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青春

战火中的青春

记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父亲

我们每个人一说起父亲,都会有一个坚强、坚韧、勇敢的形象浮现于眼前。我的父亲是伟大的,我之所以敢这么讲,是因为父亲是一名经历战争风雨的革命军人,战场上不惧生死拼杀出来的英雄战士,战场上不怕困难充满血性的钢铁战士。我的父亲刘乃晏,一生都是在军队里度过的。他1940年参加八路军,直至1985年从济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岗位上离休。父亲自参军起,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浴火奋战了12年,先后五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父亲1940年16岁,就投入抗日的战场,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父亲才21岁,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枪林弹雨的抗战战场上。我想,就写写从战争的硝烟中走出来的父亲吧。先写《战火中的青春》,记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父亲。

一、父亲怀着杀敌仇恨参军了

父亲的老家位于山东沂南县一个村庄,抗战时期,父亲1940年8月参军时不满16岁。我问过父亲,那个年代为什么当兵?父亲回答,亲眼所见同村两个青年被日军活活打死,由此激发了民族仇恨和当兵热情,一定要去当兵打鬼子为同胞报仇。父亲走上革命道路,受党教育后,明白当兵是为了什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天下劳苦大众。在抗日战争的峰火岁月里,父亲投奔到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中,用青春和热血,在血与火的战场上,锤练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

二、艰难战斗的岁月

参加的第一次战斗。父亲一当兵,就在山东纵队蒙山独立支队2营任公务员,时任教导员李怀德(曾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政委)。父亲在蒙山独立营营部期间,第一次参加了一场战斗。1940年10月初,日军扫荡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支队二营奉命阻击敌人,营部叫父亲去五连传送命令。父亲冒着危险来到前沿阵地,把信交给了五连韩指导员。韩指导员让父亲一起参加战斗,父亲第一次来到前线,想到能够亲手杀敌,就满口答应了,很快和五连指战员一起投入了战斗。战斗结束后,李怀德教导员严肃批评了父亲,没有履行好职责,擅自行动,违反纪律。韩指导员在一边赶忙解释,“是我让小刘参加的,小刘打仗很勇敢,就让小刘到我的连队吧”,李教导员没再说什么。父亲参加这次战斗后,感觉收获很大。战前,营领导制定作战方案,连队研究具体打法,父亲都在现场,学到了一些打仗的本领。人民军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探索规律,最终成为强大的军队。父亲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父亲当时才17岁,就已经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干部中学习打仗了。后来,父亲每次说起他的老教导员李怀德,都是富有感情的,因为他是父亲当兵时的第一个领导,入伍的第一课是从教导员身上学来的,他和老首长在战斗的岁月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两位革命老人都已退休,年龄大了,但还不忘联系。

参加了清除叛徒的战斗。父亲当兵虽在营部,但一心想去连队,在战场上摔打锻练。1941年3月,父亲的愿望得以实现,经营领导研究同意,父亲离开营部,来到山东纵队蒙山独立支队2营5连。根据父亲忠于党忠于革命的表现,营部让父亲担任了连队朱德青年队分队长、民运组长,并吸收为锄奸网成员,这是个秘密组织,专门负责处理部队内奸的,归营特派员直接领导。1941年5月初,5连连长带领少数人员投敌叛变,父亲和除奸网成员立即行动,逮捕了3名叛逃人员,有力打击了叛逃行为,坚定了部队信心。这个事件证明,在艰难的战争岁月中,父亲和大多数革命战士一样,坚守信仰,是忠诚可靠的革命战士。

参加了惨烈的反扫荡战斗。1941年11月,日军5万多人,对沂蒙山区根据地进行了“铁壁合围"大扫荡,主要目标是消灭八路军115师师部、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山东分局等领导机关。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父亲当时在蒙山独立支队2营5连,参加了艰若卓绝的40多天的反扫荡斗争。由于敌强我弱,部队采取了分散掩护突围的方式,115师师部机关在罗荣桓巧妙指挥下顺利突围。但山东分局在大青山被敌人包围,经过一场激烈血战,大部分突围,但有几百人英勇牺牲了。

