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华县大明悬棺的逸闻趣事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华县大明悬棺的逸闻趣事

作者 刘亦农

说起我国古代遗存至今的陕西华县大明乡的悬棺,以及其丰富的逸闻趣事。有两个关键人物先要做详细介绍:其一是明末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烺;其二是康熙皇帝。我们先从朱慈烺说起。

一、 30年的反清复明

李自成公元1644年3月19日打进北京城,崇祯皇帝惊恐万状,可是他强压慌乱,仍镇静地命人将皇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照连夜送出宫门,然后自缢身亡。当年16岁的朱慈烺离京后为什么潜逃至陕西华县,其原因有多种说法,我只相信,他是奔他“先姑”来的。

渭南华县大明悬棺的逸闻趣事

向云空禅院进发

华县赤水镇一街两河,街西赤水河,街东遇仙河,遇仙河上游有一大明乡,大明乡有一村叫抬头庵,这个村旁有一个上清观,朱元璋的姐姐曾在此地削发为尼。这个庵堂香火兴旺,直到解放后庙宇碑石还保存的很好,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抬头庵村年龄稍长一点的老人,现在都清楚地记得庙宇被毁的情况。最近村民挖出的碑石庙基,即可清晰地看出当年上清观的大体情况。朱慈烺和他的随从大臣到华县后,为了不引人注意,他们并未直奔上清观,而是在离上清观不远的赤水河中上游的圣山寺落脚,由于圣山离官府官道太近,他们又迁往太平寺,后改名大明寺。

崇祯四皇子朱慈烺在大明寺稳定下来之后,就开始谋划反清复明大计,为了便于唤起百性对大明江山的拥戴,首先在方圆建造寺庙来保护他和他的大臣随从们的身份。没有用多长时间,他相继在赤水河和遇仙河上游一带建起兴国寺、护国寺、兰若寺等庙宇。随着事业的进一步壮大,又将住地与周围的村庄命名为大明、崇宁、崇安。再从此派生出了朱张、南王、忠王等村名。据现在当地一些老人回忆,原来圣山、兴国、护国、若兰等庙宇,包括蕴空禅院墙壁上的壁画,都是暗示反清复明的画图。这些说法,以及这一带周围村庄的命名,既表明了四皇子的随从大臣、部下短期内在这一带活动的成绩,也说明反清复明这杆大旗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渭南华县大明悬棺的逸闻趣事

这个穿红衣服的人给我们讲解蕴空禅院的故事,她说她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是自愿看管禅院的。

上述活动无疑极大地鼓舞了四皇子,他深知:反清复明的核心是兵权,招兵买马为当务之急。四皇子在清明山下,建了一个截至今天人们还在叫的十里马场,开始训练军队。1970年笔者作为知青修桥峪水库时,就住在十里马场。这个马场地域辽阔平坦,属于高原上的洼地,是一个天然的练兵场。下面一段话是我下载网上的。“当四皇子竖起反清复明的招兵大旗之后,周围百姓由于对当时清廷统治汉人的传统偏见,对四皇子的招兵买马一呼百应,当地几乎到了全民皆兵的阵势。不久,四皇子反清复明的奏折传到了康熙皇帝的御案上,清廷即派大将率兵前往征剿,万没料到却被四皇子亦民亦兵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一连几次,清兵均是落荒而归。从此,当地便有了形容四皇子军队打败清兵的顺口溜:

陕西冷娃, 铡刃上安锨把。铁叉耙子用处大, 打开了摸住啥就是啥, 看你清兵怕不怕……

二、康熙皇帝的“统一战线”

据老舍先生回忆:毛主席说过,康熙皇帝对中华民族做出过两个伟大的贡献。头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他曾大规模用兵:削平三藩,统一台湾,进兵新疆,西藏,收治蒙古,抵御沙俄。使当时大清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他先团结蒙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后来又团结了汉族的上层人士——毛主席在这里所说的汉族的上层人士,笔者以为:应该包括四皇子朱慈烺。

