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負著鄉愁的費孝通

揹負著鄉愁的費孝通

  那天,我與老師、同學們一起陪同武漢來蘇的《書法報》李金豹老師一行到開弦弓村。李老師是一位資深文化學者、記者、書法家。他參觀了開弦弓村後說:“我有幸瞻拜費孝通及江村紀念館,參觀江村後感覺吳江有這樣的奇男子、偉丈夫,讓我欽佩不已!”

  我相信李老師的感受是由衷的。費老一生為中國鄉村走上致富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開弦弓村發生的變化就是一例。

  在開弦弓“中國江村文化園”中,有一座和真人大小一樣的費孝通塑像。費老安然坐在椅上,身體微微傾斜、溫和平靜的笑容掛在臉上。

  費老腳下是與他一生連在一起的開弦弓村。在他一生中,費老26次訪問江村,目標只有一個:以最可靠的資料解釋中國社會生態的真相,讓社會進步更快,讓百姓致富路徑更寬廣。

  因為開弦弓村,費老寫就了一生最著名的專著《江村經濟》。憑藉此書,他於1981年獲得赫胥黎獎章。這是人類學學科中的最高榮譽,成為第一位接受這項榮譽的中國學者。但費老不是為了得獎,而是為了農民致富。他調查江村後得出結論:“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

  費老是農民的知音,在1957年重訪開弦弓村時,他仍不顧政治上的壓力,希望中央讓農村“發展小工業,恢復副業。”當時,社會主義改造行動已經結束,開弦弓村為單一的農業村,儘管糧食增產了,可農民並沒有富裕。開弦弓村的老百姓根據費老的建議,於1968年開辦了一家機械化繅絲廠,從此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費老一生孜孜以求的“富民”理想正一步步在開弦弓村實現。開弦弓村現在已是吳江區新農村建設的典範,也是蘇州市、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的優秀樣版。

  費老已遠去,但我時時感受到他就在我們身邊。我記得費老生前為自己寫了墓誌銘:“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生命、勞動和鄉土結合在一起,就不怕時間的沖洗了。”

  故鄉的風物、故鄉的景緻、故鄉的人情、故鄉的傳說、故鄉的夢境、故鄉的變化總是讓費老魂牽夢繞,也讓費老在大江南北考察時不忘為家鄉奔走。

  我想,這就是讓人敬仰、讓人膜拜的費老,終其一生揹負著濃濃的鄉愁前行的費老!(周建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