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人文關懷(二)——黃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鑑意義

跟國內外很多城市的發展軌跡一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老城區因為基礎設施與建築老化等,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如何使老城區重新煥發活力是業界長期研究的一項課題。通過大拆大建,還是通過微改造抑或兩者結合,根據不同城市與項目的特性,應區別對待。

類似的老城區微改造活化,很多城市都有過不同的嘗試,比如廣州的黃埔古港,佛山的嶺南新天地,番禺的沙灣古鎮等。

城市更新的人文關懷(二)——黃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鑑意義

黃埔古村一景(圖片來自網絡)

前幾年有一段時間,我在廣州工作,參觀過黃埔古港,認為很多方面值得借鑑的。今年又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黃埔古港作為當時廣東最重要的對外港口,其發展與衰落,以及近年的活化過程都是值得我們瞭解的。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專門閱讀了一些行內專家的文章,作了一些必要的歸納,在此分享給大家。文中很多句子與數據沿用所引文章,並未作太多修改,因此本文可以說是屬於半抄半原創。

一、黃埔古港的歷史

黃埔古港坐落於廣州市海珠區石基村,北臨新港東路,南與侖頭隔湧相望,西臨東環快速公路,東與常州、深井隔江相望。

明朝開始,因珠江三角洲圍墾使船舶行進難度加大,導致原來的扶胥港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解除海禁,指定黃埔作為外國來粵商船的碇泊所,並設立海關黃埔掛號口和稅館。1757年,清政府更關閉閩江浙三關,只餘廣州一關。從而確立了黃埔唯一對外通商口岸的地位。

城市更新的人文關懷(二)——黃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鑑意義

黃埔古港位置

路通則財通。對外通商口岸的身份為黃埔這個小村莊帶來了歷經幾百年的繁榮,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據《中國國際貿易史》收錄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的數據,當年廣東外貿進口總值2348萬量,其中在黃埔起水的就有1971萬量,佔80%以上。美國學者威廉∙C∙亨特在《廣州“番鬼”錄》中記載:“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比公司船隊季節在黃埔的那種景象更好看的了。各船的進口貨已起卸完畢,每艘船排成優美的行列,等待裝運茶葉”

對外通商口岸的身份一方面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開闊了當地人的眼界,促進了思想的進步。黃埔村先後出現了大批歷史名人,比如十三行的天寶行行主樑經國,著名經濟學家梁方仲、梁嘉彬;清代著名外交官胡璇澤、梁洵等等。

這種繁榮直到鴉片戰爭之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因外國商船性能的改進,加之列強深入內陸的侵略,黃埔古港的作用日漸減弱。咸豐九年(1859),廣東被逼開設洋關,至同治三年(1864)實行“洋船裝運者為洋稅”,黃埔掛號口改歸洋關遷址長洲島,並沿用黃埔之名。後民國在長洲島開辦黃埔軍校。致使人們知有長洲黃埔,而不知原來所在。

城市更新的人文關懷(二)——黃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鑑意義

昔日黃埔港(圖片來自網絡)

黃埔古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被人們所遺忘。

改造前的黃埔古村具有廣州市一般“城中村”的特徵,握手樓較多,村落環境髒亂差。

村裡街巷格局,擁有縱橫整齊、南北貫通的街巷數十條,而且保留著昔日城鎮的坊、街、裡、巷的特徵。

因黃埔古村曾長期位於相對邊緣的城鄉結合部而長期遊離於城市規劃管理之外,導致出現部分古民居被拆除,新建的建築與原有風格不協調的情況。

直到千禧年後,藉著瑞典哥德堡3號回訪廣州和2010年亞運會等,對黃埔古港古村進行了修復和整治工作。

二、整治改造思路與歷程

任何事情都不是拍腦袋,說做就做的。黃埔古村的改造也不例外。

改造前,以免違建增加今後開展工作的難度,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成立了專項工作小組,禁止違建行為的再發生。同時,組織並加強對村民的宣傳教育工作,使人們認識到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性。並收集有關正規的典籍,集中登記造冊,加以科學管理。

另外,還制定了一系列的上位規劃,比如《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廣州市舊城保護與更新規劃綱要》、《廣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等,通過具體的規劃來指導後期工作的開展。