渭南华县大明悬棺的逸闻趣事

康熙皇帝深知:满族的兵力人力远不据以统治这样一个大国,团结全国各族民众应成为国策,特别是对于一个有强大号召力的四皇子朱慈烺,征剿是下策,议和为上策。如果说在前几次征剿过程中清政府吃了败战 ,那只能说明康熙皇帝在国事纷乱的初创时期没有下定决心 。以朱慈烺所在的崇宁、高塘、大明、金惠等地区,对康熙皇帝来说不过是弹丸小地,夷平此地应不是太难的事情,以康熙的雄才大略和智慧,他应在考虑深层次的问题,考虑弃战求和之策。公元1674年,康熙皇帝决定用议和的办法解决朱慈烺的问题,遂派官员前往协商,只要四皇子不继续造反不称帝,就把大明这块地方赐给他。

朱慈烺1644年逃出北京城,到1674年(即康熙14年),朱慈琅扯起反清复明旗帜已有30年了,朱慈烺明白:反清复明的梦想越来越化为泡影,大势已去,难以逆转了。如果放弃复明行动,就等于放弃了大明江山。何以甘心?如果不放弃,官兵和百姓肯定要做无谓而大量的牺牲,何以面对苍生?最后,四皇子痛苦而理智地做出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但却是最明智的决定:“接受议和。但我是明朝的太子,生不做清官,死不沾清土。”

1674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朱慈烺接受议和和赐封地,到大明寺西南约3公里处凤凰山云寂寺削发为僧,撒手尘世俗事,法号为普乾法师。朱慈烺在此终老。

三、朱慈烺圆寂悬棺——死不沾清土

朱慈烺议和以后,大明一带作为赐封地,终于正大光明的在大清的土地上,竖起了大明的旗帜。一些寺庙中反清复明的壁画,有关大明的一些文物,与大明四皇子相关联的一些地名村名等等也都保存到了现在。说一句题外话:正如意大利罗马城中的梵蒂冈,华县大明当年也成为大清帝国中的“国中之国”。这应是我国最早的一国两制的雏形。一改中国势不两立,赶尽杀绝的政治模式,成为妥协政治协商政治的典范。

渭南华县大明悬棺的逸闻趣事

还我河山壁画

渭南华县大明悬棺的逸闻趣事

南山驯马图——实为南山十里马场练兵图

又过了27年,公元1701年即康熙四十年正月十五日过后,四皇子自觉大限已到,唤来众弟子,盘膝围坐曰:“吾乃天数已满,力不从心。寝宫建成,棺材悬空。终生大业未能如愿。从今后‘蕴空’二字取代‘凤凰’二字,以了心愿。蕴空含蓄,显而不露,秘而不宣啊……” 此后,凤凰山改为蕴空山,云寂寺改为蕴空禅院。当年农历3月17日,四皇子亡魂归天,享年73岁。之后,其弟子们便按师父遗嘱,选定风水墓地将其棺材用铁索悬在精心构筑的大墓中,且四周不着其土,最后唯留墓门收顶密封,上架房屋以遮风避雨,此为其葬。心诚的弟子们为了师父之灵早归西天成佛,便每日按时入墓诵经。如此,天长日久,墓门则成为后世虔诚信徒或四方游客祭扫、观光“悬棺”之要口,“蕴空禅院看悬棺”之话语亦留传于世。

渭南华县大明悬棺的逸闻趣事


渭南华县大明悬棺的逸闻趣事

棺木离地约20厘米

将近半个世纪前的1970年代,华县几万人修建桥峪水库,笔者也是民工之一,劳动之余年轻人成群结队从桥峪翻过一架山,去看悬棺之举,实在是蔚为壮观。说远了,我们再说四皇子圆寂悬棺之后,每年农历3月17日在蕴空禅院形成庙会,山上山下,人来人往,数百年延续不绝。在大明、高塘、金惠、崇宁塬上,有这样一首歌谣广流传:“ 天也奇,地也奇,大清地盘竖起大明旗;说也怪,唱也怪,得了大明宫,尸棺悬空中”。窃以为:这首歌谣是在歌颂康熙大帝。在一个四处征战皇权圣(独)裁的时代,谁能允许一个想推翻自己的集团和地方存在?更何况对手是明室的太子?可是,存有大胸怀,拥有大智慧的康熙大帝做到了这一点。这真是 天也奇,地也奇啊!这首歌谣也在委婉的批评朱慈烺。什么国仇家恨,什么是非曲直,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转头一笑罢了!

