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通快递停工 员工被放假

近日,有消息曝出,国通快递已停工放假,并流传出一张“停工放假通知”。通知表示:“我司由于2018年下半年以来,经营困难,公司严重亏损,目前已经处于停工状态,为此,我司为回复正常生产经营做了大量努力,但预计在未来我司仍将长期处于停工状态。”落款为国通快递人事部,盖章用的是“上海红楼快递集团有限公司”。

国通快递停工 员工被放假

对于这一消息,记者致电国通客服,但客服电话提示音除了“快件查询请按1,快件跟踪请按2”外就是无限的等待音乐,就算按1或者2也没有任何别的回应……在国通官网上下单寄件处于下单失败的状态,今天(3月27日)11点54分记者在官微完成下单,截止发稿未有快递员联系取件,官微也没有任何回应。

前有如风达全面停止业务,如今国通快递也不“通”了,这个3月可谓“黑色三月”。

背靠一家实力超群得上市公司的国通快递走到如今这一步,让诸多业内人士倍感惊讶:秉承“诚信、担当、超越、共赢”价值观的国通快递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其走到这一步呢?不防先来梳理下国通的发展历程。

国通快递的“前世今生”

国通快递原为2003年12月成立的上海希伊艾斯快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伊艾斯快递”),是一家网络覆盖全国的快递企业,其拥有先进的全球POD追踪查询系统,在上海、无锡、杭州、温州、南京、北京、广州等地投资建立了直属总部的转运中心和区域管理中心,发展速度可谓惊人,也曾一度谋求上市。但在2012年6月,由于投资人突然撤资导致希伊艾斯快递受资金链影响濒临倒闭,眼看着希伊艾斯快递建立的“快递王国”就要轰然倒塌,当年7月,红楼集团董事长朱宝良成为“接盘侠”,出资并购了深陷财务危机希伊艾斯快递,后改名为国通快递。

国通快递的横空出世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在快递业第二梯队中备受关注。朱宝良在他横跨零售百货、专业市场、金融投资、精品旅游、宾馆饭店、高档房产和电子商务等多个业务版块中又增加了快递物流。彼时,朱宝良对媒体表示,在未来3至5年内,红楼集团将向国通快递投入资金20亿元,如果做得好,还将推进其上市。不可谓不意气风发。

在红楼集团接手后,大量的资金注入国通快递,如此背景下国通快递过了一段比较好的日子,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国通快递并没有朝着朱宝良预期的方向发展。当时的通达系快递跟随电商大潮着重发力C端,迅速地发展起来,而国通快递经营业务则比较杂,包括B端、C端,甚至还有很多同行快递转接件。在快递发展的黄金阶段,国通快递无论是从业务量还是品牌知名度方面,明显都落后了。有数据显示,国通快递业务量从2016年单日百万票跌至2017年的四五十万票。

当年的3月份,国通快递被曝出“欠债”危机,又频频登上快递业服务质量“黑榜”。朱宝良不得不亲自坐镇国通澄清谣言。随后,国通快递高层“换血”重组的消息再次向业界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在2017年5月21日,国通快递突然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公告:经国通快递总部研究决定,免去廖国梁同志上海红楼快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职务。廖国梁的“出局”,率先吹响了国通高层人员变动的号角。要知道,在同年3月27日,廖国梁仍出席了朱宝良亲自主持的华东五省联动会议,并且在会议上做发言。

同年的7月1日,国通快递2017年全国省公司年中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新的管理团队正式亮相,主要有总裁严晓燕、副总裁胡永卫、副总裁严建华、副总裁卢红彬等。2017年的国通快递似乎没有片刻宁静,也正是这一年,成为其发展的转折年。

朱宝良也意识到了问题,在2017年底的一封题为《坚定投资浴火重生——致国通快递的公开信》中,他总结性地表示:“国通快递在过去5年的发展中,走了一些弯路,出了一些偏差,犯了一些错误。但是通过摸索,找准了未来的战略定位,明确了未来三至五年的规划。”他当时也表示未来只做三件事情,一是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二是固定资产投入,三是股权改制和激励方案。

2018年1月4日,国通快递在上海召开2018全国网络大会,并于当天启用全新的LOGO,对国通品牌进行全面升级。当天,国通快递副总裁卢红彬的发言可谓振奋人心:“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国通快递已开始全面变革,短短几个月,国通快递逐渐变为一家越来越温暖的快递公司,一家越来越有凝聚力的快递公司,国通全网开始展现出朝气、锐意进取和勃勃生机。国通‘标准快递’的战略密码让全网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

而短短一年后,国通快递就“停工放假”。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国通快递走到今天这一步?

