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人文关怀(二)——黄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鉴意义

跟国内外很多城市的发展轨迹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老城区因为基础设施与建筑老化等,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如何使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是业界长期研究的一项课题。通过大拆大建,还是通过微改造抑或两者结合,根据不同城市与项目的特性,应区别对待。

类似的老城区微改造活化,很多城市都有过不同的尝试,比如广州的黄埔古港,佛山的岭南新天地,番禺的沙湾古镇等。

城市更新的人文关怀(二)——黄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鉴意义

黄埔古村一景(图片来自网络)

前几年有一段时间,我在广州工作,参观过黄埔古港,认为很多方面值得借鉴的。今年又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黄埔古港作为当时广东最重要的对外港口,其发展与衰落,以及近年的活化过程都是值得我们了解的。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专门阅读了一些行内专家的文章,作了一些必要的归纳,在此分享给大家。文中很多句子与数据沿用所引文章,并未作太多修改,因此本文可以说是属于半抄半原创。

一、黄埔古港的历史

黄埔古港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石基村,北临新港东路,南与仑头隔涌相望,西临东环快速公路,东与常州、深井隔江相望。

明朝开始,因珠江三角洲围垦使船舶行进难度加大,导致原来的扶胥港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解除海禁,指定黄埔作为外国来粤商船的碇泊所,并设立海关黄埔挂号口和税馆。1757年,清政府更关闭闽江浙三关,只余广州一关。从而确立了黄埔唯一对外通商口岸的地位。

城市更新的人文关怀(二)——黄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鉴意义

黄埔古港位置

路通则财通。对外通商口岸的身份为黄埔这个小村庄带来了历经几百年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据《中国国际贸易史》收录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数据,当年广东外贸进口总值2348万量,其中在黄埔起水的就有1971万量,占80%以上。美国学者威廉∙C∙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中记载:“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比公司船队季节在黄埔的那种景象更好看的了。各船的进口货已起卸完毕,每艘船排成优美的行列,等待装运茶叶”

对外通商口岸的身份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开阔了当地人的眼界,促进了思想的进步。黄埔村先后出现了大批历史名人,比如十三行的天宝行行主梁经国,著名经济学家梁方仲、梁嘉彬;清代著名外交官胡璇泽、梁洵等等。

这种繁荣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因外国商船性能的改进,加之列强深入内陆的侵略,黄埔古港的作用日渐减弱。咸丰九年(1859),广东被逼开设洋关,至同治三年(1864)实行“洋船装运者为洋税”,黄埔挂号口改归洋关迁址长洲岛,并沿用黄埔之名。后民国在长洲岛开办黄埔军校。致使人们知有长洲黄埔,而不知原来所在。

城市更新的人文关怀(二)——黄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鉴意义

昔日黄埔港(图片来自网络)

黄埔古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所遗忘。

改造前的黄埔古村具有广州市一般“城中村”的特征,握手楼较多,村落环境脏乱差。

村里街巷格局,拥有纵横整齐、南北贯通的街巷数十条,而且保留着昔日城镇的坊、街、里、巷的特征。

因黄埔古村曾长期位于相对边缘的城乡结合部而长期游离于城市规划管理之外,导致出现部分古民居被拆除,新建的建筑与原有风格不协调的情况。

直到千禧年后,借着瑞典哥德堡3号回访广州和2010年亚运会等,对黄埔古港古村进行了修复和整治工作。

二、整治改造思路与历程

任何事情都不是拍脑袋,说做就做的。黄埔古村的改造也不例外。

改造前,以免违建增加今后开展工作的难度,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禁止违建行为的再发生。同时,组织并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们认识到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收集有关正规的典籍,集中登记造册,加以科学管理。

另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上位规划,比如《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旧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纲要》、《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通过具体的规划来指导后期工作的开展。

