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德"觀念內涵是什麼,來源是什麼

"德"在古代指的是政治態度、立身行事的準則等政治思想與行為方面的品質,簡而言之,是一種政治品質。來源卻在學界中存在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且聽我慢慢來說。

"德"觀念是中國傳統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其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一個動態的演變過程。它貫穿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周

一:西周"德"觀念的內涵是什麼

  • 是統治者駕馭天下的政治準則

西周建立之後,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的這些統治貴族們就開始吸取夏商滅亡教訓的原因,並且逐漸開始構建和創新分封制度,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分封制度,還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禮樂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將"德"的概念引入政治思想領域。

和歷朝歷代相比較的話,西周的這些統治階級們不僅重新思考天人關係,而且能夠調動統治階級的主動性,"德"逐漸佔據西周思想領域的核心地位,影響政治、禮儀,他們認為,改變和轉移命運的基礎不是血緣關係,而是能否"天德合一"皇帝沒有親戚,但美德是補充"。神保護皇帝的基礎是是否有"德"。

西周之所以能奪權,是因為文王的"德"。為了維護長治久安,必須加強統治者的個人德性修養,實行順應"命運"的道德治理。西周統治階級根據傳世的高文、銅文記載,在會見朝代、宴請祠堂、祭祀祠堂等場合,多次數出前聖王的"明德"、"敬德",總結出夏傑、商周失德的教訓,這就導致了天佑的喪失和統治的推翻,教會了世家子弟當面受教,並多次告誡後人要遵循前王的道德,確保江山的長治久安。

這裡強調的"德"是維繫命運、維護政權的關鍵。這樣,命運就包含了人的影響因素,然後把"德"的概念引入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中,使命運不再是虛幻的,統治階級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影響王朝命運的轉移。

西周

  • 是官員幫皇帝管理天下的行為準則

根據先人的德,在這些繼承先人官職的貴族任命儀式上,經常會看到官員有關於忠義和責任的宣誓:要與周帝一道執掌國家,不然的話就要受到先祖的懲罰。西周貴族為了獲得自己的爵位而模仿先祖的道德和自我約束的思想和行為,毫無疑問是受到了周王"尊德養天"、"以德護民"思想的影響,是周王"德"一詞向普通貴族的向下運動。

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時期的德與後世傳承的個人品德沒多大的關係,更多的是表現在政治層面上,為統治階級進行服務的一種政治手段。

西周


二、西周"德"觀念的來源

  • 原始社會論

這一結論來源於"德"具有圖騰的性質。"德"的時代是堯舜禹退位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同一宗族的人有血緣,有著相同的身份習俗和圖騰。和圖騰一樣,"德"最初是由同一個氏族的成員共享的。在長期的群體生活中形成的習俗或禁忌成為維繫家族正常運轉的習慣法,所有成員都應遵守。這樣,"美德"最初指的是這些普通法。

宗族首領還應遵守宗族內部的共同規則,維護模範領袖的形象,以贏得宗族成員的尊重,鞏固首領地位。這一觀點是將學術界一致認為的原始社會的一些社會特徵與現存的古代社會遺存進行比較,並用傳世文獻中有關先秦時期的一些記載加以證明。

西周

  • 西周時期論

這一結論來源於小周國以滅國之力擊敗大邑強商後,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治者反思商代滅亡的教訓,為鞏固西周統治而進行禮樂活動,把"美德"引入意識形態,"德"在《金文》中,詞性是名詞,表達對象是以周王為代表的西周統治階級。

西周青銅器銘文,《詩經》中的"雅"、"宋"和《尚書周書》中的"德"字數不勝數。從上面可見,西周"尊德"、"明德"、"守德"的含義主要集中在政治領域。表達的對象是以周天子為代表的統治階級,而不是一般社會的成員。表達的內容是國家治理層面的治理行為。

此外,與"炳明德"、"京聚德"同時出現的銅刻文字,是模仿先祖先祖先祖的文字,如"井(式)賢文祖"、"井(式)黃祖考"。這些青銅器的主人都是西周的貴族,一般都是周王授予繼承人稱號後鑄造的。這不僅是青銅器主人對先人的誓言,即以恭敬、謹慎的態度為周王室服務,履行職責,勤政,更是藉助流傳千年的青銅禮器"子子孫孫永保之"對後人的殷切教導。

西周

結論

從西周時期時期"德"觀念的來源與內涵來看,西周的"德"更多強調外在的制度規範,尚未深入人自身內在心靈的領域,與後世倫理道德之"德"的內涵意義有比較顯著的差異。

西周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社會新研歷史的剖面》

《"德"的歷史考察》

《試論殷商的"德"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