先从企业内部来讲:

服务“硬伤”

在近几年国家邮政局发布的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通告中,国通快递成为“黑榜”常客。以2018年6-12月为例,这7个月国通快递有效申诉率均远远高于全国(快递企业每百万件业务量中发生有效申诉问题的件数)。6-12月国通快递有效申诉率分别为6.02、4.76、3.53、5.87、13.74、23.59、15.25,而同期全国快递服务有效申诉率分别为1.11、1.11、1.03、0.95、0.9、0.85、1.61。而消费者主要投诉也集中体现在投递服务、快件延误和快件丢失短少等方面,这对国通快递品牌形象是一记重击。

尽管在2018年初其提出了品牌升级、服务升级,但这似乎没有落实到位。在这个消费多元化的时代,只有想方设法赢得消费者的“芳心”才能占领市场,而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便是其中一大途径。无论背后靠山有多强大,资金有多充分,都需要经过市场考验。

管理纰漏

早在2016年,《电商报》就曾报道,国通郑州分拨中心因为造成员工工伤而拒绝赔偿,导致网点停运一周。随后,国通总部放任山西太原的加盟商“跑路”,致使山西邮政管理局发函干预,直至2017年,国通发往山西的快递仍极不稳定。此外,2017年2月国通快递西安网点再因员工闹事罢工而停运一周。

同年2月,国通快递北京分公司大门遭班车司机围堵,事件缘由为国通一直拖欠司机们的班车费(班车费即分拣中心之间的干线运输或者省会到二三级城市的省内运输,大多外包给第三方车队或者个体司机)。

这系列事件后,国通快递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国通快递迅速通过官网发布声明,直指有关媒体的报道严重失实。然而媒体关注仍未停息,直到朱宝良亲自坐镇国通快递并为之发声,舆论才逐渐平息。

发生在国通快递的事件暂且不论谁之过,但其经营管理出现的纰漏是值得深思的,否则也不会出现网点停运、员工罢工、服务不稳定等问题。

频繁“换血”

从上文的梳理中不难发现,2017年国通快递经历管理层大“换血”,其实这样的大变动对国通快递而言很常见,从2012年重组至今,国通快递中高层管理团队人事更迭频繁。红楼集团投资这些年里,国通快递管理层就经历了原有高管留任、聘请职业经理人、朱宝良亲自上阵并退出、洪一丹成立新的管理团队等四个阶段,团队管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国通快递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红楼集团对国通快递在实体业务方面的支持乏善可陈。从红楼集团的官网上可以看到,红楼集团的业务覆盖零售百货、金融投资、旅游、电商等优势资源,但我们鲜有发现红楼集团将这些既有优势与国通快递相结合,推出新的业务或是新模式。

再看外部环境:

市场集中度提高。这几年,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三通一达、德邦、百世等先后上市,并开始转型升级为综合物流服务商,在提升服务的过程中全面发展自身业务。如此一来,一轮又一轮的兼并整合在行业出现,市场集中度越发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价换量”对于二三线快递企业而言肯定不是一条好的“出路”。

因为在网络建设、融资、业务拓展等方面,它们都难以与一线快递企业相抗衡,正面竞争太“伤己”,所以深耕细分领域、加速转型升级等成为它们获得消费者“芳心”、并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的“法宝”。尽管2018年初国通快递董事长洪一丹在全国网络大会的讲话里表示,国通要做一个学习型企业。新管理团队上任后,重新定义了企业文化,成立了国通商学院等一系列变革。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似乎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

资本开始回归理性。2018年开始资本市场开始遇冷,这对于需要资本持续输血的企业而言,比较“难过”。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资本遇冷其实也可以反映出资本在经过“野蛮”增长后逐渐回归理性,从广度型投资走向深度型投资。前几年快递物流行业曾出现过多轮大规模投资,但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巨额融资事件越来越少,因为资本基本都流向了行业或者是不同领域的头部企业,且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高成长性。而国通快递的成长性明显偏弱,这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是比较难以获得其他资本看好的。

市场精细化、专业化越来越高。快递物流是供应链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供应链的加速整合会带动快递物流企业更深入地融入供应链竞争中。因为,每个快递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具备竞争实力。快递物流企业的关注点是货在哪里,而供应链关注点之一是谁来承运成本最低。因此,对于快递物流企业而言,它们最好的出路就是找准自己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定位,并融入相应的供应链,成为专业服务的提供者。当下,越来越多的快递已经开始卡位,顺丰发力航空、德邦发力大件快递……但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国通快递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

朱宝良曾在采访中透露,未来国通既不会走顺丰的路,也不会成为“通达”,而是要利用几年来重金打造的国通网络搞颠覆式创新,自己有品牌、有许可、有资金,不会让大家等待太久。确实,市场没有等太久,但等来的却是如今“受困”中的国通快递,这与朱宝良曾经的愿景似乎有点“背道而驰”。

看到国通快递如今的处境,不免让人感到惋惜。但当下快递业整合兼并大潮已至,趋势不可逆。大浪之后,留下来的请继续把握各种发展契机做大做强,而被冲走的也该好好反思其中原因,他日载梦归来。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电商报》、《中国经营报》、国通官网、红楼集团官网等

来源/物流时代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