1、艰难的归队。父亲参军后第一次与部队打散了,历经艰难找回了部队。在40多天激烈残酷的反扫荡斗爭中,父亲在蒙山独立支队2营5连。有一天,父亲和部队在对敌激烈的战斗打散了。大部队去哪儿了,不知道?父亲先是和他的副班长,还有一位战士在一起。但不久,副班长便逃跑了。因为之前特派员巳告诉父亲,他所在班的正副班长都不够可靠。副班长逃跑前,曾劝父亲和他一起回家躲一躲,父亲不加思索的说道,"那不成逃兵了”,这是父亲对逃兵斩钉截铁的有力回答。当时,父亲感觉着,失去了部队,就像个没娘养的孩子,非常孤单失落。但是,父亲坚信,我们的部队是坚强的部队,拖不垮打不烂的,父亲决心,一定要找到部队,和部队一起去打击敌人,找不到部队决不罢休。他和那位失散战友在寻找部队的途中,又遇到两位失散战友。虽然不是一个连的,但战友在此时相逢非常高兴,这三位战友一致推举父亲为组长,带领大家继续去寻找部队。途中,父亲和战友们抓获了一个汉奸,缴获一支汉阳造,大家一致同意交给父亲使用。在寻找部队的艰难征途中,因为敌人力量强大,父亲和战友们不和敌人蛮战,他们一般白天隐藏在大山里,夜晚出来行军。他们走了不知多少道路,不知多少个山口,途中还消灭了几个敌人,三、四天以后才找到了部队。5连连长,指导员见父亲归队了,非常高兴。他们认真听取了父亲和部队打散后,寻找部队的汇报,连领导觉着父亲忠于革命,克服困难,誓死不当逃兵的精神可贵。当天晚上在全连大会上表扬了父亲,第二天宣布父亲为3排8班副班长。这是父亲第一次与部队打散后找回部队的。

2、历经生死的归队。父亲第二次与部队打散,又重新找回了部队。这还是1941年冬季,日军大扫荡期间发生的事情。父亲和部队参加反扫荡战斗,又与部队打散了。因为战斗非常激烈,又是黑天,打着打着,父亲觉着身边战友都不见了,大部队去那儿了,不见踪影。父亲初心不改,也不气馁,决心再大的困难也不低头,一定要找到部队,重走寻找部队的路。白天,敌人四处出击,寻找我军部队。父亲一个人躲在山里头,不敢贸易行动。有时,眼见着日伪军一波又一波的来搜山,危险无处不在,父亲总是寻找有利地形,将自己隐蔽起来,躲过一次又一次凶险。有一次,日伪军又来搜山,就在离父亲隐藏十几米的地方搜索,其中1个伪军发现了躲在石头堆里的父亲,父亲立即用枪瞄准了那个伪军,那个伪军一看枪口描准自己,害怕了,他装作不知,向我父亲摆摆手示意不告发,并吆喝着这儿没有八路向前走了。待敌人走过去,父亲赶紧起身,向敌人相反处拼命奔跑,找到有利地势隐蔽起来,这才躲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劫。父亲在寻找部队的途中,不知遭遇到了多少危险,但父亲始始不被危险所吓倒,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迎着一个又一个危险,继续行进在寻找部队的险途中。这一次,在和部队掉队的11天里,父亲陆陆续续碰到了7名打散的不同连队的战友。他们都是一个信仰,一个目标,找到部队重新投入战斗。父亲和这些素不相识的的战友重新集结,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向着部队的方向寻去。一路上,没有吃的,就到河边捞点小鱼小虾充饥,或碰见老百姓要点吃的。有时,利用有利时机,就消灭几个敌人。父亲和战友们一路上寻找部队心切,但十分艰难。11天后,等找到部队时,只剩下3个战友归队了,其他战友则牺牲、负伤了。因为先找到的是父亲的部队,另外两个战友还要去找所属部队,临别前,父亲和两位战友抱头大哭,因为他们在难忘的11天的岁月里,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的战斗和艰难,能活着回来找到部队太不容易了。后来,父亲想找到那两位同生死共命运的战友,但一直没有找到。我问过父亲,那个时候,刚开始就你一个人,面对气势汹汹的日伪军,是怎样坚持下来的。父亲回答,那个时候,坚决不当叛徒,不当逃兵,那是件很丢人的事情,革命斗争再艰难,也要挺过来。多么朴素真诚的回答,透露出父亲伟大的信仰,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在这场残酷激烈的反扫荡斗拿中,鲁中根据地党政军民付出重大代价,人口减少70万,村庄减少2000多个,八路军主力部队减员三分之一以上。父亲所在支队2000多人,只剩下不到500人。所在连队,由100多人锐减至20多人。当时,我军部队里也有人认为,天下是日本人的了,部队里有些人叛逃或开小差了。但父亲始终没有离开部队,即便战斗中掉队了,也要找回部队。父亲坚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他和许多战友带着这种理想信仰坚持下来,始终坚持对敌斗争决不退缩。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父亲怀着革命军人的理想信仰,顽强坚持战斗,即便在1942年以前抗战最艰难的时期,父亲和许多战友仍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信仰,坚持抗战到底。