按照“村港一體”的宗旨,區位、區政府對黃埔古港古村進行了全面的規劃設計,在開發利用中把古港古村進行了全面的規劃設計,在開發利用中把古港古村的歷史文化資源有機整合。通過設計一條長約3公里的旅遊觀光線路,將村內有代表性的古建築,古祠堂和景觀節點串聯起來,形成黃埔古村的風貌景區,以突出黃埔村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古建築修繕方面,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前期聘請專業團隊華南理工大學的建築設計研究院制定修繕方案。施工前邀請文化、歷史、民俗、古建築方面的專家與方案設計單位一起研討,力求方案論證嚴密、內容科學。最後一招“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進行施工,嚴格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技術原則進行修復、翻新,甚至某些古建築內的地磚,在修繕前都事先編號、拍照、以確保重新鋪設時不破壞原來的鋪設擺放順序,以保持古建築的原生態,順利完成了修繕工程。

雖說整體屬於微改造,但局部因規劃需要還是存在需要拆除的部分。為避免過度開發,確保歷史文化保護與重現,徵地拆遷工作以“抽疏保舊”,開發與保護並行,只對影響古建築景觀的現代建築予以拆除,古建築全部原地保留。在拆遷工作中,擬定了拆遷補償實施方案,明確了拆遷適用範圍、拆遷補償安置方式、拆遷補償標準及安置房的購置等一系列問題。並且實施過程中,對旅遊線路上需要抽疏的房屋是否動拆,高度尊居民意見,想拆則拆,不想拆亦可,通過立面裝飾燈其他方式將房屋融入到整體規劃中。這樣,最大程度保護了原居民利益,得到了村民對工作的支持。

同時,對村容村貌、居民生活居住環境和村內基礎設施進行了省級改造。對兩百多套房屋進行了加固修飾,完成內部公園的修建,雨汙分流省級改造等,改善了人居環境。

改造後的黃埔古村無論是人還是環境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她重新走入了世人的視野,成為一個旅遊休閒古村。

城市更新的人文關懷(二)——黃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鑑意義

古村商業(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黃埔古村旅遊業的興起,當地部分居民的工作方式由務農和附近打工轉變為在村內開展旅遊服務業等先關工作,享受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帶來的利益。在村裡開設各種飯店、飾品店、特產店、民宿等,為他們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收入來源。每天特別是節假日,冒名而來的各方遊客絡繹不絕。事實也證明,只有當地民眾參與,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容易把古村活化做好,取得成功。

一些原來的傳統建築,其功能也發生了變化。比如村內的梁姓祠堂改造成歷史陳列館,實現了祠堂由宗族祭祀場所,轉變成了歷史陳列館。通過歷史陳列館展示古村的歷史文化、港口文化、建築特色、歷史名人等。

城市更新的人文關懷(二)——黃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鑑意義

古建築成博物館(圖片來自網絡)

古村活化最重要是人,只有人才能帶來生氣。古村內各種民宿、私人出租房等,適應了旅遊人士以及周邊創業辦公區域年輕人的需要,為這裡帶來的足夠的人氣。

在黃埔古村內,近年進駐了許多追求獨特生活方式的人,這個特別的群體包括一些藝術家、音樂人、電影人、手工藝者等。在黃埔古村內也確實有一些私人酒吧,晚上四五張桌子,有人演奏,有人談天說地,為這個繁華而浮躁的都市增加了一種不一樣的雅靜。

除此之外,通過挖掘古村原有的歷史文化,黃埔古村經常舉行各種文化活動,活化傳統文化至於也吸引更多客流。在傳統節日、週末,文化相關管理部門在黃埔古村的祠堂上舉辦長期藝術展覽,免費傳授剪紙藝術,組織賞月燈會、粵劇私活局、古琴演奏會等群眾性活動。通過民間藝術活動的方式,加大群眾基礎,吸引一部分的文化藝術愛好者,為他們提供交流分享體驗的平臺。並且,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辦“北帝誕”大型風俗活動,吸引更多的港澳、海外大批相親和攝影發燒友前來省親參觀。每年重陽節,還會舉辦為期三天的“嶺南祠堂文化節”,作為一區一品牌的載體。

城市更新的人文關懷(二)——黃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鑑意義

古村龍舟(圖片來自網絡)

三、借鑑與思考

1、誰來主導?

