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野佬侃冬至——對有關冬至農諺的剖析與見解

作者 草田

二O一九年的冬至已經過去兩天了,但有關冬至的話題還沒有結束。

我地農村有很多關於冬至的農諺,現將其摘錄出來進行剖析並寫出自己的見解,以與朋友們切磋。

一、“冬至十天洋歷年″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早在幾千年前,我們聰明智慧的老祖先,就將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訂為一日。將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訂為一月。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訂為一年。而又根據氣候、物候的變化,生活、農事的安排等將一年分成二十四節。即: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二十四節氣與公曆相吻合。過了冬至十天,即是新年了。

二、“冬至當日歸″

地球就像一個喝醉了酒的壯漢一樣,億萬年以來,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還趔趔趄趄地左右擺動。這種搖擺是有規律可循的,從來沒有錯過。每一年擺動一次。

每年的夏至日,地球就擺動到太陽直射北迴歸線的地方。春分日及秋分日,太陽直射地球的赤道線。冬至日,太陽直射地球的南迴歸線。

冬至這一天,地球就擺動到南邊的極限,開始往回返了。

三、“冬至晝短夜最長"

這與太陽照射地球的傾斜度有關。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圓的球體。人們將這個球劃出了若干條緯線。赤道這一條線最長,往南或北逐漸縮短。太陽在冬至這天直射南迴歸線,對北半球則成斜射了。在這時間段,太陽照射北半球的時間最短,這就形成了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

由於緯線的長度不同,各地日出日落的時間也不盡相同。越往北,緯線越短,日照時間也越短。

四、“熱過正午,冷過冬至”

這與太陽照射的時間長短,傾斜度,積溫等因素有關。每天中午十二點,是太陽正當頂的時候,可一天中最熱的時間段在下午兩點左右。冬至是太陽直射南迴歸線的時候,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間段在冬至後的一個月內。積溫在這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五、“冬至數九日”“熱在三伏,冷在三九”

我們的祖先們,根據氣候、物候的變化,將從冬至當日起的兩個多月劃出了九個九天,作為“九”,共八十一天。主要講天氣的冷暖,自然界的變化。也有幾句農諺: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凍破石頭,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八十一,卸了帽子扒了皮。

農諺很好懂,簡單明瞭,一看便知。

六、“冬至大如年”

這句諺語與農事活動,風俗習慣等有關聯。

前面說過,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在封建時代,農村的大部分土地歸奴隸主、莊主、地主所有。有很大一部分村民是在這些有地人家裡做僱工的。到了冬至,天氣嚴寒。地裡的莊稼早已收割碾壓完畢。糧食入倉,柴禾上垛。農田整修也告一段落。

冬至這天,田主們會將那些僱農召集起來,訂好明年開工的日期,結算這一年的工資,譴散僱工們回家。

這些僱工們有了錢,回家後自然會吃上象徵團圓的水餃,度過冬至這一天。久而久之,冬至吃水餃也演化成了一種風俗。這才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直到今日,這些有關冬至的農諺農語,還直接對農村的生產生活起著指導性的作用。

真應該感謝、敬仰、讚美那些充滿智慧的前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