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東南沿海地熱調查探獲高產能地熱井

地熱加APP訊:2016年至201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在東南沿海開展了“東南沿海廈門-瓊北地區地熱資源調查”項目。通過項目實施,提出了東南沿海區域聚熱地熱成藏理論,初步形成了高溫熱巖鑽進技術體系,

基於以上理論和技術,在廣東惠州施工的惠熱1井成功探獲中高溫自噴水熱資源。


127℃!東南沿海地熱調查探獲高產能地熱井

圖為惠熱1井施工現場


據記者瞭解,惠熱1井於2017年10月開始實施,到2018年10月完井,鑽井深度為3009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東南沿海廈門-瓊北地區地熱資源調查”項目負責人甘浩男介紹,目前與國內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擬開展合作,依託惠熱1井,爭取可以建立中低溫發電製冷的科研示範基地。


東南沿海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高熱流花崗岩分佈區,乾熱巖熱源成因與深部殼幔活動更為緊密,這與東南沿海所處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板塊和南海地塊複雜交匯大地構造背景直接相關。廣東惠州鑽獲中國東部溫度最高,壓力和流量最大的高產能地熱井,地熱發電潛力顯著,為東南沿海中高溫地熱資源勘查開發指明方向。


127℃!東南沿海地熱調查探獲高產能地熱井

圖為惠熱1井熱儲工程測試現場(放噴井口裝置)


惠熱1井位於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黃沙洞村,區域上位於北東向紫金-博羅區域性斷裂帶的南東側約12km,蓮花山區域性斷裂帶北西側約40km。井位工區主要為北東向壓扭性斷裂與北西向張性斷裂控制,且北西向張性斷裂顯示為低阻,且前期溫泉(井)在北西向斷裂帶內出露,因此認為黃沙洞地熱田的熱成因模式為深部熱源沿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帶傳導至淺部,遇到北西向張性低阻斷裂帶,以流體為介質將熱傳遞至地表,形成溫泉。


127℃!東南沿海地熱調查探獲高產能地熱井

圖為惠熱1井熱儲工程測試現場(溫度、壓力、流量記錄)


按照此熱成因模式,鑽探選址於壓扭性斷裂帶北西側下盤,且位於張性低阻斷裂帶中。鑽井深度為3009m,鑽遇地層從淺至深依次為第四系(0~20m)、寒武系(21~466m)、震旦系(467~1565m)和侏羅系巖體(1566~3009.17m)。


127℃!東南沿海地熱調查探獲高產能地熱井

圖為惠熱1井熱儲工程測試現場(放噴水汽效果)


在新的勘查評價技術方法指導下,惠熱1井於2900m測得熱水溫度為127.7℃。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放噴試驗熱儲工程測試,自2019年3月26日安裝放噴井口裝置至4月9日關井,歷經3次引噴,歷時16天。測試顯示,井口最高穩定溫度118℃,最大流量137m³/h,最大允許開採量268.3m³/h,井口工作壓力0.22MPa。據初步測算,按照16%的發電效率,考慮綜合利用發電後溫度50℃,惠熱1井單井產能達到3MW。


惠熱1井成功探獲127℃的自噴水熱資源,是迄今為止中國東部水溫最高,壓力和流量最大的高產能自噴地熱井。惠熱1井探獲的中高溫地熱資源說明東南沿海地區地熱資源不僅可以實現溫泉洗浴療養的規模化開發,而且具備中高溫發電潛力,梯級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


127℃!東南沿海地熱調查探獲高產能地熱井


(注:本文部分內容節選自《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作者: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甘浩男;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張德龍。本文圖片由甘浩男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