按照“村港一体”的宗旨,区位、区政府对黄埔古港古村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在开发利用中把古港古村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在开发利用中把古港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机整合。通过设计一条长约3公里的旅游观光线路,将村内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古祠堂和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形成黄埔古村的风貌景区,以突出黄埔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古建筑修缮方面,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前期聘请专业团队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制定修缮方案。施工前邀请文化、历史、民俗、古建筑方面的专家与方案设计单位一起研讨,力求方案论证严密、内容科学。最后一招“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施工,严格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原则进行修复、翻新,甚至某些古建筑内的地砖,在修缮前都事先编号、拍照、以确保重新铺设时不破坏原来的铺设摆放顺序,以保持古建筑的原生态,顺利完成了修缮工程。

虽说整体属于微改造,但局部因规划需要还是存在需要拆除的部分。为避免过度开发,确保历史文化保护与重现,征地拆迁工作以“抽疏保旧”,开发与保护并行,只对影响古建筑景观的现代建筑予以拆除,古建筑全部原地保留。在拆迁工作中,拟定了拆迁补偿实施方案,明确了拆迁适用范围、拆迁补偿安置方式、拆迁补偿标准及安置房的购置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实施过程中,对旅游线路上需要抽疏的房屋是否动拆,高度尊居民意见,想拆则拆,不想拆亦可,通过立面装饰灯其他方式将房屋融入到整体规划中。这样,最大程度保护了原居民利益,得到了村民对工作的支持。

同时,对村容村貌、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和村内基础设施进行了省级改造。对两百多套房屋进行了加固修饰,完成内部公园的修建,雨污分流省级改造等,改善了人居环境。

改造后的黄埔古村无论是人还是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重新走入了世人的视野,成为一个旅游休闲古村。

城市更新的人文关怀(二)——黄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鉴意义

古村商业(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黄埔古村旅游业的兴起,当地部分居民的工作方式由务农和附近打工转变为在村内开展旅游服务业等先关工作,享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带来的利益。在村里开设各种饭店、饰品店、特产店、民宿等,为他们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收入来源。每天特别是节假日,冒名而来的各方游客络绎不绝。事实也证明,只有当地民众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容易把古村活化做好,取得成功。

一些原来的传统建筑,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村内的梁姓祠堂改造成历史陈列馆,实现了祠堂由宗族祭祀场所,转变成了历史陈列馆。通过历史陈列馆展示古村的历史文化、港口文化、建筑特色、历史名人等。

城市更新的人文关怀(二)——黄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鉴意义

古建筑成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古村活化最重要是人,只有人才能带来生气。古村内各种民宿、私人出租房等,适应了旅游人士以及周边创业办公区域年轻人的需要,为这里带来的足够的人气。

在黄埔古村内,近年进驻了许多追求独特生活方式的人,这个特别的群体包括一些艺术家、音乐人、电影人、手工艺者等。在黄埔古村内也确实有一些私人酒吧,晚上四五张桌子,有人演奏,有人谈天说地,为这个繁华而浮躁的都市增加了一种不一样的雅静。

除此之外,通过挖掘古村原有的历史文化,黄埔古村经常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活化传统文化至于也吸引更多客流。在传统节日、周末,文化相关管理部门在黄埔古村的祠堂上举办长期艺术展览,免费传授剪纸艺术,组织赏月灯会、粤剧私活局、古琴演奏会等群众性活动。通过民间艺术活动的方式,加大群众基础,吸引一部分的文化艺术爱好者,为他们提供交流分享体验的平台。并且,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北帝诞”大型风俗活动,吸引更多的港澳、海外大批相亲和摄影发烧友前来省亲参观。每年重阳节,还会举办为期三天的“岭南祠堂文化节”,作为一区一品牌的载体。

城市更新的人文关怀(二)——黄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鉴意义

古村龙舟(图片来自网络)

三、借鉴与思考

1、谁来主导?

