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死了一隻獐子,公冶長喊是我殺死的!結果攤上大事了

先給大家講一個懂得牛語的小故事吧

春秋時期在山東膠州一帶有一個知名度極微的東夷小國叫介國,是當時魯國的一個附屬。《左傳·僖公二十九年》記載,這一年的春天,介國國君葛盧來朝見魯僖公,可是僖公到許國進行國事訪問去了,沒有見著。所以冬天又專門來了一趟,這一次魯僖公用禮儀接待了他,並特地給葛盧舉辦了燕禮。

所謂"燕禮"簡單說就是一種只讓喝酒不給飯吃的酒會,大概類似於今天的酒吧,是一種宮廷休閒方式。

喝酒期間,葛盧突然聽到宮外傳來牛叫的聲音,於是向魯僖公說,聽這牛叫聲裡有些哀鳴之音,它生過三個牛犢,都被用來做犧牲祭品了。

魯僖公感到奇怪,便命人前去核實,得到的結果正如葛盧所言。

這件懂"牛語"的事情應該是真的,不然《左傳》裡不會把它記載下來。這裡有魯僖公和大臣們可以作證。

這種聽懂畜言鳥語的奇異功能在古代裡並不少見,相信大家較為熟悉應該就是公冶長懂得鳥語的事情了。


南山死了一隻獐子,公冶長喊是我殺死的!結果攤上大事了

諸城名人公冶長


公冶長因懂得鳥語第一次入獄

公冶長複姓公冶字子長,是孔子的弟子,春秋時期魯國人,而《史記》中則說他是齊國人。他是春秋時期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論語·公冶長》中說: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縲紲是用來捆綁犯人的繩子,後來指代牢獄。

看來孔子對公冶長是非常看重的,雖然他在牢獄之中,但是孔子並不認為這是公冶長的過錯,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公冶長不但得到了孔子的厚愛而且還讓他做了自己的女婿,這在孔門七十二賢中是一個特別。孔子對於"仁德"方面的要求得非常嚴格,他應該在對公冶長進行了非常全面的瞭解和考察之後才會說出這樣的話並"以其子妻之"。

公冶長自小家境貧窮,所以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同時他又非常喜愛讀書,學習刻苦,知識淵博,在孔子眼中才德兼備,也是他仁德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歷史上都認為公冶長具有高尚的仁德,一生致力於治學,魯國的國君多次請他去做大夫,他都選擇了拒絕,而是繼承了孔子的志向,教學育人,成為了著名的文士。

但史籍裡對於他的這些事情卻沒有記載,無從查證,所以我對他的如何高尚雖不敢懷疑,卻也是一頭霧水。後世流傳甚廣且幾乎家喻戶曉的卻是他能聽懂鳥語的故事,還因此無辜獲罪,至少被拘留或進去過三次監牢。

南朝時梁代儒家學者皇侃在他的著述《論語義疏》中,援引了一個也不知他從哪裡看到的,一本名為《論釋》也就是專門解讀《論語》的書中記述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公冶長從衛國返回魯國,至於他為什麼要去衛國沒有交待。當他走到兩國邊界的一個叫二堺的地方時,忽然聽見路邊的樹林裡一群鳥雀在那裡嘰嘰喳喳地亂叫。公冶長側耳聽了一會,聽明白了,原來鳥雀們在相互招呼著:快到清溪去吃死人的肉,快到清溪去吃死人的肉。

公冶長雖然有些奇怪,但是為了趕路就沒有理會。走了一段路之後,遇到一個老婆婆坐在路邊上哭,而且哭得十分傷心。仁德的公冶長心生惻隱,便走上去詢問婆婆為什麼哭,老婆婆淚眼婆娑地哭著說,我兒子前天出去但現在還沒有回來,恐怕他已經讓人謀害了,現在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啊!天哪,我的兒子啊——

公冶長想起剛才聽到鳥雀們嘰喳的情景,對老婆婆說,我剛才聽見一群鳥雀在樹林裡說什麼要去清溪吃死人肉,你去那裡看看,說不定就是你兒子呢。

老婆婆聽了公冶長的話,慌忙跑去清溪一看,果然那裡躺著一個人,正是她的兒子,可是已經死了。


南山死了一隻獐子,公冶長喊是我殺死的!結果攤上大事了

色冶長蠟像


婆婆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村官,村官問老婆婆是怎麼知道兒子死在清溪的,老婆婆說是公冶長告訴她的。村官認為如果公冶長沒有殺人,他怎麼會知道屍體在清溪呢?於是派人把把公冶長抓來並送進入縣府,由獄官問話,你為什麼要殺人?