四、游蕴空禅院杂记

四皇子朱慈烺当年活动的区域大体是在:崇宁、高塘、圣山、大明、金惠这些乡镇,而这一带正是赤水河和遇仙河流域范围,这是一个神秘而故事密集的地方:赤水街西头有赤水河,其上游有周处庙。周处上山射杀恶虎,此山称为伏虎山;周处下河斩杀蛟龙,蛟龙的鲜血染红河水,此河称为赤水河。河下游有一村名青龙村(亦称淹头村北村),此村出了一对上将,即父子将军张宗逊和张又侠。赤水街东头有个遇仙河,人在河边何以遇仙人就有几个版本,赤水石桥遇仙人和山涧峪口遇仙人较为著名。遇仙河旁有一村子叫会东方村,汉武帝在此会见东方朔,这个村还出了一个抗日名将胡琏(一级上将)。遇仙河中游有个村子叫抬头庵,村旁有个上清观。再向上有大明寺和十里马场。清朝末年以来,先有回民在圣山砍竹子和汉人发生矛盾,最后引起蔓延西北五省的回民大起义。这次动乱回汉牺牲2000余万人,真是尸堆如山血流成渠啊!渭华起义高塘是大本营,崇宁是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笔者是本地人,对上述这些地方是熟悉的,对上述的许多故事也是熟悉的,而唯有悬棺早有所闻而没有亲见。2015年5月23日,我们一行7人专门上了蕴空山,进了蕴空禅院,看了悬棺,拍了照片。据说:蕴空禅院在明清时期,规模宏大,东西宽约2里余地,前后占地三十余亩,禅院内外,塔群林立,后因地震等原因,无数塔被毁,现仅留汉塔、宋塔、清塔,唯清塔碑文还历历在目。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却是:年久失修,一片破败。我站在凤凰山山坡上极目远望,向北大明高塘山水尽收眼底,渭华暴动纪念塔巍然耸立;向南树木葱浓,两面山坡如凤凰展翅欲飞,这真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渭南华县大明悬棺的逸闻趣事

有人说这是了空遗迹,有人说这是铁锁空了。

这次游蕴空禅院,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和收集到对悬棺褒贬不一的许多诗歌,录此以作尾声。

陕西华县诗人张汝衡曾作诗曰:

深谷莽原伏雷霆,几多卧虎仰藏龙。

单等一麾号令下,奋起图建不世功!

父皇煤山谢天下,劫难兴亡铁肩承。

身寄空门心如烹,藏君崖旁细权衡。

悲苦独吞惜苍生,了然自罚万事空。

拒染明尘心如冰,不沾清土气若虹。

傲骨铮铮鸣铁链,悬棺悠悠千古雄!

瞻仰悬棺有感(书于庙墙上)

明末君昏民戡乱,

清兵入室遭涂炭。

普乾法师立宏愿,

光复明朝再东山。

法师志高留名言,

不沾清土和清膳。

死后棺木当空悬,

万人瞻仰千古传。

游伴陈宏谦也即兴作诗一首

郝垚(村)有悬棺,

深藏蕴空山。

明清弹指去,

谈何“土”与“膳”。

2013年三月十七日的庙会当天,当地文人也赋诗两首,

其一为:

一山藏玄机,半峪锁乾坤。

悬棺空留景,复明难遂心。

江山今更易,和谐万木春。

中华复兴梦,俱时事成真。

其二为:

青山翠柏满目中,九峪入河汇长丰。

高歌长曲颂盛世,梦合民意自然成。

喜看今日高塘塬,盛况空前景繁荣。

栋栋楼房拔地起,科学发展易新容。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远去的记忆》

原文作者:刘亦农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