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本土作家郭翠英作品:挖苦菜

清水河本土作家郭翠英作品:挖苦菜
清水河本土作家郭翠英作品:挖苦菜

勞動節快樂

春天一片奼紫嫣紅的花海里,許多人愛花,但更多時候應該採摘一些野菜,野菜雖不起眼,卻好吃又下飯。那是春天饋贈於人們的新鮮味道。就拿苦菜來說吧!它含水份較多,還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核黃素等,含礦物質膳食纖維,它含具有較多的植物化學物,清熱利溼殺菌解毒之功效。經常食用可具有防癌和減少便秘的功效。

清水河本土作家郭翠英作品:挖苦菜

挖苦菜勞動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徒步翻土可鍛鍊身體,現在的少年兒童不善於運動,蹲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造成學校每個班內約有有十分之一的胖兒,缺少運動會對兒童的正常生長造成很大影響,近視率逐年提高。

我們小時候,每到春暖花開,幾個小夥伴三個一群,五個一夥,手裡拿著鐵鍬、籃子、小鏟子,到田野邊挖苦菜。鮮嫩的苦菜煮了調涼菜吃,不鮮嫩的苦菜餵雞餵豬餵羊羔。我們邊走邊聊,不知不覺來到目的地,抬頭瞥一眼,山坡的那邊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競相鬥妍,一群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幾隻可愛的蝴蝶在林中上下翻飛時隱時現。我沉迷在美景中,夥伴們已經挖了不少苦菜。我從小做營生就比不上夥伴們潑辣,但還能堅持到最後,每當碰見一片嫩苦菜,大夥兒會爭先恐後地挖。

清水河本土作家郭翠英作品:挖苦菜

苦菜分兩種:一種是苦苣;另一種是甜苣,二者極其相似,甜苣深綠色;苦苣淺綠,葉呈扁而細的鋸齒狀,根部白而嫩,挖斷根,根部的傷口處有乳白色的液汁浸出,液汁沾到手上接觸到土就是一處黑斑,很難被清洗掉。苦苣比甜苣更具苦味,它的整個葉叢長到碗口大時,根和葉也老了煮不爛了,所以大多數挖苦菜者都喜歡甜苣,甜苣發嫩,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一個字:”苦",苦菜喜歡生長於黑爐土沙質之地,集中連片於一處。

小時候吃苦菜較多,我們將挖到的苦菜交於母親,母親將苦苣撒到豬圈或羊圐圙裡餵豬羊,將甜苣倒在院子裡摘去細鬚根,摘去附著於根部的雜物,抖去塵土,放盆裡洗上幾遍,然後放在開水鍋裡煮,大約十多分鐘,將煮熟了的苦菜撈到水盆裡,淘洗幾遍,攥去水份切碎拌上鹽湯、醋、素油做涼菜就飯吃。獨具一格的苦味;鍋裡的苦菜湯呢?倒入盆裡澄清,倒入罐子裡發酵成酸味時當飲料喝,我小時喝過一口,哈呀又酸又苦,太難喝了,從此以後,我最怕喝苦菜湯了。而母親卻說這酸苦的苦菜湯是清熱瀉火的好東西。

清水河本土作家郭翠英作品:挖苦菜

苦菜的生命力非常強,它傳播種子的方法不僅靠根,還有花呢!它的鬚根橫鋪在地裡,圍繞著地裡的營養不斷地攀旋著走,橫鬚根每隔約一釐米有個關節。再從這個關節處支出芽伸出地面;整株苦菜葉朵如果長到碗口那麼大,不幾天就會從正頭上伸出一根胎,胎上結滿花骨朵,等苦菜胎長到約尺把高的時候,胎頂端的苦菜花也相繼開放了,花謝後會從花朵的花盤上長出一個雪白如絮的絨毛球,絨毛球幹了後風一吹一個個小降落傘乘風而飄去,絨毛球中間有個香頭大小的黑色顆粒,顆粒便是苦菜的種子。

對苦菜的熱衷追求大約在近幾年,鄉村的年青人帶著妻兒蜂擁似的擠入城市,市裡人為了享受田園風光駕車跑到田間挖苦菜,苦菜居然興師動眾地攪動著城裡人的生活,鄉間老年人覺得有點失笑,市民們來到田間找到成片的苦菜挖個夠,個個揹著半袋苦菜向停車的方向走去。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農村,靠種田吃飯的老農們盯著田地特別緊,生怕我們這些淘氣包遭塌田地。我們這些孩兒們挖苦菜只能在田野畔,圪楞邊去尋覓苦菜的蹤跡,有時成群結隊的夥伴們一邊找雀窩,一邊拔苦菜。

大人們呢,每天鋤地時都帶個大筐,來到地邊把褲腿一挽,鞋子一脫,拎著鋤頭或是圪蹴或是跪著開始了勞作,他們緩緩移動于田野間,背後鋤死的苦菜、雜草等有時吆喝孩子們拾在袋子裡。大人們也會將曬得發蔫的苦菜吃力地提回家。一進院大把大把的苦菜撒進豬圈,那時的苦菜人吃時比較少,莊戶人只認為它是一種"草"。

清水河本土作家郭翠英作品:挖苦菜

仔細揣摩,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純綠色糧食食品、野苦菜給各行各業乃至子孫後代提供了健康的食糧,從口入的疑難雜症很少在群眾中出現,孩子們跑到山坡上、樹林中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得到大自然的哺育,身強體壯。

我愛農村;我愛苦菜;更愛家鄉人民純樸的風土人情。

清水河本土作家郭翠英作品:挖苦菜

作者簡介:郭翠英,1965年出生於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宏河鎮後井溝村,從事小學教育。

清水河本土作家郭翠英作品:挖苦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