誰來主導古村的活化改造,這是一個核心問題。相信當前此類改造還是以政府主導為主,並引入企業進行開發。古村落業權人自發性地活化改造相對比較少,但這種方式卻是最優的。比如中山的三溪村,其實政府投入很少,當有了一些成功的舊房改造成私房菜的例子後,慢慢就會吸引其他投資進入,並形成一個有特色性的餐飲村落。

國內很多案例告訴我們,過於相信社會單一資本的力量反而會導致文化變味。有時候,政府虧點錢投入進去,並非壞事,只要做得好,其後續帶來的價值會覆蓋前邊的投入,並且是可持續的。

2、準備要充分

從黃埔古港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前期的準備是十分重要的,從法律法規到上位規劃,從組成專門性部門到限制建設,從深入挖掘古文化到居民教育等等,只有準備充分,獲得原居民的支持,古村活化才能順利推進。

3、產權與利益的衝突

這一點在有關資料裡都沒有提及,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不動產產權的人,這一點我是十分敏感的。比如引入社會資本進行活化,社會資本肯定需要通過這些沿街商鋪的租金來收回自己的成本從而獲得利潤,但沿街商鋪其本來就有業主並且有租戶的,這些人根本沒有必要配合你。如何去促成合作,是一個難題,而解決這個難題,唯一方法是合作共贏,加強溝通。

4、商業利益與歷史文化活化之間的衝突

一件歷史文物,無論它歷史多久遠,多有研究價值,若永遠沒有人去發現它,人們沒有辦法去認識它,那麼它是完全沒有存在價值的。古村改造亦如此,光是進行建築物修繕,改善道路環境是不夠的。最重要是能帶來人流,來這裡居住的人,來這裡觀光的人,來這裡消費的人。

但如何吸引人們來呢?無論從黃埔古港還是嶺南新天地、沙灣古鎮等案例來看,都是各種小吃店、紀念品店、廟宇、藝術室等等。而嶺南的小吃、紀念品、廟宇、藝術等,大家其實都差不多,沒有什麼新意。同質化太強,商業性質太濃。

這種商業性,有時候掩蓋了原來文化的真實性

可是,倘若不搞商業,想要有人流就很難。沒有人流,企業前期投入的資金又不知何年何月可以收回。純粹看看歷史文物,瞭解歷史,感悟人生,這種高尚情操可能一百個人裡面都沒有幾個吧?這就是一種衝突,要的是經濟效益呢?還是文化效益?

5、內容與體驗很重要

吃吃喝喝,同質化太強,走馬觀燈,已經成為嶺南或者說中國大陸古村旅遊的一個共性了。如何在原有基礎上加入新的元素,新的內容去吸引人,並且留住人,增加回頭客,也是一道難題。

我本人覺得體驗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有些農村搞鄉村特色旅遊,已經懂得要讓體驗感增加的道理,比如插秧,比如割禾等,都是一種體驗。反過來,古村旅遊有哪些可以增加的體驗呢?原來是賣小吃,能不能就改為教人現場做小吃呢?教你如何做粽子,如何做油炸鬼等。原來賣工藝品的,增加教你做工藝品,做毛筆,做陶藝。

甚至,可以引入更多的元素,影視與古村結合,通過影視來吸引更多人流。其實早有成功案例,比如廣東江門台山的梅家大院,讓子彈飛讓她火了,雖然你到現場發現沒啥好看,但影視作品的影響力實在太大。比如江門赤坎,拍一代宗師的地方,也是靠這部電影火了。

(關於影視+古村改造+產業的這個想法,之後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探討。)

做古村旅遊,必須多動腦筋,純粹抄襲別人的方式只能贏得一時的成功,真正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那才是真正的勝利。

參考文獻:

羅國雄 《簡記黃埔古港的興衰》

廣州航海學院 文玉杭 陳鼎斌 《一帶一路背景下黃埔古港文化保護與傳承》

廣州市規劃局海珠分局 陳達良 《對廣州市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思考—以海珠區黃埔古港古村為例》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李女仙楊鵬 王婷 《城市更新理念下嶺南古村落的環境設計研究—以黃埔古村為例》

廣西師範大學 李從餘 《城市古村落人文活化創意實踐研究—以廣州黃埔古村“人在鳳浦”項目為例》

許孛來 武欣 《黃埔村早期建築保護的方法、問題及對策初探》

廣東金融學院 關春雨、鄭卓漩 《基於需求推動視角的美麗鄉村建設研究》

廣州市海珠區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張曉東 《黃埔古港古村開發中的文化保護利用與管理》

城市更新的人文關懷(二)——黃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鑑意義

歡迎關注--中山市城市更新研究院

文章來源自微信公眾號:中山市城市更新研究院

歡迎各界人士關注!本號只發布純乾貨文章哦~(ฅ´ω`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