公冶長說我哪裡會殺人?我只是聽懂了鳥雀這樣說的。於是就把的見聞細細的說給獄官聽了。獄官有些不信,你說你懂得鳥語,有何證明?不如暫時把你收監,給你一次機會驗證一下,若真能聽懂鳥語就無罪釋放,如果不懂騙了本官,哼哼,你是要負刑事責任的!

監獄附近鳥雀罕至,公冶長一直等了六十天,心情煩躁。到了第六十一天,終於飛來了幾隻麻雀停落在監獄的柵欄上,嘰嘰喳喳像在說著什麼。公冶長聽了之後面帶喜色,立即讓獄卒告訴我要見獄官。

公冶長見了獄官說,剛才聽幾隻麻雀說白蓮水邊有一輛糧食車翻了,車輪子陷在泥裡,公牛的角也折了,糧食沒有收拾乾淨,咱們趕緊互相招呼去吃。

獄官不信,派人去白蓮水邊察看,果然情景都如公冶長說的那樣。這才知道他確實有這個本領,殺人的事情是冤枉了他,於是把他釋放了。

公冶長的無心之過與鷂鷹的報復

其實,我國曆史上關於人懂鳥語的最早出現,大概是在大禹時代。大禹治水時有一個得力的助手叫伯益,也叫大費,他後代當中的孟戲和仲衍,長著鳥雀的形體,卻說著人類的語言。

公冶長懂鳥語其實並沒給他帶來什麼好處,反倒讓他一次次身陷囹圄。我們所知道的他第二次被關進獄中,竟然是因為沒有兌現承諾而遭到了鷂鷹的報復。

有一天,公冶長正在伏案看書,一隻鴟鳥飛來落在公冶長的窗前,鴟就是鷂鷹。鷂鷹對公冶長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腸。公冶長此時正餓著肚子呢,聽到鷂鷹告訴他這一消息,興奮得幾乎要跳起來。好的好的,馬上帶我去把獐子弄來!

鷂鷹在前面飛,公冶長在後面腳步匆忙地跟著。到了南山一看,果然有一隻獐子死在那裡,看上去還是剛死不久。公冶長高興極了,把死獐子拖回家,煮了一大鍋肉湯,美美地大吃了一頓。

也不知是忘了還是沒有捨得,公冶長竟然沒有把獐子的腸留給鷂鷹。根據當時的情形推斷,公冶長有可能是沒有捨得,因為他幾乎天天都在餓肚子啊,再說這麼大一隻獐子他一頓又能如何吃得了?肯定是把吃剩下的肉和腸子都存放起來以後再吃。

鷂鷹氣得不行不行的,對此事懷恨在心,好你個公冶長,竟然不給我留下一點,哼!等著吧,下次我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幾天過去了,公冶長的獐子肉也吃完了。鷂鷹又飛來,和上次一樣落在公冶長的窗前,同樣告訴他說南山又死了一隻獐子。公冶長正想著明天吃什麼呢,想都沒想就高興地跟著鷂鷹去了。

到了南山,遠遠看到一群人正圍在那裡指指點點,議論紛紛。公冶長害怕死獐子被別人拿走,高聲喊道,大家不要爭了,是我打死的,我打死的!等到了跟前一看,公冶長傻眼了,這哪裡是一隻獐子,分明是一個死人橫在那裡。

差役正愁抓不到兇手呢,一聽有人來投案自首,一哄而上,把公冶長抓了起來送到了縣官的面前。公冶長再三辯解,說人不是他殺的,他以為死的是一隻獐子。縣官說,在場的人得很清楚很明白,是你自己承認說人是你打死的,你還狡辯什麼?公冶長一時百口莫辯,也沒有想到那是鷂鷹的報復。公冶長又一次被關進了監獄。

有人對此事進行了解讀,說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背信棄義,說話不算數的人遲早會得到應有的報應。這對於公冶長以及後人來說都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等等。我覺得有些誇大其說,事情的起因也許是公冶長無心而為,沒有必要上升到道德的層面去評議。不然何以彰顯出他的仁德?

這件事情出自《威信圖書集成·禽蟲典》卷四十引《青州府志》,但是沒有交待事情的結果。不過下面的故事似乎和此事有關。


南山死了一隻獐子,公冶長喊是我殺死的!結果攤上大事了

有一次公冶長似乎也是因為聽懂鳥語的原因被誤判死刑,到秋後問斬。公冶長大喊冤枉。知府也覺得他一介書生,未必能做出殺人的事情來。為了不冤枉一個好人,知府想出來一個辦法,命人把屋簷下燕窠裡的乳燕掏出來放在抽屜中。母燕回窠不見了小燕,便開始嘰嘰地叫個不停。知府問公冶長,母燕因何在叫?公冶長回答說,老爺,燕子在說知府啊,知府,我與您無冤無仇,也沒有惹到您,你為什麼要把我的孩子關在抽屜裡?

