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

千年古县·井陉

“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井陉,自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连通晋冀的交通要冲,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

太行风光


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数次伐赵,屡攻不下,最后用反间计除掉赵国大将李牧,终于井陉关大败赵军;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次年七月返回咸阳途中染病暴毙于沙丘平台,辒辌车过井陉;公元前204年淮阴侯韩信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排兵布阵之法大战赵军主帅陈余,留下以少胜多“背水一战”的著名战例;堪称“世界邮驿史活化石”的秦皇古驿道上,至今仍保存完好近两米高的车辙印,见证了当年以咸阳为中心,向各地延伸的驰道驿站上车水马龙往来交错的繁华景象,同时也成为“车同轨,书同文”的唯一历史印证。有着“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的娘子关,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兵数万在此设防驻守;明朝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后裔于有道因生活所迫举家迁至太行山深处,在旷野深山之中取石为材建屋筑路,过着“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的隐居生活。1900年清政府军为抵御西进的八国联军入侵修筑庚子长墙,清政府守军头领刘光才带领军民与侵略者对峙长达五个多月,取得了清政府抗击八国联军唯一一场胜利。1940年历时5个多月、参战部队多达105个团的“百团大战”正是在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著名战役,为钳制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与日军在太行山上展开浴血激战,创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

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

太行春早


处于咽喉之地的井陉关,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遍地可见的矸子土及丰富的水源,为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称为“河北四大古窑址”的井陉窑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井陉窑自隋代开窑烧制白瓷,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发展,井陉窑与邢窑、定窑作为河北境内最具代表性的白瓷烧制窑口,在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在历代的发展中尤以金代最为兴盛,烧制好的白瓷经绵蔓河水运和井陉驿路运到当时的真定,再由真定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

自宋代既有开采记录的井陉煤矿,从最初的手工采挖至明清时期,采煤业逐渐发展壮大,清末及民国时期以井陉矿和正丰矿为代表的近代机器采煤大大加速了当时民族企业的发展步伐。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投资入股正丰煤矿,在井陉驻扎,投巨资兴建了总理楼、小姐楼、公子楼等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楼群。

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


一条绵蔓河弯弯绕绕穿行在山岭间,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无声无息的流淌着一年又一年,四季轮回间,见证了一次次的疆域争夺之战,见证了一代代朝宗更替变迁,也见证了这一片古老土地上曾经的繁荣与寂落……

太行奇秀·苍岩山

坐落于井陉县境内的太行奇秀——苍岩山,国家4A级景区,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国务院审定为历史文化名山。苍岩山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山林间古建遍布林立。福庆寺桥楼殿作为核心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岩关锁翠、风泉漱玉、书院午荫、碧涧灵檀、悬登梯云、桥殿飞虹、峭壁嵌珠、绝献回栏、空谷鸟鸣、悬崖奇柏、说法危台、虚阁藏幽、尚书古碣、阴崖石乳、窍开别天、炉峰夕照”而著名的“苍岩山十六景”,或雄奇巍峨、或峰回路转、或空灵幽远,被冠以“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的盛名。

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


在诸多绝妙景色中,“奇檀怪柏桥楼殿”又被称为“苍岩山三绝”,山林间随处可见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白檀树,层层叠叠、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远远望去檀林如海。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檀树更是不胜枚举,古树姿态各异,奇特别致,树根在山谷间、悬崖边、巨石旁盘根错节,树干空心没皮,堪称一绝。

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

苍岩山


丰富的植被分布中,还有上万棵或侧生、或矗立、或倒悬的千年古柏树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千姿百态,最为奇特的是古柏树无论是生长在南北东西哪个方向,树冠都朝着山顶南阳公主祠的方向生长,形成“古柏朝圣”的奇观,此景又为三绝之第二绝。

景区内可谓步步有景,移步换景,群峰耸立、怪石嶙峋。深涧幽谷之间偶闻阵阵鸟鸣,清泉顺流淙淙而出,绿荫护庇之下行步在渐高渐远的台阶之上,总会给人一种远离喧嚣纷扰、而难得的幽静之意。也正是得益于如此佳境之地的浸染,历史上的苍岩山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汇聚于,一度形成了享誉一方的苍山书院文化。

