能力、以及記憶能力不如女孩,而他們的動手能力、空間能力、操作各種機械的能力更強。

男孩女孩各有擅長,包括每個孩子也各有擅長的領域和優勢。所以在青春期的男孩在學習上,家長明智的做法是:發現引導他的優勢,著重培養為他的標誌性的優勢,培養他在優勢上的長期投入,以及通過優勢學習項目、優勢品格的培養,幫助孩子建立高自尊、高自信。而不是總注重男孩弱項的地方,總想著彌補短板,從而降低孩子的自尊自信,不利於孩子的長久發展。

三、心理變化:青春期男孩渴望獨立、尊重,對性懵懂

青春期男孩叛逆,家長怎麼做最科學:瞭解變化 尊重成長

青春期身體的極速發育,男孩心理也會產生變化,既渴望得到獨立的心理空間、得到足夠的尊重,但心理的成熟度還不足以應對所有情況。他們大腦的發育導致他們對壓力事件、情緒體驗更加敏感。這個時間也會更需要家長的教育成熟度來幫助應對青春期男孩的困境。

青春期同伴交往是孩子們主要探索、發展的社交方向,

針對男孩的心理獨立及社會交往,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進行有益的社會交往,建立良好的同學、同伴關係,提供相應的支持,幫助孩子在家庭以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拓展心智,增強人際能力。鼓勵適合孩子年齡的獨立行為。

青春期男孩叛逆,家長怎麼做最科學:瞭解變化 尊重成長

青春期由於男孩性發育從開始到逐漸成熟,性心理也是家長特別需要注重的一點。如果孩子不能從你這裡獲得有益的知識,那麼孩子自己尋找的途徑就很有可能不在你的掌控範圍,無法瞭解影響的後果。

針對性心理方面,家長應多學習一些性教育的知識,鼓勵孩子進行開放、輕鬆的針對敏感話題的溝通,建立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度。並且針對這個話題,建議家長做些準備,當孩子問起的時候,既不是含糊而過,也要考慮溝通的尺度。最主要的是,對孩子的想法、疑惑不批評,給予耐心解答,不迴避、保持良好溝通。

四、關於孩子人生價值觀、人生意義和目標的培養不可忽視


青春期男孩叛逆,家長怎麼做最科學:瞭解變化 尊重成長

其實在青春期對孩子的培養出了我們家長都能想到的學習、身體、心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對孩子人生價值觀的培養,這個往往是很多家長都忽視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威廉.戴蒙是傑出的青少年品格教育研究學者,也著重研究青少年對於人生意義和目標的想法和相應的不同表現。

青春期男孩叛逆,家長怎麼做最科學:瞭解變化 尊重成長

他發現,

有目的感、目標感的孩子,學習的動機比較高,會主動去學習,投入精力、熱情,去獲取一些和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同時也非常務實,能夠腳踏實地的呈現執行的效率。

在一些積極心理學家針對職場成功人人士的研究中也發現,特別成功的人士能夠非常清晰地回答“你想要努力達成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

而大多數年輕人、甚至在高成績優異、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中,大多數都沒有對自己的人生目的、意義以及目標沒有清晰化的思考和理解。這就造成了北大徐凱文教授總結說的“空心病”,學習好與不好,個人沒有意義感、價值感,內心的感覺是空虛無聊。

青春期男孩叛逆,家長怎麼做最科學:瞭解變化 尊重成長

威廉.戴蒙在一次訪問中,建議家長們針對孩子的價值觀、人生意義感展開討論和提問,刺激他們去思索,他舉出三個重要的問題可以鼓勵、促進孩子去思考:

一、我對什麼有興趣?我做什麼最享受?做什麼會讓我在生命中發光?

二、我最擅長什麼?我的才能在哪裡?

三、這世界需要什麼?世界有哪些問題、機會,可以發展成我幫助別人的所在?

這就和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教授倡導的幸福2.0理論的五要素之一:人生的意義和目的,這個要素很契合。

從青春早期就鼓勵孩子去思索人生意義和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良好的成績,更重要的是為了孩子長久的幸福和未來人生的價值。

-------

歡迎關注【五花馬積極心理】

一起關注青少年兒童養育教育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