結果和第一個故事一樣,經過一番驗證,最後證實公冶長無罪。

公冶長鳥語救國,不受大夫

公冶長因懂得鳥語而獲獄的故事,史書上記載的並不多,也大都是以獲罪開始,以驗證後釋放為結束。《繹史》卷九所引《留青日札》中公冶長的故事套路基本上是相同的。

公冶長家境貧寒,經常賦閒在家無以為生。有一天飛來一隻鳥雀,圍著公冶長的屋子一邊飛一邊叫。公冶長聽得非常清楚: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死個虎駝羊,你吃肉我吃腸,快快取來莫彷徨!

公冶長按照鳥雀所說,很快在南山找到了那隻死去的羊,並把它拖回家來。公冶長接受上次的教訓,自己吃肉,把羊腸子給了鳥雀。雖是如此,卻並沒有躲過牢獄之災。丟羊的那家人追尋著蹤跡很快就找到了公冶長,看見牆上掛著的一對羊角,認出正是自己家裡那隻羊,於是告到了魯國國君那裡。

國君讓人訊問公冶長,公冶長如實說了。但是國君不相信他能懂得鳥語,便又一次把他投進了監獄。孔子素來知道公冶長有這種奇異功能,而且認為他為人仁德正直,不會做出這種偷雞摸狗的事情,便去國君那裡替公冶長申辯。可是國君說,寡人也不是不給您孔老師面子,但是人贓俱獲,此事不容置疑,所以不能把公冶長放了。

孔子沒有辦法,只得嘆息說,(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


南山死了一隻獐子,公冶長喊是我殺死的!結果攤上大事了


剛剛關了一天,公冶長就看到一隻鳥兒落在監獄的窗子上啼叫。他聽了之後非常緊張,趕忙讓獄吏報告國君,剛才鳥雀告訴我說齊軍正在領著軍隊侵掠魯國的邊境。魯國國君雖然不太相信,但是因為關係到國家的安危,便派人前去打探,果然如公冶長所言。

由於事先得到了可靠的消息,魯國打了一次有準備之仗,結果完勝齊國。於是,國君相信了公冶長懂得鳥語的本領,把他從牢獄中放出,並大加賞賜,要封他做魯國的大夫。但公冶長並不居功,再三辭謝,仍回到家裡做他的清貧寒士。

孔子很讚賞公冶長的做法,認為他極有仁德,便"以其子妻之",讓他做了自己的女婿。從此,公冶長也算是因禍得福,真正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專心跟隨孔子研究儒家學說並從事教育工作。

歷史上的通“九天禽語,九地獸言”之人

公冶長懂的是鳥語,前文中提到的葛盧懂的是牛語,歷史上記載還有懂得馬語的。

《論衡·實知篇》記載,東漢時期,廣漢有一個人叫楊仲翁,不僅懂得鳥語,還能聽得懂牲畜的語言。

有一天,楊仲翁用一匹有點瘸腿的馬駕著車在田野裡漫遊,看到不遠處也有一匹馬在那裡安閒地吃草。不知什麼原因,這兩匹隔著一段田地同時嘶鳴起來。楊仲翁告訴他的車伕說,這兩匹馬在相互笑罵。車伕說您怎麼知道?楊仲翁說,那匹馬罵我們的馬是瘸子,我們的馬罵它是匹獨眼馬。車伕不信,親自跑過去看,那匹正在吃草的馬果然是獨眼馬。

除此之外,三國時魏國的管輅也能聽得懂鳥語。《三國志·魏志·管輅傳》記載,有一次管輅去安德縣令劉長仁家,聽到一隻喜鵲在屋閣上叫得很急迫。管輅聽後告訴劉長仁,喜鵲說東北有一個婦人昨天殺死了她的丈夫,告狀的人來了。過了一會果然東北來了五個人狀告鄰居婦人親手把她丈夫殺死了。

另外,史上有記載的還有唐代的白龜年,他得到一部李白遺書,能辯"九天禽語,九地獸言"。有一次他聽了鳥雀的叫聲,知道城西有一處糧倉散落在地,群鳥相呼而食;還有一次他聽到馬廄裡的馬嘶叫,知道馬槽裡的飼料因為天熱不能吃了。


南山死了一隻獐子,公冶長喊是我殺死的!結果攤上大事了

公冶書院


如此看來,這些看似神奇的功能在古代確實出現並存在過。有時候我們餵養的禽畜好像能夠能夠聽懂人類的語言,比如狗。那麼人類能夠懂得鳥獸的語言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這大概屬於一種特異功能,不是常人所能夠擁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