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來 抗疫保復產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

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資金鍊脆弱的中小微企業一度面臨停擺危機,金融“輸血”迫在眉睫。如今,疫情形勢趨緩,“保復產”“抗風險”又成為珠海金融撐企的新使命。

從“兩張清單”解決企業資金緊張與融資難問題,到貼費、貼息、免租金打通企業發展“大動脈”,再到用保險手段助企業抗擊疫情風險……疫情衝擊下,珠海金融因地制宜地開出了經濟復甦的“藥方”。

而在短期“救急”凸顯成效後,珠海金融如何通過建立長效機制,穩住面臨下行壓力的經濟形勢?珠海又是否能以此次疫情為鑑,發掘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在金融領域探索更為完善的防風險機制,提升城市應對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的抗風險能力和意識?

大考下的企業生存危機

本月初,位於灣仔海鮮街的酒樓金福軒正式復業,老闆何笑愉終於露出久違的笑容。

“每年春節期間都是灣仔海鮮街最火爆的時候,一天往往能收入3至4萬元。”何笑愉說,春節前,她鉚足勁備了價值十幾萬元的貨物,不想卻遇上疫情來襲。

此前積壓的貨物讓何笑愉損失了數萬元,春節黃金假期幾乎顆粒無收,更是讓她的生意週轉資金緊張,“店面資金壓力還是比較大,工資發放也存在一定困難。”

與何笑愉同樣遭受疫情衝擊的,還有珠海數十萬家企業。珠海市統計局最新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今年1—2月,珠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51億元,同比下降19.7%。其中,餐飲收入零售額下降30.5%。

在業內人士看來,面對疫情,中小企業由於自身規模小、實力弱、現金儲備少,面臨的風險尤為突出。

近日發佈的一項對廣東省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遇到的困難和企業生產經營需求的調查顯示,融資困難、生產經營資金不足,是當前復工復產達產率高的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而市場需求不足則成為受調研企業的共識,成本收入兩頭擠壓,資金危機仍是難關。

“雖然我們在2月已經復工復產,但由於回收貨款延遲,加上訂單數量的下降,導致自身運營資金也面臨考驗。”珠海一電子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俊認為,中小微企業現金儲備較少,融資空間比較狹窄,一旦出現回款遲滯、物流中斷或存貨積壓,這勢必將嚴重影響工資、水電氣和租金等短期剛性支付。

大考之中,解決資金之急,成為眾多中小微企業繼續存活的關鍵。正如珠海泓利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財務總監李道勇所言,“有了一筆應急資金,我們就能夠緩解企業短期資金短缺,擴大產能,解決燃眉之急”。

金融“活水”解燃眉之急

疫情發生後,一系列的金融救助政策和措施迅速出臺。其中,《珠海市關於金融支持復工復產促進經濟平穩發展若干措施》明確,對中小微企業要做到應貸盡貸、應貸快貸。在執行操作中,從企業提出貸款申請到資金“落袋”,不少銀行跑出了48小時的“加速度”,甚至24小時的“超速度”。

“這300萬元貸款來得太及時了,我們將盡快把檢測試劑送到醫護人員手中。”近日,收到了某銀行發來的貸款入賬信息後,珠海市中信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宿金祥動情地說。中信藥業是珠海市衛健局唯一指定的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試劑供應商,不足48小時就獲得貸款。

針對小微企業大部分沒有可抵押固定資產的情況,珠海也拿出有針對性的方案。一方面加強稅銀數據交互,不斷提高企業納稅人獲取融資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則明確,如若貸款企業出現實在無法償還的情況時,專項基金和擔保公司分別按5:5的比例分攤風險。

“支持疫情防控和促進經濟發展是當前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務,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復工復產對於經濟穩定至關重要。”珠海市金融部門負責人表示,截至3月底,該局已收集整理970家企業的融資需求,制定“受疫情影響資金緊張企業”和“融資困難企業”兩張清單,並及時下發到各金融機構,主動對接服務,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珠海銀行機構已合計為404家企業審批(或授信)貸款額度226.22億元,為464家企業發放貸款137.96億元。

從當前形勢看,珠海金融短期救急成效凸顯。而在疫情後,如何建立長效機制穩定經濟增長,則是下一步需思考的命題。

探路風險前移保障機制

此次疫情給人們生活方方面面帶來巨大損失,在戰疫過程中,保險的抗風險能力再次被重視起來。保險政策調整、保險責任拓展和短期產品追加,能否成為未來應對此類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長久之計,也成為保險行業當前熱議的話題。

“我們在2月12日就拿到復工許可了,但直到獲得復業險及員工健康險,解決後顧之憂後,才敢正式開工。”珠海市精實測控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博告訴記者。

事實上,孫博的擔憂也是珠海各大企業的普遍心結。在瞭解到中小微企業的痛點後,珠海於2月20日緊急印發了《珠海市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共保體疫情期間免費增加安全生產責任險保障內容實施方案》,其中主要增加兩項內容:免費延長保險期限,免費擴展傳染病責任。

方案出臺後,保險公司也響應起來。據平安財險總經理馬志鵬介紹,其為近200家企業免費擴展了安責險中的疫情保障,還給珠海4600餘家中小微企業無償提供員工專項保險保障,單個企業保額為100萬元,總保額達46億餘元。

不過,在此類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保險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又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

有專家認為,單一保險公司在傳染病相關模型搭建、產品研發、定價能力方面的實力不足。因此,不妨運用保險共同體的機制,助力重大疫情防控體系建設。“可以集政府、保險公司等之合力,開發符合中國傳染病傳播、防控、應急、善後特點的巨災產品。”該專家表示,但任何涉及建立長效風險保障機制的項目都需要大量前期研究和資金、人才投入,整體探索過程通常較為漫長。

在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中國財政與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一級教授王國剛看來,保險公司應該及時推出創新性保險產品和保險機制,豐富和拓展大災保險、大病保險和財產保險的品種,提升保險在災害救助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則建議,應該將大規模傳染病視為一類特殊的巨災風險,對其從風險治理和管理層面加強研究,不斷提升我國應對巨災風險的能力。

珠海保險業已有所探索。人保財險珠海市分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其正嘗試推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助保險”,並已提交相關部門審議討論,希望能有所助益。

“這也是一次風險教育,疫情期間,復工險、員工健康險的需求大大增加,也讓更多人有了提前防患風險的意識。”有業內人士認為,通過此次疫情,無論對企業還是政府在風險把控和應急管理方面都會有重新的認識,希望能夠由此搭建起完善的風險防範機制,提升城市的抗風險能力。

“經歷了風寒陰霾的苦礪,才會破繭在陽光明媚的日子”。不久前,何笑愉在朋友圈寫下了這段話。

南方日報記者 何康傑 梁涵

策劃:吳志遠 統籌:梁 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