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管城作為商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密集,是鄭州文化遺產最集中、分佈年代最廣泛、內涵最豐富、最具民族特色、與城市中心區建設關聯性最強的區域。自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這裡便成為人們生產生活、建設城池、商賈貿易的重要區域,從而留下了大量的優秀文化遺產。目前,我區已查明的文物點已有近300處。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代表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建築,會因風雨和歲月的侵蝕,而煙消雲散,但附著於這些建築和地域上的文化,則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至今。

來看看現在管城負載鄭州文化和歷史的建築。

鄭州城隍廟。位於鄭州市商城路東段路北,修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是河南省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落之一。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鄭州文廟。位於鄭州市東大街東段路北,始建於58-75年-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曾是鄭州歷史最久、佔地最廣、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北大清真寺。位於鄭州市北大街,建寺時間:元末明初,是伊斯蘭教在鄭州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清真寺。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此外,管城還保留了鄭州市主城區最多的衚衕和老街。

代書衚衕,位於西大街路北,有300多年的歷史,被認為是鄭州最具魅力的衚衕。衚衕長260米,寬四五米,整條衚衕呈“廠”字形。民國初,鄭縣法院設在附近,打官司的人越來越多。逐漸,這裡代人寫狀紙便成了一種職業,許多讀書人聚集在黃殿坑東沿招攬生意,代寫狀紙,還在自家門口掛上“代書處”的牌子。久而久之,黃殿坑東沿便被人們叫做代書衚衕,沿襲至今。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主事衚衕。南北走向,南起書院街,北至東大街,全長不過200多米,最早叫“張家義巷”。明萬曆二十四年,鄭州知府派人刻《鄭州創開義巷記》石碑嵌於對面路南的一堵牆壁上,表彰張大維樂善好施的義舉,倡導樂善濟人、急公好義之精神。從此這個小衚衕就名揚鄭州了。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劉家衚衕。位於南大街西大街向西100米路南,被稱為是鄭州最寬的衚衕。民國初年叫穿心衚衕,因該衚衕是在西大街的正中心穿過。後因該衚衕里居住劉姓做生意居民較多,遂習慣稱之為劉家衚衕。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曾經的劉家衚衕

唐子巷是南大街上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東起主事衚衕,西到南大街,東西全長約二三百米。關於唐子巷的名字,要追溯到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聽老人們說,最早沙家開了一個製糖的作坊,自產自銷。街坊鄰居們都知道沙家做的糖好吃,誰家有紅白喜事都跑到這裡來買。沙家的祖傳老店漸漸地遠近聞名起來,因而小巷也就得了這個名字。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書院街,因書院而得名。在街的東段,明崇禎十年(1637年)鄭州知州魯世任於此創建天中書院,遠近來學習的士子多達千人。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書院,十九年(1754年)改為東里書院。清光緒八年(1882年),鄭州知州王成德把東里書院遷移到此街,修建廣廈數十間,讓青年學生在裡邊學習,這街由此遂名書院街。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曾經的書院街

郭家大院,是鄭州市區最後一座四合院。位於書院街和紫荊山路路口,在東大街地鐵站A出口不遠處。郭家大院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郭家祖上幾輩都住在這裡。房屋歷經風霜,如今變得有些破舊。青磚、灰瓦、格子窗、青石板、花屋簷......對鄭州這座“新”的城市來說,能保留下來尤為珍貴。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五道衚衕。在南學街南側,曾有自東往西一至五道衚衕,可謂是鄭州同一條街上衚衕最多的地域了。這些衚衕的名字,從“一道衚衕”排列至“五道衚衕”。衚衕極短,都是一百多米。除了二道衚衕已被改造成居民區外,其餘衚衕尚存。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管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分佈圖(2017年)

管城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116.67平方公里的轄區內,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剪紙、泥塑、漆器、猴加官等優秀項目為代表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40多項,是鄭州市擁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多的非遺強區。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猴加官”是中原地區獨有的民間特色工藝品,流傳了近300年。2008年4月,“猴加官”被評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6月,又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今年近93歲高齡的魏義民老人,從14歲就開始學習製作和表演“猴加官”,是全國唯一掌握“猴加官”傳統技藝的民間藝人。隨著猴加官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手藝逐漸被大家關注。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中州派斫琴師王棟,製作的老杉靈機式古琴

王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技藝傳承人,以其中州派古琴斫制技藝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頗具影響力,其精湛的手工技藝,以及對藝術的完美追求堪稱經典。目前擁有河南地區最大的古琴製作工作室和河南地區設備最齊全的漆藝工作室。著有《斫桐集---古琴製作與修復》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王棟老師在給管城區的孩子們上課

趙恩民,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手工藝徽章獲得者,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於1986年起從事泥塑研究與創作。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趙恩民泥塑藝術研究院院長。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連德林(左) 趙恩民(右)

連德林,河南省非物質文化剪紙傳承人、鄭州市民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文藝家協會副會長,主持編纂過五部地方誌和一部文集,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被河南省文化廳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青薪傳承——管城回族區商都歷史傳承項目”自2018年5月啟動以來,在一年的時間內,得到了我區省市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高校志願者團隊及民間技藝傳承人等20餘名愛心人士擔任項目特聘講師的大力支持,走進管城近十所學校和社區,讓更多的管城青少年群體深刻地瞭解商都文化,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化遺產

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鄭州市管城回族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