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皇为何多次“诏求直言”?各方面原因促成

"诏求直言"是指以皇帝的名义颁发诏书,要求臣民就某事项,有时也没有具体事项进行言事的行为。

目的是为了处理一些特殊情况,解决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言谏制度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但当时尚不完备。发展到了宋代,已经成为中央监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诏求直言是皇帝的一种特殊求谏方式,皇帝广开言路来塑造一种明君的形象,从求言诏书的内容来看并没有对谏议人员及其内容有所限制,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有所不一,许多官员因为上书劝谏因言获罪。诏求直言作为一种特殊时期的监察模式是对宋代监察体制的补充,它不仅仅使得中央和地方官员有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更开放了一个平民百姓与皇帝对话的政治平台。虽然在上书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乱象,但无疑有利于统治者掌握民情。今天我们便来分析一下宋朝皇帝"诏求直言"的原因。

宋皇为何多次“诏求直言”?各方面原因促成

天谴论的影响

宋代皇帝诏求直言次数较多,当发生灾异和危机时,统治者意图群策群力来缓解自然灾害或危机对现实政治的冲击。其求言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受到自然灾害的直接影响,还和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相关。宋代皇帝诏求直言有其一定的灾异天谴理论基础,每逢重大灾异,皇帝往往会下诏求言来救政弭灾。

宋皇为何多次“诏求直言”?各方面原因促成

天谴论是影响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对于自然灾害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人们往往将灾异视为上天的谴告。《春秋》中就有大量关于灾异遣告的记载。西汉董仲舒为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把天谴论进一步系统化建立了"天人感应论"。此后这种儒家传统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灾 异遣告说也不断被史学家应用和书写。天人感应论认为,天子的权利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当君主失德违背天意从事时,上天会降灾异以示警告。

宋皇为何多次“诏求直言”?各方面原因促成

由于天谴论的影响,发生灾异时君主往往视为上天对自身失德的警告,进而检讨自身下诏求言。宋代灾异求言有很多,如旱灾求言、雨灾求言、火灾求言、地震求言、彗星求言和日食求言等。

在天谴论的影响下,灾异求言成为宋代皇帝诏求直言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发生重大危机时,为满足时局的需要是皇帝求言的又一推动力。从宋初立国开始,一直受到邻国的侵扰,边疆战争不断,加之宋庭推行"右文"和"守内虚外"的政策,在对外战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宋代皇帝危机求言高达 35 次,主要集中在宋钦宗和宋高宗两朝。此外,为数不多的改元求言、收复失地和诏前宰执言事等求言类型也是迫于局势的需要,战争危机求言成为宋代皇帝求言的一个主要原因。

时局的需要

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皇帝也无能为力时,就会群策群力,因此宋代皇帝诏求直言很多情况下往往是迫于局势的需要,特别是危难时期的求言。在北宋初期和后期,以至于整个南宋一朝,宋朝疆域都受到邻国的侵扰。在面对战况不利又无计可施时,君主会下发求言诏书,问计于朝臣和民众。太平兴国七年,辽景宗去世,年幼的辽圣宗即位,由萧太后摄政。雍熙三年,宋太宗命曹彬率主力北上,直取燕京,后战败,辽圣宗和萧太后趁机南侵,刘廷让部全军覆没。贺令图、杨重进被俘。端拱元年十月,辽军攻占涿州。十一月,辽军攻下长城口,又占满城,进至唐河北,大战多次,双方伤亡惨重。宋太宗在端拱二年正月十一日下发求言诏书:

"顷者以燕蓟之民,国家旧俗,此因晋室,遂陷北戎。耆老没于遐荒,子孙坠于涂炭。间岁以来,乘秋为患。凡中外臣僚、文武百辟,比肩食禄,峨冠在庭,必有智路宏深、才识并茂,可以坐清祅祲,克静烽烟,各宜悉陈所见,密具封章。所责尽心,无効钳口。"

宋皇为何多次“诏求直言”?各方面原因促成

宋太宗的攻辽大计失败,面对辽军的步步紧逼,无计可施而问政于文武众臣。

士大夫给予皇帝的压力

诏求直言并非都是宋代皇帝主动进行的政治行为。在发生灾害和危机时,宋代士大夫往往积极上书皇帝下诏求言,尤其是宰执群体,更与时政阙失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到灾异天谴转移论的影响。在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士大夫积极参政,寻求更多的话语权,这一方面与皇帝主动求言的行为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也对君主施予了舆论压力,促使皇帝被迫下发求言诏书。

宋皇为何多次“诏求直言”?各方面原因促成

灾异天谴论意在谴责君主的言行,看似君主对灾异负全部责任,但也常有上天降责,皇帝令大臣替罪的事例。《吕氏春秋·制乐》中记载了宋景公时期发生星变,景公问计于子韦,子韦建议可将祸移罪于宰相。除了可移罪于宰相,他还提出了移于民众、移于收成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西汉王莽时期,这种大臣替罪行为颇为流行。大司马逯并和大司马陈茂都曾因日食而免官,每逢重大灾异,策免三公也成为了一种惯例。

宋代灾异发生时,执政大臣往往上书请罪,主动承担责任,但大多情况下君主并不会降责于大臣。绍兴七年七月,因旱求言,宰臣张浚、枢密院使秦桧已下,皆引咎乞罢黜。绍兴三十一年夏四月,殿中侍御史陈俊卿以"久雨",上疏请求高宗求直言,宰臣陈康伯、朱倬也上书待罪,高宗曰:"罪在朕躬,岂可移过大臣?"

尽管高宗没有移罪于大臣,在灾异天谴转移论的影响下,辅政大臣作为主要政治参与人员,对灾异的发生承担相应责任,他们积极施行救灾弥灾之策,成为促使皇帝下诏求言的压力之一。

诏求直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一种弥灾救助手段。

总结

宋朝皇帝的"诏求直言"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宋代皇帝求言的次数与时政危机和自然灾害有密切联系,且受皇帝本人明智与昏庸的影响。宋代皇帝诏求直言和党争密切相关,无论是从求言原因来看,还是从求言效果来说,都受到北宋党争的影响;朝臣利用皇帝求言机会进行舆论造势,发表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政治言论,如宋仁宗明道元年的火灾求言,大臣们不断请求皇太后还政,成为时政热点的突破,进而对当政者进行限制;宋代皇帝下发求言诏书之后,会对臣民进言进行一定的控制,一些投机分子也揣测皇帝心意以求升进。对于不利言论,宋代皇帝往往给予上书者严重惩罚。宋高宗绍兴八年的危机求言,高宗倾向和议,当时士大夫皆以为和议不可。主战派人员大多遭到贬斥。议和派官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升迁。此外,皇帝也会采取罢求直言的形式来维护政权。

宋代皇帝诏求直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但这种限制是有限的

。考察诏求直言的宋代皇权的关系,宋初诏求直言的确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但随着皇帝求言的行之日久,这种进言渠道逐渐被帝王所掌握,使之为皇权服务,成为皇帝建立纳谏明君形象的一种手段。

宋代皇帝诏求直言成为了宋代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对宋代的时政民生颇有改善,影响着宋代的政治文化,但对臣民所上封事的施行与否,往往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有时诏求直言在皇帝和上书者看来,也知道不一定取到具体效果,但是这种形式一直存在,一直被提倡。皇帝的登基求言甚至成为宋代祖宗故事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君臣在灾害和危机面前积极求变的一种表态,在某种层面可以消解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对现实政治的冲击。宋代皇帝诏求直言类似于一种礼仪性的存在,有很强的象征作用,所以得到长期保留和书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