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曆法——費孝通《江村經濟》

這三種曆法均被村裡的人們採用。但各有各的作用,

西曆通常在新建的機構如學校、合作工廠和行政辦公室裡使用。這些機構必須與使用西曆的外界協調工作

傳統的陰曆最廣泛使用在記憶動感情的事件以及接洽實際事務等場合。它被用作傳統社會活動日的一套名稱。在宗教活動上,人們也廣泛使用陰曆。每月初一及十五要定期祭祀灶神。人們還在這兩個日子裡去廟宇拜佛或吃素齋。在祖先的生日、忌日和固定的節日要祭祖,但有些節日是根據傳統的節氣來安排的。

傳統的節氣並不是用作記日子的,而是用來記氣候變化的。有了這一總的系統,每個地方可根據當地情況來安排農活日程。

這個系統主要用於生產勞動。除日常談話外,下列歌謠說明了它的作用:

白露白迷迷(指稻花開)

秋分稻秀齊

霜降剪早稻

立冬一齊倒

向我提供情況的人曾來一信,也可引述其中一段:

“村裡的人,每年有兩個清閒的時期,第一個階段是在秋天,從處暑到寒露,為時約兩個月……第二階段是在冬天,從大雪到年底,也是兩個月,在這農閒季節,我們出去經商。”

農民用傳統的節氣來記憶、預計和安排他們的農活。但節氣不能單獨使用,因為沒有推算日期的辦法,在使用上有困難。農村用陰曆來算日子。人們必須學習每年各個節氣的相應日期。例如上表所示,第一個立春是在正月十三日,而第二個立春則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因此,也可以這樣說,陰曆通過節氣系統來安排人們的工作順序。

曆本並非村民自己編排,他們只是從城鎮買來一紅色小冊子,根據出版的歷本來進行活動。他們也不懂其曆法的原理,他們甚至不知道曆本是哪裡發行或經誰批准的。因政府禁止傳統歷,出版這些小冊子是非法的。我未能找到誰是負責的出版者。

然而政府的行動在任何意義上來說,並未影響小冊子的普及和聲譽。在任何一家人的房屋中都可以找到這本冊子,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往往是家中唯一的一本書。人們通常將它放在灶神爺前面,被當作一種護身符。不僅在安排工作時,而且在進行各種社會活動和私人事務的時候,農民都要查詢這本曆書。在曆本中,每一天,有一欄,專門說明哪些事在這一天做吉利,哪些事不吉利。我列舉數欄說明如下:

三月一日(1936年),星期日;陰曆二月初八日

張大帝(洪水之神)生日。

宜祭祀,祈福求嗣,還願,會親友,經商,上官赴任,結婚姻,行聘,嫁娶,遷入新宅,移徙,裁衣,修造,豎柱上梁,修店鋪,開市,立券,開倉庫,栽種,破土,安葬。

不宜用茅草鋪蓋房頂,灌田,行獵。

三月二日,星期一;陰曆二月初九日

宜會親友,捕捉畋獵。

不宜訴訟,求醫療病。(植物發芽)

三月十六日,星期一;陰曆二月二十三日

諸事不宜。

三月二十七日,星期五;陰曆三月初五日

宜沐浴,畋獵取魚,掃舍宇。

不宜安床,買地納財。(開始雷鳴)

農民並非完全按照欄內所列的忠告行事。但蓋房、安排婚事、開始長途旅行等事,他們確實要查詢此種曆本。他們根據欄內所列吉利的事情多少,籠統地區別“宜”或“不宜”的日子。他們避免在“不宜”的日子,特別是那些表明“諸事不宜”的日子,進行重要的冒風險的活動。每隔數天,在這一欄的末尾有一項括號內的說明,如“植物發芽”和“開始雷鳴”等。這是用週期性的自然現象來推算時間的一種附加系統。


三種曆法——費孝通《江村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