谁来主导古村的活化改造,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相信当前此类改造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并引入企业进行开发。古村落业权人自发性地活化改造相对比较少,但这种方式却是最优的。比如中山的三溪村,其实政府投入很少,当有了一些成功的旧房改造成私房菜的例子后,慢慢就会吸引其他投资进入,并形成一个有特色性的餐饮村落。

国内很多案例告诉我们,过于相信社会单一资本的力量反而会导致文化变味。有时候,政府亏点钱投入进去,并非坏事,只要做得好,其后续带来的价值会覆盖前边的投入,并且是可持续的。

2、准备要充分

从黄埔古港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前期的准备是十分重要的,从法律法规到上位规划,从组成专门性部门到限制建设,从深入挖掘古文化到居民教育等等,只有准备充分,获得原居民的支持,古村活化才能顺利推进。

3、产权与利益的冲突

这一点在有关资料里都没有提及,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不动产产权的人,这一点我是十分敏感的。比如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活化,社会资本肯定需要通过这些沿街商铺的租金来收回自己的成本从而获得利润,但沿街商铺其本来就有业主并且有租户的,这些人根本没有必要配合你。如何去促成合作,是一个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唯一方法是合作共赢,加强沟通。

4、商业利益与历史文化活化之间的冲突

一件历史文物,无论它历史多久远,多有研究价值,若永远没有人去发现它,人们没有办法去认识它,那么它是完全没有存在价值的。古村改造亦如此,光是进行建筑物修缮,改善道路环境是不够的。最重要是能带来人流,来这里居住的人,来这里观光的人,来这里消费的人。

但如何吸引人们来呢?无论从黄埔古港还是岭南新天地、沙湾古镇等案例来看,都是各种小吃店、纪念品店、庙宇、艺术室等等。而岭南的小吃、纪念品、庙宇、艺术等,大家其实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新意。同质化太强,商业性质太浓。

这种商业性,有时候掩盖了原来文化的真实性

可是,倘若不搞商业,想要有人流就很难。没有人流,企业前期投入的资金又不知何年何月可以收回。纯粹看看历史文物,了解历史,感悟人生,这种高尚情操可能一百个人里面都没有几个吧?这就是一种冲突,要的是经济效益呢?还是文化效益?

5、内容与体验很重要

吃吃喝喝,同质化太强,走马观灯,已经成为岭南或者说中国大陆古村旅游的一个共性了。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新的内容去吸引人,并且留住人,增加回头客,也是一道难题。

我本人觉得体验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些农村搞乡村特色旅游,已经懂得要让体验感增加的道理,比如插秧,比如割禾等,都是一种体验。反过来,古村旅游有哪些可以增加的体验呢?原来是卖小吃,能不能就改为教人现场做小吃呢?教你如何做粽子,如何做油炸鬼等。原来卖工艺品的,增加教你做工艺品,做毛笔,做陶艺。

甚至,可以引入更多的元素,影视与古村结合,通过影视来吸引更多人流。其实早有成功案例,比如广东江门台山的梅家大院,让子弹飞让她火了,虽然你到现场发现没啥好看,但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实在太大。比如江门赤坎,拍一代宗师的地方,也是靠这部电影火了。

(关于影视+古村改造+产业的这个想法,之后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探讨。)

做古村旅游,必须多动脑筋,纯粹抄袭别人的方式只能赢得一时的成功,真正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那才是真正的胜利。

参考文献:

罗国雄 《简记黄埔古港的兴衰》

广州航海学院 文玉杭 陈鼎斌 《一带一路背景下黄埔古港文化保护与传承》

广州市规划局海珠分局 陈达良 《对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思考—以海珠区黄埔古港古村为例》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李女仙杨鹏 王婷 《城市更新理念下岭南古村落的环境设计研究—以黄埔古村为例》

广西师范大学 李从余 《城市古村落人文活化创意实践研究—以广州黄埔古村“人在凤浦”项目为例》

许孛来 武欣 《黄埔村早期建筑保护的方法、问题及对策初探》

广东金融学院 关春雨、郑卓漩 《基于需求推动视角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张晓东 《黄埔古港古村开发中的文化保护利用与管理》

城市更新的人文关怀(二)——黄埔古港微改造的借鉴意义

欢迎关注--中山市城市更新研究院

文章来源自微信公众号:中山市城市更新研究院

欢迎各界人士关注!本号只发布纯干货文章哦~(ฅ´ω`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