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德"观念内涵是什么,来源是什么

"德"在古代指的是政治态度、立身行事的准则等政治思想与行为方面的品质,简而言之,是一种政治品质。来源却在学界中存在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且听我慢慢来说。

"德"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它贯穿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

一:西周"德"观念的内涵是什么

  • 是统治者驾驭天下的政治准则

西周建立之后,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的这些统治贵族们就开始吸取夏商灭亡教训的原因,并且逐渐开始构建和创新分封制度,建立了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分封制度,还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礼乐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德"的概念引入政治思想领域。

和历朝历代相比较的话,西周的这些统治阶级们不仅重新思考天人关系,而且能够调动统治阶级的主动性,"德"逐渐占据西周思想领域的核心地位,影响政治、礼仪,他们认为,改变和转移命运的基础不是血缘关系,而是能否"天德合一"皇帝没有亲戚,但美德是补充"。神保护皇帝的基础是是否有"德"。

西周之所以能夺权,是因为文王的"德"。为了维护长治久安,必须加强统治者的个人德性修养,实行顺应"命运"的道德治理。西周统治阶级根据传世的高文、铜文记载,在会见朝代、宴请祠堂、祭祀祠堂等场合,多次数出前圣王的"明德"、"敬德",总结出夏杰、商周失德的教训,这就导致了天佑的丧失和统治的推翻,教会了世家子弟当面受教,并多次告诫后人要遵循前王的道德,确保江山的长治久安。

这里强调的"德"是维系命运、维护政权的关键。这样,命运就包含了人的影响因素,然后把"德"的概念引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中,使命运不再是虚幻的,统治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影响王朝命运的转移。

西周

  • 是官员帮皇帝管理天下的行为准则

根据先人的德,在这些继承先人官职的贵族任命仪式上,经常会看到官员有关于忠义和责任的宣誓:要与周帝一道执掌国家,不然的话就要受到先祖的惩罚。西周贵族为了获得自己的爵位而模仿先祖的道德和自我约束的思想和行为,毫无疑问是受到了周王"尊德养天"、"以德护民"思想的影响,是周王"德"一词向普通贵族的向下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德与后世传承的个人品德没多大的关系,更多的是表现在政治层面上,为统治阶级进行服务的一种政治手段。

西周


二、西周"德"观念的来源

  • 原始社会论

这一结论来源于"德"具有图腾的性质。"德"的时代是尧舜禹退位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同一宗族的人有血缘,有着相同的身份习俗和图腾。和图腾一样,"德"最初是由同一个氏族的成员共享的。在长期的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习俗或禁忌成为维系家族正常运转的习惯法,所有成员都应遵守。这样,"美德"最初指的是这些普通法。

宗族首领还应遵守宗族内部的共同规则,维护模范领袖的形象,以赢得宗族成员的尊重,巩固首领地位。这一观点是将学术界一致认为的原始社会的一些社会特征与现存的古代社会遗存进行比较,并用传世文献中有关先秦时期的一些记载加以证明。

西周

  • 西周时期论

这一结论来源于小周国以灭国之力击败大邑强商后,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反思商代灭亡的教训,为巩固西周统治而进行礼乐活动,把"美德"引入意识形态,"德"在《金文》中,词性是名词,表达对象是以周王为代表的西周统治阶级。

西周青铜器铭文,《诗经》中的"雅"、"宋"和《尚书周书》中的"德"字数不胜数。从上面可见,西周"尊德"、"明德"、"守德"的含义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表达的对象是以周天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而不是一般社会的成员。表达的内容是国家治理层面的治理行为。

此外,与"炳明德"、"京聚德"同时出现的铜刻文字,是模仿先祖先祖先祖的文字,如"井(式)贤文祖"、"井(式)黄祖考"。这些青铜器的主人都是西周的贵族,一般都是周王授予继承人称号后铸造的。这不仅是青铜器主人对先人的誓言,即以恭敬、谨慎的态度为周王室服务,履行职责,勤政,更是借助流传千年的青铜礼器"子子孙孙永保之"对后人的殷切教导。

西周

结论

从西周时期时期"德"观念的来源与内涵来看,西周的"德"更多强调外在的制度规范,尚未深入人自身内在心灵的领域,与后世伦理道德之"德"的内涵意义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西周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历史的剖面》

《"德"的历史考察》

《试论殷商的"德"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