参加了敌后的战斗。1942年春季,鲁中抗日根据地逐步转变对敌斗争方针,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加强小部队、武工队建设,发展民兵和自卫团,逐步扭转了对敌斗争的被动局面。1942年8月1,部队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从各个部队抽调一部分军事政治过硬的干部战士,组建武工队。1942年,父亲就被调到临费边区武工队任副班长,不久又在费东县汪沟区中队任班长。当时武工队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收集情报,打击汉奸和坏人,扩大抗日武装。1942年到1944年,这2年多,父亲在武工队,主要是在敌占区,发动群众支援抗日,并参加了对日伪军的一些零星游击战斗,在敌占区巧妙的开展对敌斗争。

保护粮食,与敌斗争。这是武工队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次,父亲和武工队一起,设伏打击抢粮的敌人。二十多个敌人,押了十多个挑粮食的群众走过来。进入伏击圈,“射击”,队长一声令下,武工队齐开火,打的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逃窜了。武工队把挑粮群众找回来,护送他们挑粮回家了。队长说,村长明天去向敌人报告,说粮食被八路截走了,大家哈哈一阵大笑。打击敌人,保护粮食,这样的战斗,父亲参加了好多次。为了更好的保卫麦收,费东独立营调来1个排支援武工队,群众到处讲,八路军主力部队来了,吓的敌人不敢随便出来抢粮了。敌战区和根据地群众主动涌跃的给八路军送来粮食,支援八路军。

充满危险的敌后斗争。武工队经常在敌占区活动,危险重重。有几次,父亲随武工队去敌占区,被敌人包围起来,虽然冒死逃脱出来,但损失不小。所以,父亲和武工队十分小心避免这种情况,丝毫不敢马虎。在敌强我弱的情说下,危险无所不在,既便再危险,父亲和战友们依然坚持战斗。

清除叛徒是武工队的任务。1941年日军对沂蒙山区大扫荡后,部队里有些信仰缺失、意志不坚定者叛变或开小差了。有一次,有一个干部叛变,带领汉奸在敌占区到处寻找指认我党的干部,致使当地3个党组织先后遭到破坏。后来这个叛徒被父亲所在武工队抓获,避免了更大损失。

避敌之长,击敌之短。那个时候,敌强我弱优劣十分明显。日本侵略军,每个部队的每个班配备1挺机枪,1门掷弹筒,其余为三八大盖,每人120发子弹。父亲的武工队,每人只有2至3发子弹,枪为土枪或汉阳造,装备优劣差距太大。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战斗打响,每人只打一发子弹,冲上去生擒敌人,缴获敌人武器弹药装备自己。真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父亲那时在武工队,面对强敌,只能打游击战消灭敌人。随着武工队的发展壮大,父亲的土枪换成了德国造,这才升级了,但比三八大盖还有差距。由于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武工队遇到敌军,只能抵抗一阵,抓紧撒退,否则就会被敌人消灭。

