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與父母分離給中國孩子帶來隱祕創傷

過早與父母分離給中國孩子帶來隱秘創傷

  來自中國內蒙古的14歲姑娘塞尼婭(Sainiya),怎麼能應付歐洲寄宿學校的生活?愛爾蘭一所名校負責招生工作的一位女士提出的這個問題,讓塞尼婭的父親、身在北京的出版商賀雄飛感到難以置信。

  “從3歲開始,她就在寄宿學校上學了,”他說,似乎這一點能回答上面的問題。但事實是這樣嗎?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中國家長為孩子選擇海外的教育,希望他們在健康的環境中,以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為基礎,學習世界級的技能。賀雄飛便是其中之一。

  他也是將孩子送去“託兒所”的數百萬家長之一。這種傳統始於1949年的共產黨革命,只有3歲大(有時甚至是2歲)的孩子一週都待在學校裡,有時會回家過週末,但並非總是如此。

  在聖哥倫比亞學院(St. Columba’s College)的那一年裡,除了不喜歡那裡的食物,塞尼婭似乎適應得很好。但這個結論恐怕並不明確,因為比起對水煮蔬菜的厭惡,情感創傷更難察覺。

  在中國,新一代受過西方教育的年輕精神分析學家擔心,幼年與父母或主要看護人分開的做法,給數百萬中國人造成了深刻而隱秘的創傷。在這裡,一代又一代人都認為,這樣做是正常的。

  這些專家認為,早年與家人分離作為一種有文獻記錄的心理學現象,在成年後造成了情感問題,他們可能無法形成健康的家庭關係。覺得幼時遭到拋棄的他們,會深深地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感到沮喪。

過早與父母分離給中國孩子帶來隱秘創傷

  下個月,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認證的分析師劉翼靈、北京大學的鐘傑博士和倫敦塔維斯托克中心(Tavistock Center)的王虓博士將在北京大學舉辦兩場公開講座,以及一場名為“精神分析中的早期分離”的研討會,研討會將持續四天時間。他們試圖以此幫助修復中國的心靈。這些活動面向的是那些希望更深入地瞭解自己,以及考慮以精神分析為職業的人。

  那場革命結束後,為了給家長,尤其是母親們騰出時間,讓他們能離開家門去工作,中國修建了許多“託兒所”。讓母親們走出家門是解放女性這個官方目標的一部分,但實際上是為了滿足共產黨的需要。

  在1958年到1962年的大躍進時期,這種現象達到了頂峰。當時,毛澤東下令中國實行農業合作化和加大工業生產,從而超越美國和英國,於是許多孩子被送去了寄宿學校。

  在《毛澤東的大饑荒》(Mao’s Great Famine)一書中,歷史學家馮客(Frank Dik?tter)記錄了當時幼兒園駭人聽聞的情況。飢餓、疾病和翫忽職守的現象相當普遍。

  如今,把孩子留給祖父母撫養,好讓承受著巨大經濟壓力的父母長時間工作的做法,在文化上也被人普遍接受。但劉翼靈稱,這種做法可能也會造成分離創傷。

過早與父母分離給中國孩子帶來隱秘創傷

  “所有人都說爺爺奶奶帶孩子沒問題,”她說。“但患者告訴我的情況卻不是這樣。他們和我說,當時真的很想爸爸媽媽。”

  中國的家庭不再會因為政治運動而分居多地,但現在的託兒所會產生什麼影響呢?在網上,家長們問道:“我工作太忙了,南京或上海哪兒有託兒所?收費是多少?”

  中國約有5500萬名兒童被進城打工的父母留給了農村的親戚,興許一年只能和父母見一次面。他們的情況又如何呢?

  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的中產階級家庭,祖父母把孩子交還給父母時,孩子可能已經認不得父母了,這又是一種分離。“這真的是個大問題,”劉翼靈說。

  在愛爾蘭那所學校,塞尼婭的變化很大,儘管她只待了一年。她瘦了,並且似乎很受同學歡迎。但她父親有些擔心。“你覺不覺得她談戀愛了?”他問。我不知道,我猜想塞尼婭也不會告訴他。

  當先進的儀器已能成功地對人的大腦中的毛細血管施行手術時,人類心靈的疾病卻變得日趨複雜和嚴重起來,死亡的恐懼,情感的荒蕪,慾望的迷亂,無處不在的孤獨,被命運棄絕的焦慮......所有這一切心靈之患,如今正像瘟疫一般在現代社會的人群中蔓延開來。

  事實上,不管承不承認,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同程度地有過精神障礙和心理疑症,都需要尋找心靈的慰籍和支撐。因此,當心理治療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熱門職業和日常需要時,用不著驚異,人類正在探尋著自己的救心良方。

  靜謐心理諮詢提醒您:心理的問題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等待與疑惑並不能解決問題本身。 此刻痛苦,就在此刻改變!找尋您生活中的幸福感!因為專業所以懂您!貼心、保密、專業的服務將為您的未來保駕護航。

  助您高效解決心理困惑的根源問題,10年專注個案心理諮詢,還您幸福美好生活。

  如您有心理困惑,可以私信給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