传说苍岩圣母在此修行六十余年,以其高超的医术救施一方百姓于病痛疾苦之中,受到当地百姓的敬仰,最终羽化成仙。关于苍岩圣母的原型,传说亦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北周皇帝宇文毓之女妙阳公主,有的说是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还有的说是妙庄王之女三皇姑。无论哪一种说法,说的都是苍岩圣母在苍岩山一带修行时遍山采药、救苦救难、疗化苍生、恩泽四方、慈济救施的故事。

为纪念苍岩圣母而兴起的庙会到今天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成为苍岩山一年一度的盛事。庙会的起源,源于对当地百姓对“苍山圣母”三皇姑的崇拜与祭祀。庙会的延续一方面是对三皇姑进行祭祀,另外一方面是祈求三皇姑保佑平安,降福人间。每年三月初三庙会期间,方圆百里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香客、游客都会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带着各自虔诚的祈愿,前来祈福朝拜,彼时山上山下处处都是摩肩接踵的人群,热闹非凡。

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


集“雄、奇、秀、险、幽”众美为一体的苍岩山,凭借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吸引着众多影视剧组的目光。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华语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片尾玉娇龙从桥上纵身一跃的镜头便是取景于此。还有《西游记》、《乙未豪客传奇》、《白龙剑》、《木乃伊3》、《鸡毛信》、《大国医》、《破袭战》、《花木兰》等众多影视剧都来这里取景。

桥殿飞虹·福庆寺桥楼殿

福庆寺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楼殿现为福庆寺主体建筑,两层重檐歇山式楼阁大殿,黄绿琉璃瓦相间木式建筑,凌空飞驾于刀削斧劈般的峭壁之间。整座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出廓,凭空而建、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桥楼殿因建筑时间最早、悬空度最高而名列中国三大悬空寺首位,又为苍岩山三绝之首。古人有诗云:“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来行形容桥楼殿的奇特景观。

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

桥楼殿


很多人都会疑问一千多年前的建造者是用什么方法在两山峭壁间建造起一座如此宏伟的庞然大物?由于苍岩山地处太行山深山区,气候变化较之平原地区差异性更大,隆冬季节,建造者在悬崖间逐层铺建木架并往上不断泼水,借助寒冷的气候待水结冰,逐渐抬高木架高度,达到建造大殿要求的高度后开始搭桥建殿。此法在传说中亦被相传为当年鲁班将柴草垛满山涧,搭起桥拱,当地称“柴牛”,一夜修了一座二十二道拱券的天桥,天桥修好后便火烧“柴牛”,随后灰落桥出。

关于福庆寺的建造年代,据考证原名兴善寺,始建于西晋,距今约一千六百余年,隋代时曾大肆扩建,形成一座规模宏伟,金碧辉煌、依山而建的古建筑群。但据寺内现存最早的宋乾兴元年(1022年)《井陉县大化乡新修苍岩山福庆寺碑铭井序》碑文记载,福庆寺的最初建造年代及建造者,在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就已无准确记载,当时仅凭当地人传说此寺旧名“兴善寺”,曾有公主出家于此。碑文中还记载了宋咸平五年(1002年),五台山华严宗僧人诠悦,由华严寺来此地重修庙宇的情景,同时还详细记述了诠悦与另外一名僧人智簧,到谯郡上书真宗,要求批准重修苍岩山寺院,及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敕赐“福庆寺”寺名的经过。现存桥楼殿为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建,建在深约80余米,长约15米,宽约9米的石桥上,石桥则由二十二道拱券纵向并列砌筑,单孔跨度的建造模式与百里之外的赵县赵州桥建造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福庆寺内现有古碑多达一百六十多通,为宋、金、元、明、清及民国各时期遗存。

朝拜者俯身沿着陡峭的台阶拾级而上,峰回路转,迎面而见天王殿廊前“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的楹联写尽了这空旷山谷之间大道无形之意。福庆寺桥楼殿深藏于巍巍太行之间,建筑风格一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轴线建筑模式,依山势而建,形成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

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


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深厚的文化、汇聚在岁月的长河里,融汇成一段段动听的故事,代代相传,讲述着古往今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