三、团结战斗的岁月

冒雨完成送信任务。一次,武工队安排父亲给鲁中军区敌工部送信。一路上大雨磅砣,父亲身着的棉衣全淋透了。父亲一路上想的不是自己淋湿了,而是文件不能湿,他先用毛巾包文件,后来又找来树叶包文件,路上检查了几次,文件没有淋湿,父亲放心的快步向目的地赶去。用了大半天时间赶到敌工部,把信交给洪部长,洪部长当即表扬父亲,用这种方法保护了信件。而此刻父亲浑身发抖,牙齿也碰的格格作响,洪部长赶紧安排给父亲换了衣服,烧了开水做好饭,洪部长看着父亲喝下开水,吃上了热饭,父亲身体好了些,洪部长才放心的去开始新的工作。

秘密看望负伤的冯指导员。1941年冬季,时任蒙山独立支队2营教导员李怀德交代父亲一项秘密任务,代表营领导去看望负伤的五连指导员冯凯。冯指导员被日本人机枪连中七枪,全部打在腿上,在一个小山洞疗伤。父亲带了高梁煎饼,黄豆煮猪头肉,这是给冯指导员的病号饭。一路上,父亲机智的躲过敌人,按照教导员交待的路线,来到一处山洞找到了冯指导员。父亲和指导员相见,是在艰难战斗的岁月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有些日子没有见到指导员了,在敌人的围困中见到指导员,这是生死与共的相见。难过的是,指导员受伤了,一个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还在顽强的与伤病作斗争,父亲却帮不忙。父亲见到,山洞内指导员的食物,只有几个生地瓜,一个打破了的罐子里有些存水,冯指导员不能走路,只能在地上爬来爬去,一个人自己照料自己。看到这些,父亲心里非常难受,决心尽所能去帮助指导员。父亲把带来的病号饭,包括父亲自己的战备口粮(两个全麦饼),全部留下来给冯指导员,并表示要留下来照顾冯指导员。冯指导员坚决动员父亲回去,他告诉父亲放心,他能照顾好自己。现在部队更需要父亲,让父亲赶紧回部队执行新的任务。父亲告别了冯指导员,在回部队的路上,父亲一阵虚脱,走不动了,因为有三顿饭没吃了。正巧,偶遇两位兄弟部队战友迎面过来,父亲向他们要了些花生饼,就着雪水充饥,就这样填饱了肚子。当父亲把剩下的花生饼放进挎包里时,发现冯指导员把他病号饭的一部分,又放回了父亲挎包里,父亲当时非常激动,从心底记住了指导员的爱,冯指导员爱兵如子的情意,让父亲记住了一辈子。那个时候,战斗异常激烈残酷,生活条件异常艰难困苦,但部队干战做到了“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听父亲说,部队冬季发放冬服,先给战士配上,最后才轮到干部。干部关心爱护战士,战士拥护服从干部蔚成风气,形成了同生死共命运的团结战斗集体。当时那么恶劣艰难的环境,部队始终保持了高昂的士气,特别富有战斗力,官兵一致官兵团结是不可或缺的因素。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鲁中军区抽调一部分部队去了东北。冯指导员随部队去了东北,在新组建的四野40军工作,解放后曾任40军政委。建国后多少年来,父亲经常提起冯凯政委,说是留下了一件憾事,一直想去大连看望冯指导员,但是没有去成。

石处长请父亲吃了一顿好饭。1942年父亲在教导队学习,学习训练期间,鲁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石萧江请父亲吃了一次饭。因为1941年石处长任支队司令员时在父亲家里住过,和父亲较熟。父亲来到司令部,见到石处长,石处长亲切询问父亲家里以及在敌战区工作情况,父亲向首长简要汇报了。"开饭了”,石处长吩咐警卫员多打饭菜,菜是一荤一素,小米稀饭,20多个16两一斤的馒头端来了。父亲太饿了,又缺油水,一口气吃了20多个馒头,石处长又让警卫员再去拿了几个馒头,让父亲带上。回去后,馒头让学员们分吃了。这次短暂的见面,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首长平易近人,对战士关心备至,永远留存于父亲的脑海里。后来,石处长去渤海区任分区司令员,父亲再也没有见到他。

困难时期吃着煎饼渡过了春节。由于敌人封锁和经济困难等,武工队经常吃不饱饭,一日三餐常无着落。1942年冬天春节,当地几个群众自发买了20多个烧饼,给武工队送来。父亲和战友们好久没有吃到面食了,但看到驻地老百姓的孩子们,过节没有东西吃,父亲和武工队员把这些烧饼,拿出一部分送给老百姓的孩子,让孩子们过节吃上火烧高兴,而父亲他们吃点高梁煎饼等东西渡过了春节。战争年代军队与老百姓,向来都是同甘共苦的。所以“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打敌人”的故事,比比皆是。

四、努力学习的岁月

做一名有文化的军人。1944年6月,父亲提升为干部,任费东县汪沟区中队文化教员。不久,父亲担任区中队副指导员。说起父亲的提干,还得从父亲一直坚持学习认字说起。父亲自幼家境贫穷,家里没钱供他上学,有时路过学堂,父亲只能羡慕的往学堂里看上几眼。父亲10岁左右就开始帮助家里,种菜卖菜,农活样样都的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30年代末,父亲全家人逃荒到吉林,有一年,父亲亲眼见到10岁的弟弟没有钱看病,没有医学知识养病,死在了东北。这件事给父亲年少的心灵留下了创伤,他憎恨旧社会旧制度,给他留下了没有文化知识的遗憾。日军侵占东北三省,迫使父亲全家返回山东老家。经济贫困,加上国土沦丧,父亲15岁前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父亲来到了部队,在八路军这所大学校里,立志学好文化,决心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军人。1941年来到连队不久,父亲就参加了部队大练兵,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每天非常紧张,但很充实快乐。由于父亲学习突出,被营部奖励了一支自来水笔。全连干部战士争先恐后来看这支笔。父亲觉着,一支笔很普通,但为全连争得了荣誉,为自己增添了动力。从1940年起,无论在那个单位,父亲就拜有文化的战友为师,每天利用战斗间隙,学会4个新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4年下来,父亲能识上上千个字了。

在教导队学习刻苦训练。父亲在这里度过了紧张艰苦的教导队学习和训练。1942年6月,父亲奉命去鲁中军区教导队学习,主要是军事课目。教导队训练始终紧张、艰苦、严格。早晨5点起床,晚上11点半休息。吃饭以糁子煎饼为主,吃到嘴里刷刷作响,很难下咽,还带来大便困难。由于训练强度大,体力消耗很大,肚子饿的很,当时不管什么饭,能填饱肚子就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加之艰苦、紧张、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父亲收获很大。

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7月,父亲刚满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是抗战最为艰难的岁月,部队里有些信仰缺失的人,贪生怕死的人,对抗战前途迷茫的人,先后离开部队另寻生路去了。父亲始终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革命者不惧生死,怕死就不参加革命了。父亲坚信党,坚信人民军队,坚信革命一定能够胜利。带着这个理想信念,父亲经受了战火的考验,成长为一名坚强合格的共产党员。

现在想来,父亲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坚持边打仗边学习,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力,没有坚定的信念目标,是很难完成学习训练任务的。父亲的确是个有理想信念、意志顽强的革命军人。

父亲从参军起,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伟大的抗日战争,用春春谱写了光辉。他五年奋战于鲁中,和万千个鲁中儿女一样,"疾风骤雨荡敌寇,英雄儿女战鲁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小弟弟在父亲92岁那年,特意为父亲写了幅字,“献给16岁就敢于拿枪打日子鬼子的父亲”,和我的这篇文章一样,作为对父亲参加抗日战争最好的纪念吧。

wP老马根据父亲刘乃晏手稿、口述整理。

2018、2、3初稿

2020、2、16修改

战火中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